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比是做什么的?

胡志碧

胡志碧,女,1934 11.3江苏南京人,原籍安徽潜山,中医中药生物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终身教授。

1956胡志碧毕业于华东药学院;1959华东药学院研究生留校任教;1960,加入中国* * *产党;1963,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理研究所;1984年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植物细胞工程理学博士学位;65438-0985加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2017获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

胡志碧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应用于中药研究。

中文名:胡志碧。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1934 165438+10月3日。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院:德国图宾根大学

主要成果: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中药现代生物技术

性别:女

产地:安徽省潜山县

人物体验

1934 165438+10月3日,胡志碧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安徽省潜山县。

1952年9月至1956年7月在华东药科大学(现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56年9月至1959年5月在华东药科大学生药学专业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药理学家许,获副博士学位。

1960年7月入党,中国生产者党。

1959 01转1963 01,就职于中国药科大学。

1963 01转1985 01,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

1980至65438+2月至1984年3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学习植物细胞工程,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85 01月,加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同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所成立,先后任所长和名誉所长。

1994,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 10 10月28日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胡志碧首先培育出世界上转化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胡氏细胞株。起初,农杆菌Ri质粒被成功导入数十种中草药的基因组中,并培养出多种转化的器官培养系。部分品种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天然中药的几十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克服中药资源短缺、开创中药生产和研究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胡志碧负责从科学和学术层面对上海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提出建议,指导技术产品的协同研发和转化平台。

胡志碧先后在图平根大学(1980 01至1984 01)、伊利诺伊大学(1982 01至1)、奥地利国家植物技术研究中心(1988 01至1)、美国

截止2016年4月,胡志碧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九五、十一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登计划。

截止2016年4月,胡志碧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人员培训

胡志碧致力于研究基地、学科和团队的建设。她在提前成立中药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药研究所,搭建了现代中药研究平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学科融合、学术结构优化的学科团队。在学校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复方中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中药标准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中药标准化重点实验室,在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学科作为中医学一级学科的创始人和首席科学家,先后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巅峰学科;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并在2007-2009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2010-2012。

荣誉表彰

2020年5月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其“上海市中医药突出贡献奖”称号。

社会公益服务

胡志碧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教委中医重点学科带头人。

个人生活

胡志碧出生在南京,父亲胡光祖是金融大鳄,家境不错。日军1937轰炸南京,胡家倾家荡产。一家七口的生计问题让父亲焦虑不已,一下子瘫痪了。他的母亲程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凭着自己的素质找到了一份教师的工作,放学后教钢琴,晚上回家还要照顾五个孩子的生活,还要照顾卧床的丈夫。她妈妈留下的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再有钱的人也可能变穷,只有学习才是世界上永恒的财富。”

胡志碧的丈夫周益昌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理研究所的教授。

性格评估

胡志碧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以及中药现代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工程院审核)

胡志碧是我国著名的中药生物工程专家,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她为中医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和壮大,为中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热爱祖国,勇于创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是老师,也是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她的敬业精神、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上海中医药大学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