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部建大学

湖南岳麓山之间绿树环绕的一个地方埋着两个花岗岩石棺,那里长眠着陈天华和姚宏业两位烈士。在为国捐躯的湖南英雄中,这两个人不是最大的,但他们的强烈感情同样感人。陈31岁时跳入日本东京大森湾,姚25岁时跳入中国上海黄浦江。他们以如此决绝的方式,以年轻的生命为代价,对“民族尊严”和“救国责任”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但这两个人不是亲戚,而且去世前后相差半年。为什么要葬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姚宏业,说说背后的历史情况。图:湖南岳麓山烈士姚宏业,1881,湖南宜阳县梅塘村人,本名建生,名静生。1904年7月赴日本留学,信奉日本明治维新,与黄兴、宋、陈天华等革命派关系密切,立志“推倒坏* * *建立* * *和民国”。1905年至10年,黄兴介绍他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又偷偷潜回上海从事武装起义的联络工作,但不久又因“满奴”回到日本。这次回来,惊闻陈天华已经去世。图:团员黄兴(前排中)、陈天华(前排右二)、宋(后排左一)是姚的湖南老乡,也是团里的骨干。1905 65438+2月8日,陈天华和往常没什么两样。他先去邮局寄了一封信,交给留日学生联合会主任杨度。然后他乘车来到东京南部的大森湾,跳海自杀。陈天华为什么自杀?他在《绝望的信》一书中写得很清楚:...日本报纸对乌合之众嗤之以鼻,或嘲讽或讽刺,不堪入目...他们对此嗤之以鼻,称之为“卑鄙的放纵”,我没有给它留任何余地...我对这种说法感到难过,我希望我的同胞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并做它的反面:“要有耐心,为公众服务。“我怕我的同胞不听或者忘记,所以我投东海作为对你的纪念。陈自杀的最直接原因是当时的“取缔留日学生规则”浪潮。日本官方提出要加强对日本留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引起了留学生的强烈不满,当地报纸上出现了诋毁日本留学生的言论。陈天华,31岁,决定唤醒同胞的民族自尊心。姚宏业是这一潮流的积极推动者,他最痛心的是陈的“为一个明确的志向而死”。然而,这场风潮最初是从一场误会开始的。图:陈天华和他的代表作《人头之交》日本不可欺。鸦片战争后集体* * *回国,清廷昏昏沉沉,无能为力,导致中国陷入了民不聊生,外无尊严的局面,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此时邻国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迅速崛起。中国的仁人志士看到了希望,主张复制日本模式可以救亡图存。据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记载,留日运动始于1896,进入20世纪后,逐渐出现* * *,赴日学生由官员出钱,公费或自费。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至少有五万人在日本接受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请注意“各种学位,各种类别”这几个字,说明当时日本有各种学校,包括所谓的野鸡学校,以营利为目的。而且8000中国留学生(1905)也是混的,玩的人在国内很没面子。因此,10月2日,1905 165438,日本文部省发布了《许清人入读公立和私立学校规定》。图:清末日本留学热潮。其实这个规定主要是把各类学校纳入文部省的统一监管,同时正确引导留学生尽快走上正轨。这看起来挺正常的,所以条例刚发布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学校却出尔反尔,通知上写着:“禁止学生报籍贯、住址、年龄、学历等。那个月29号之前。如果他们在截止日期后没有报到,对学生来说就不好了。”冰冷强硬的语气,立刻引起了国际学生的警觉。他们翻出20多天前公布的《规定》,反复阅读、比较、琢磨,读到下面两篇时,读出了敌意。第九条:清学生由选定的公立或私立学校监管的宿舍或公寓,一律禁止在校外使用。第十条:选定的公办或民办学校不得招收因在其他学校发生不正当性行为而被勒令退学的学生。“班”这个词吸引了中国学生。一时冲动,他们忘了日语中的“禁”字是监督管理的意思。经过层层猜测和推演,这一规定实际上已经成为“留学生禁令”。当然,敏感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早在六七月份就有传言说要禁止留学生。这一次,学生们认为他们终于揭开了秘密。虽然中国留学生会进行了交涉,日本文部省也进行了紧急解释和调解,但为时已晚,留学生们的激动情绪无法停止。姚宏业等人认为与国家体制有关,主张一切* * *。65438年2月3日,学生代表散发传单:“文部科学省颁布的条例羞辱了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组成另一个团体,战斗到死,我们将废除所有这些规定,然后才停止。”随后,各校学生纷纷响应,呼吁* * *回国。女校也贴出横幅,秋瑾最为激进。她举刀发誓:“谁要是回到祖国,投降满洲,为了荣耀出卖朋友,欺负* * *,拿刀吃了我!图:秋瑾(后排左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徐守尚、杨度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没有必要全部回国,只是他们的声音太小太弱,听不进去。根据英敏所写的日本留学生在中国的历史,当时的激进派自发组织纠察大队,甚至持刀蹲在学校门口阻止在读学生上课。就在这时,陈天华的死成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激化了“敌我矛盾”。事实上,当我们回顾陈的遗书时,不难发现,他的自杀主要是因为日本报纸污蔑中国留学生“放纵卑鄙”,他想以死来换取同胞的觉醒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这个规定,他的本意是“别闹了,别固执了”。但没人在意陈的本意。他的死对留日学生集体回国是致命的打击,谁也救不了。这么多同学集体回国了,以后该怎么办?这是姚宏业的第一个想法。人要有爱国思想,就要有独立的学校。办学!这是姚宏业的回答。而半年后,他的死和这所学校有关。图:绍兴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的合影。左起:陈毅、徐守尚、鲁迅、邵回国办学。一开始我们并不后悔。第一批留学生回国,从65438+2月4日到14日,仅用了10天。匆忙中,我们缔结了《回国办法》和《善后处理办法》,明确提出了回国办学的主张。他们办的学校是中国学院。《中国公学第一报》记载:“今日国内评论者皆曰:‘中国公学之创立,归于第二年冬赴日争取禁规学生之组织者,但其停课回国。”固也。但是,这是特殊,不是内容。.....我曾以中原古文明闻名,如今却以不争在岛国读书,自顾不暇为耻。.....所以回国促学的现象就跳进了有心人的脑子里...取缔规则只会有助于促进这台机器的成熟。“说明鼓动只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我中国应该向岛国学习,这本身就是一种耻辱,值得羞耻。中国人应该自立自强,振兴中华。可见,中国公学从创立之初,就承载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关于家国和大学的梦想,并深深打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烙印。65438+2月10,中国留学人员协会推选刘、、吴迅、王来沪洽谈办学事宜。一是给严复、马、等名人写信,请他们支持这个平台。二是给上海总商会会长曾竹写信,请求资助。三是给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写信,要求拨付一部分留学费用。第四,在新学校建立之前,所有返回的学生必须待在一起。10天后,刘、姚宏业、张邦杰等人在上海会合。此时,滞留学生人数已达3000人。1906 65438+10月9日,第一次全体会议,同学们踊跃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留日学生总会,也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制定了自治规则,组织纠察大队约束所有留学生。图:中国公学官员王张邦杰正当官员们东张西望的时候,清朝留日监察署突然传来消息,要求所有学生立即返回日本复课。原来,从风潮开始,清* * *就与日本交涉,试图平息事态,安抚学生。留学生群体一下子分裂成两派,一派是回国,一派是复课。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要开始互斗了。* *回国其实是为了民族尊严和民族觉醒,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学者的激情和一种冲动,所以海归们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信心不足。65438+10月11,两派协商一致同意自愿复课,并电报全国。大批学生回到日本继续学业,只剩下几百人。那么,这项研究还有可能吗?在13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我们决定不改变初衷,继续设立地方大学。”“我们回国的初心是促进学习,绝不应该说东京的谈判是失败的谈判...我们这一代只知道促学,别的都不知道。姚鸿业等人以赶超耶鲁、早稻田为期望,将学校命名为“中国公学”。对于这个校名,胡适曾在《中国公学史》中解读为:“……由于归国留学生众多,他发起创办了一所理想的学校,以容纳这些归国留学生。因为这所学校具有对外意义,而且从十三个省回来的学生一样多,所以取名为‘中国公学’。“17,第三次全体会议,选出了中国学院的第一批教职员工。姚宏业作为普通科员,相当于今天的学校办公室主任,大事小情都要管。姚很辛苦,也很快乐,但快乐是短暂的,辛苦是漫长的。因为,以前和上海有关的事情,都不算数。图:中国公学赞助商合影。万事开头难,但前路更难。那年旧历春节,官员们都是在奔波中度过的。虽然他们讲得有理有节,但社会各界对新学校都持观望态度,没有给予实质性的支持。据早期学生张承回忆,“那时候没有办学基础,所有同事都遇到很大困难。同情者虽多,但实际帮助者,除了上海总商会会长曾竹捐了几千元外,并无其他各界人士的表现,全是数百人自己帮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陷入了困境,甚至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学校房租每月近2000元,不允许延期支付。学生宿舍租在一户农民家里。因为缺钱,两个学生共用一个铺位。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学院战战兢兢地开学了。3月4日,1906,开学典礼。名人郑应邀参加了同台演出,他说,观众鼓掌,有些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但是理想很丰满,也很现实。三个月前,刘、王等人接洽的四件事:名人站台、商会支持、官方资助、学生团体聚会,几乎从未落实。最难的是两点:一是生源不足。3000人锐减至260人,不足十分之一。学生来自13省份,年龄层次不一。同学可以老到14!师资力量根本跟不上,有些课程还得由日语老师来教,然后由懂日语的学生来翻译。甚至大一点的学生都想给低年级当讲师,相当自给自足,自学成才。这会持续吗?第二,资金不足。各界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人说办学是假,革命党的情节是真。这样的谣言横行,没人敢出钱。下层盯着中层,中层盯着上层。没有人真正行动。这个地方不堪重负,那里开学还不到10天,却发生了一件事,差点害死新学校!图:1906年上海街头,我的死换来了四千万同胞的觉醒。办学条件艰苦,教学水平跟不上。一些学生已经不满意了。副局长朱剑与一些江苏学生发生口角。一开始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互相体谅吧。但冲动是魔鬼,朱导演甩出了一句难以服众的话:“江苏人闹,江苏人出。”“这意味着所有的捣乱者都要滚蛋。这本来就是气话,更何况朱主任本人就是江苏人。但是学生不干了,认为学校故意拒绝,吵着要* * *退学。女士们先生们,这和我半年前在日本的时候是一样的吗?朱主任为了避免室友打架加剧,被迫辞职,但学生拒绝和解。他们带领人们破坏学校设施,并在报纸上公开谴责对中国学院的袭击。最终,50多名学生毅然退学,创办了徒步公立学校。图:室友打架衍生的建兴公学解体,开学才10天,无疑损害了中国公学的形象。一直在看的人成了看客,说这些学生根本就是在瞎折腾,幸好当初没交钱。更严重的影响是,上海市政府原本批准了一部分资金,却因为此事,已经在进行中的资金被紧急召回。在整个事件中,姚宏业一直在尽力挽回中国公学的面子,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他感到痛苦:“东京的现象是一样的,大陆的悲观情绪也是一样的。各种回到外面的家的大愿望,最后都落空了。”沮丧、郁闷、伤心,陈天华的话渐渐的浮现在姚的脑海中。不知何故,他萌发了同样的想法,以死来明确志向。图:4月5日,上海黄浦江码头,姚宏业和导演王长谈,把想说的都说了出来。王察觉到不对劲,想到第二天是清明节,就说一起出去玩玩,姚答应了。但是当他第二天敲门时,姚不在家。7天过去了,杳无音信。13,报纸上登了一条新闻,说黄浦江打捞出一具尸体,是中国的,穿着西装。王、张邦杰等人感觉不妙,立即赶到医院认尸。但身体浮肿,字迹模糊,只从口袋里掏出两枚邮票,一枚是“健生”,一枚是“竞生通知书”。健生和静生是姚的字体名,这具尸体无疑就是他。所有在场的人都哭了,停不下来。人们在整理姚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写好的遗书,字里行间,含着泪:“……希望我死后,你们和其他人不要怀念我,而要怀念中国公学的我……为了中国的未来,尽你们最大的努力去学习……振作起来,永不灰心,不争,在各种事件中弥补那些不完美的,如果不好的得到纠正,在中国公学帮助我。祝我四亿同胞,官绅,兵士,农工商,贵人行使权力,富人行使财富,智者行使知识,并计划用* * *维护和帮助我在中华学院...如果我死后知道了什么,我希望这个灵魂在中国学院和我一起永生!“一颗纯洁的心,上天可以学习!这一年,姚宏业才25岁。图:革命烈士姚鸿业六世我以血荐轩辕,英雄魂归岳麓山。姚宏业跳河自杀了!在无声时代,他的死撕开了黑暗的阴霾。各界人士大为震动,纷纷伸出援手:上海商人、士绅承诺给予财政支持,大庆银行借款65438+万元,湖南、四川、广东等省每年认捐数千元,海外华侨华人也慷慨解囊...中国公学得救了,是姚宏业用生命换来的!英雄事迹传入其故乡湖南,学术界和革命党人认为陈、姚的来意和死法是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合葬在庐山这个著名的地方给中外人士留下印象是恰当的。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俞志摩极力主张将两位烈士的遗骨接回老家,一起葬在岳麓山上。图: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俞志摩,但这一想法遭到了当局和士绅的强烈反对,理由是“革命党是造反,是大造反,不是烈士”,并表示已得到湖南巡抚的指示,绝不将他们合葬在岳麓。郁志摩愤慨地斥责:“今天台湾省、胶州、广州(湾)、大连等地都被外人占领,唯独用中国人陪葬中国,这是不能容忍的?“这意味着我国这么多领土被外敌占领。你不出声,但埋葬两个烈士是不能容忍的?无理的野蛮阻挠,坚定了学界和革命党“不埋葬岳麓,誓不罢休”的决心!5月20日,1906,两位烈士的灵柩分别从东京和上海抵达长沙,近千人参加了追悼会。三天后举行葬礼。八千多人高举白旗祭奠,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绵延十余里,岳麓山一片白茫茫。清* * *派出的宪兵,也在庄严肃穆,没有人上前阻拦。然而,到了6月初,搬迁下葬的消息不断传来。居士余淑清(教务处主任)居然指使军警逮捕参加公祭的学生。学界代表紧急交涉,但以失败告终。当他一筹莫展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个余淑清是嫖娼被抓的。为了保护自己的事业,他被迫答应释放学生。上帝宽恕了任何人!13年后,一代伟人在他们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发表文章,盛赞公葬壮举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湖南的士气”。这时候兴奋到了极点。”但是高昂的士气是有代价的。公开安葬三个月后,郁志摩被政府逮捕,秘密杀害。次年二月,陈、姚烈士墓被强行迁出,直到民国元年(1912)才回到岳麓。但无论你在哪里,对于陈天华和姚宏业两位烈士来说,敢于用我的鲜血来表彰轩辕,放弃一个人的生命来换取四千万同胞的自尊、自爱、自强,是死得其所!感谢您在此阅读。欢迎大家为参考资料点赞、转发、评论:

[1]陈天华文集,陈天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尚晓明,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3]留日学生史,石藤惠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姚烈士传,胡适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