如何评价复旦大学2015新宣传片《致我之光》?

对母亲来说,儿子再丑也不嫌多。

如果母亲出轨,父亲投机,儿子沉默?

套用柴老师的话,这篇文章不是我和复旦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我所了解和经历的大学教育的一个抓痕。

A.

先从电影本身说起;

我觉得从画面质感上来说不如东大探险者。不管你号称拍了多少K机,现实都是色调有点马虎,一会儿夸张单反质感,一会儿夸张红色,让人觉得有点迷茫。

当然,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个人风格问题。不再评论。

结构上,还行。

不过,我想拍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种视频的意思差不多,有点空洞,有点概念化,有点骄傲,有点理想;

画面的音乐贴合一点,大气的话画面会更模糊;

Halo walk,镜头移向太阳,树木(更多情况下是大灯),画面晃动,用轨道围着女主角转,特写迫不及待地往老教授的皱纹里推;

光线的运用要好,构图不能太离谱,后期能力要更强。

真的没那么糟糕。

但是为什么能有《小时代》、《如何笙箫默》等PPT摄影技术呢?

但是《迷墙》《查克与飞鸟》等MV宣传片并不多。

我觉得归根结底,这不仅仅是文案本身,而是一部电影的核心,你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是否符合它的文化。

别人想飞,别人想无边,这才有意义,真的向往天空,或者直达内心。

但对我来说,

请问,除了一个庆祝复旦大学的宣传片的片头,你还失去了谁的莱特?

造你的人,写你的人,玩你的人,除了几个我很尊敬的老教授,甚至还有你想罩的人,朋友圈里夸你的人,复旦的孩子们,你们真的有想说的吗,志存高远?

甚至从和东大的对比来看,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句话“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达到很高的地方,非常高。”在@陈晓曙的回答下提出了一些评论,有些我认为是过度解读,但也在合理范围内,确实符合我认识的东大学生和我对日本的浅薄认识。

“东软最后一句双关语其实是对刻板印象的巧妙反击。因为东京大学一直被认为是培养政商传统的精英,所以这部宣传片特意以科学、工程、探索、人文、女性为主题,用宇宙的“高度”代替社会的“高度”。这句话是非常好的点睛之笔。”

“东大总理能凑几桌麻将,政府高级官僚全是东大毕业生。东大的社会地位高就不用废话了,我们就拿我们的学生去真正高的地方当卖点。复旦没资本学这句话。”

“在东大的宣传片里,裹在身上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技术,还有日本人与人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感,还有精英阶层的期待和孤独。简单来说,穿西装是以格格不入为荣,走冷清的路不被打扰,不与人打太极,不与教授眼神交流。所以最后,东大自豪地说:“我们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很高的位置。非常高。"

为什么一种精神特质能够被表达和推广,其实来源于一个文化语境。

就像我认识的耶鲁朋友会说Lux et Veritas,追求光明和真理。

我曾经去哈佛JFK肯尼迪政治学院玩,所有的教授都提到,他们想要的是知道,问你能做些什么来改变世界。有些人生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有些地方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行动而建造的。

你至少应该根据这些格言来考虑一下。一些不经意的软广告词可以轻易化解、重构或创新吗?

复旦,比云还高,你在说什么?你的校训,你的立场是什么?最初的云是什么?你对彩虹有多少自豪感?是你的小资还是你自由无用的灵魂?

细节稍后再说,先回到影片。

刻意不加字幕的方式值得商榷。毕竟这个旁白的英语听起来并不优秀,录音质量和合成也不好。至少给我的感觉是VO脱离了画面和内涵,很影响印象。

在这个维度上,我觉得字幕,尤其是双语字幕,用那个小白字体会有明显的提升。如果加载效果得当,会有从youtube到优酷的既视感。

当然复旦的结局比东大好,深刻表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忘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领导,单位。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综上所述,我觉得挺正常的,挺程式化的,但是在高校的营销推广中,就大不一样了。看着看着,片头片尾的诱惑不错,接手也不奢侈。

但绝对会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和毕业生欣喜若狂,朋友圈拼命转发:

“你看,我一直在光华楼泡妞。”“你看,生意伙伴,微信游戏的朋友,老子是复旦的。”

以上,一切,无抄袭之嫌。

B.文本

说实话,看到片尾的时候,我有点心疼,因为我认识的校友都在创作团队里。

既然挂了主的名,你就很难推卸责任了。而且很明显有些东西是要你背的。

对于如此愚蠢的官方回应,我实在找不到不嘲笑的理由。

复旦新宣传片被指抄袭,校方:是自主创作。

我觉得我们可以找到上千个理由来洗地,很多人在回答里都洗过。

比如广告公司外包什么,复旦不知道,

其实想一想原因太多了。

由于高层的压力,创意和决议稿迟迟无法确定,只好仓促出手。

但是有意义吗?

我觉得这个果子,不是烂在最后一块,而是烂在开始播种的根上。

而且这个根不是抄袭的根,而是泛文化意义上和中国语境下的烂根。

今天早上起来,看到三个热点问题的邀请。

一个是梦中情人,

一个是许知远,

一个是复旦文案,

合在一起,就是说,梦是重复的,你想知道,可以复制很远。

(参考:

如何评价微博《伟大的安妮说“我终于有资格用梦婊子这个词了”?-动漫

如何看待许知远在青年领袖颁奖典礼上怒“砸场”?-心理)

C.梦徐福:

或许,如前所述,有没有哪个瞬间让大家觉得像做梦一样?——陈兔的回答

有梦想就有大大小小的境界。

现在回想起来,很好笑。

我还记得我高考只填了两个志愿,一个是北大,一个是复旦。毕竟数学竞赛我拿了加分,后者没问题。我之所以只想去这两所学校,是因为我下定决心在不出国的前提下学习哲学或者社会学心理学。那时候我还抱着一种“日月星辰,复旦Xi”的错觉,承载着对优秀大学成为治国重器的渴望。

那时候高中博客幼稚到写这种东西。

“我在大学的第一个理想是可以自由书写自己的文字;第二个理想是有足够的时间享受泰莎的精髓,与人讨论,改变世界;什么能促进一个人的天赋?我想多看,多读书,多走走。我必须在大学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我会义无反顾地继续我过去的脚步,努力成为一名通才。通才不是尝过的三条腿的猫,而是在一定深度基础上的广度延伸……”

梦徐福,回头看看,在没有微博,没有微信,没有学校的世界里,直到现在,是我太单纯太理想化了,还是世界太快了?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孩子在大学宣传片前做着同样的梦。

如果做不到,请不要承诺。

D.想知道:

每年朋友圈都被复旦刷屏,那是我最恶心的时候。

参加“知乎盐会2014”是什么体验?——陈兔的回答

几乎相同的感觉是一种边界线。

我不太喜欢这种狂欢,哪怕他们都是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前任或者我的妻子。

也许的确,复旦给了他们想要的生活、地位、财富和难以言喻的价值。

但我总有一种“敌意”,尤其是当哲学学院的校庆上邀请的优秀校友是上海首富,和教授谈论如何逃课,如何上课睡觉,如何炒股的时候。

也许,正如@炫姬在回答许知远问题时所描述的,这是一种经典的愤怒。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他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还是接受不了那种消化。他列举了摩罗笔下肮脏悲惨的地下世界,余杰笔下混乱无助的城市,眼中偏执无知的普通人,孔博客上篡夺叛逆之道的走资派。并认为“这些东西注定只是这个时代拼图的碎片。足以引起愤怒,不足以让人思考。”

但就我浅薄的理解,大众不需要精英主义,不需要娱乐至死,不需要信息蒸发,但总有几座理想主义的高塔。

美国够现实,够功利,够消费吗?但当史景迁坐在我面前时,我正在太平洋上,与一座古希腊雕像共进早餐,讨论当代中国。而且我知道耶鲁和美国有那么多尊重和坚守古典唯心主义的学者和大师。那不是“皮肤白皙的可爱少年怀念秦汉帝国的荣耀与责任”,也不是那种要被“发展才是硬道理”碾压的嵇康。

我们有几个不代表我们不应该有。

我们没有坠入云端的早晨,并不代表我们不应该记得在云端的日子。这就是复旦宣传片里“比云高”的意思吧?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自由无用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重器的承载。

复旦是上海的大学,大概太上海了吧。

但恐怕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也许自由和无用至少比局促和功利要好。

精致无用无原则的记者,至少比其他人稍微无害一点。

我很想知道复旦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们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少争吵,有权势的人之间的争斗太多。他们每一分钟都远离政治和国家大义,想着怎么去更好的学校,怎么在美国定居,怎么进大公司。

有的学校培养技术人员,有的学校培养白领。

E.母狗从远处抄袭

当然,我得到了这所学校的许多奖学金和荣誉,一个环游世界的机会,一个初恋和一个妻子,这些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认识很多优秀的老师,有的一生书卷气,已经去世,有的至今还有哲学王子的称号。

期末考试,我在纸上画了两张图,交了一张白纸。王子给了我a。

大部分班的卷子是别人的五六倍,他们玩得很开心。

复旦自然是相当惬意的。

当然,我们可以在更多的情况下看到更多的孩子在做什么。

作弊无伤大雅,高分为王,卷子抄袭。反正老师也不会好看。

就连某医院的院长、副院长都找我聊学术圈黑暗的内幕。教授的学术工作做不好,却要互相拆台,争名夺利。事实就是如此。人们也知道。

一所学校的力量是属于老师、学生和社会的。而不是买几个医学院,买几块地,做个楼盘,盖个新楼,做个视频,冲个榜。

婊子抄远了。

火箭飞向天空。它们越高,箭头越少。

根长到地里,树越深越高。

所以如果根烂了,一群人围上来说:“不要进来修。”真的很无奈。

F.

远非如此,

不管怎样,

照我看,谁的莱特是秃头?什么是秃头,莱特?

反正以后你要是真的有勇气拍些诡异自大的片子,为什么不来找我?

我的英语更差~背上背包怎么环游世界?——陈兔的回答

————————————————————————

————————————————————————————

5.29附加意见:

我一般不写社会问题和热点话题的公开文字。一则我没有能力,二则我也不清楚。这三件事我经常说白了。

很多人都写得不错。所以我很谨慎,甚至希望每句话都能流露出“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印象,不要给我扣大帽子”的态度。

之所以选择这个答案,真的是因为昨天截片的时候,一段音乐一直不太合拍,被朋友圈烦到了。看到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去大脑说几句话。

1.关于查询

看到评论里有些质疑的声音我就明白了。毕竟我床边的人也说过类似的话。

她知道我的朋友圈根本没有参考,更没有喷什么具体的个人行为,只是为了后面的批评,学术腐败蔚然成风。最多是冷,不是窄。

但她虽然大方,还是觉得被下面这段话刺伤了。

“我从来不觉得一个自由无用的灵魂是一个国家重器的承载。

复旦是上海的大学,大概太上海了吧。

但恐怕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也许自由和无用至少比局促和功利要好。

精致无用无原则的记者,至少比其他人稍微无害一点。

有的学校培养技术人员,有的学校培养白领。"

她说就算她见过太多同学这样,就算她自己经历过,在一起久了,真的会改变。她不再想当机械师、白领、美国人,只想做自己。

我真的很感谢她的理解,也不知道是不是骨子里有什么东西,比如“字里行间对母校的冷漠和鄙夷蕴含着强烈的爱,劣质抄袭只是黄叶,烂根才是症结。”

我不知道我爱不爱我的母校。我只知道我是多么希望中国和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能变得更好更纯粹,因为这样我们就能遇到更多有趣更有见地的人,讨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然后走下去,我希望世界变得更好,这可能是我对世界本身的爱。

我不管别人,好朋友,学长会不会经常去会所嫖娼。我只在乎眼前的这三亩地,至少可以干净纯洁。

2.

至于无缘无故增加一些链接,

因为比较忙,所以写的有点草率。写的时候觉得不应该加链接,后来又觉得方便以后追查信息,就放上了。非常抱歉影响了读者的观感。

前两个链接是关于许知远和梦婊子的,很多其他人的回答都在我最喜欢的地方。

“人生如梦”这个环节,是为了表现我高中对高考的态度,以及对大学的向往。当然也包括复旦给我的。我不洗地,但我心存感激。与董建华和奖学金无关。可以删除。

知乎盐的链接是对段落中“现实与古典方便”的补充。我怕有人不理解,觉得我看不起复旦,看不起我的校友,把我当偏激狗,所以加了,删了。确实有人按照我的直觉解读了它。

最后一个视频链接是卖萌,毕竟这么差的幼稚出道,也就是说拍一部片子很难,他们要复制成这样的片子也不容易,不能删。

3.

火箭飞向天空。它们越高,箭头越少。再快也没用。

根长入地下。树越深越高,不管你多慢。

所以如果根烂了,一群人围上来说:“不要进来修。”真的很无奈。

本来“自由无用”只是老教授私下说的话,颇有自嘲和豪迈之意;

结果被拿到官方层面大力推广,确实让人觉得情商值得商榷。就像怕别人不知道,在门上刻了“大隐于市”五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