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中庸思想的思考
读完《大学中庸》,今天看了《大学中庸》这本书。这本书结合了《大学中庸》这两本书。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
《大学》是孔子传下来的一本书。是古人学习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子教学经验的方法。“中”意为不偏不倚,指世间正道,“勇”意为静,指世间定理。《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一个道理,中间用各种方式讲,最后回到开头。每读一遍这个道理,你都会有新的收获,让你终身受益。
人要想让自己不朽,就要为人民做好事。但是,人要做“持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事情,就要有道德。
道德从“取经”、“知”、“诚”、“正”、“修身”开始,才能成就大事,做大事。而道德,需要一生的坚持和持之以恒,更需要在思想上理解,在行动上实践,从小事做起。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表象,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就是要“自谦”,“慎独”。做大事就是要懂得修身养性,为民着想,这样才能团结一心,让人民幸福。
大学的中庸之道让我明白了很多,这本书我一定会重读。
关于大学中庸的思考2大学中庸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大学,一个是中庸,两者都是《礼记》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分别是明道、爱民、止于至善、知本、取经、至诚、修身、齐家、治国。《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提出“从皇帝到庶人,也是修身为本”,修身之法,强调人的修养不仅是一个自省的过程,也是一个接触外物、通过学习物理获取知识、培养品德、完善人格的过程。它是朱的“三纲领”,以示德、教化民众、止于至善,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性,使民众洗心革面,达到教化天下的最终目的。朱所说的“八项”,就是“敬事、识事、诚、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止于至善。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担心,然后他可以贤惠。事有始有终,物有始。知道顺序就走捷径。”这段话是对《大学》的记述,也是这本书的总纲,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让人弃旧创新。他们只有获得最完美的状态,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状态,才能确定自己的志向。只有他们下定了决心,才能心平气和,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
万物有根,有枝有尾,万物有始有终。了解了这个过程的始末,我们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看完这部分,联系实际,真的很有道理。学习和学习需要一个安静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冷静思考,思考自己研究的问题,仔细思考问题,从而把握问题的关键和规律。相反,如果你没有耐心,就很难认真全面地思考问题,深入分析问题。
读《大学》印象最深的就是正直。义就是保持内心的完整,也就是保持本性中的良知,不被个人好恶、个人感情、私欲所支配,也就是把握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心智不可能因为愤怒、恐惧、偏好、焦虑而正确。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学期老师给我们看的翟国学经典的视频,里面提到做人要有认真的主见,积极的思考。原来,它与大学里的郑新有共同之处。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的关键。《中庸》有很多内容,包括33章。认为中庸之道更适合个人修养,大智大德、平实隐蔽、平实定位、长途跋涉、廉洁奉公等章节,以及遵循的事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点点,真正研究过才知道的不多。在第二章“时间”中,“时间”不仅指时间、次数,还指机会。我们既不能超越阶段,也不能被时代抛弃。我们既不能冒进,也不能固步自封。超越现实是极端的,跟上步伐是落后的。我觉得中庸的大部分意思和“在时”这个概念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学派对中庸的精确理解有不同的理解。
儒家思想中最高的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就是包容和利用。就是包容一切客观存在,合理利用。在具体事件中,无论其性质如何,都包含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该被接受。在具体操作中,要做出适当的选择,把握适度。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做出适当的行为。庄子认为中庸是理,中庸是行,中庸是知行合一。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天真无邪,这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做到的时候就太难了。因为要达到中庸之道,就要做到不偏不倚,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在动与静的变化中恰到好处,这在现实中对我们来说确实很难。
另外,《中庸》中讲得最多的是“诚”。无论对自己,对家人,对外人,都要诚实。一个真诚的人,他的品格是真诚的,他的思想是深如一潭水,他的胸怀是宽广如蓝天。其实现实也是一样的。诚信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是事业的基石。如果没有诚信,那么对自己不诚信,就不会谨慎;如果你对别人不诚实,别人不会相信你;如果一个企业不诚实,它就不会繁荣。
《大学中庸》反思3暑假期间,我和爸妈一起看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经典著作《大学中庸》。
和父母一起读书后,突然觉得读书确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经典著作。虽然这本书很难读,但借助计算机的力量,我觉得很有趣,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学》那部分里的一个片段很有道理:“物而后知,知而后知于市,意而后对,心而后修,身而后齐,家而后齐,国而后治,天下平。意思是:“知识只有在了解和研究了一切之后才能获得;获得知识后,想法才能真诚;心诚,心方正;有了正确的头脑,才能培养自己的性格;只有经过品格的培养,才能经营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把家族和宗族治理好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只有治理好国家,天下才能太平。"
这一段说得很对。知识很重要。知识来源于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有知识的人可以成就大事。有知识的人会有良好的品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管理好家庭,实现梦想。
通过和父母一起学习,我了解到了自己微薄的知识和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我以后会博览群书,不断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读书中懂得尊重他人,并从中找到快乐。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读完《中庸》4。读完《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著作,我觉得这本书是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大智慧的结晶。就像一个活了几千年的人,之前的历史记忆犹新,难以忘怀。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人和故事更能反映人性和我们几千年文化的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能告诉我们很多无数的道理。这些道理散而满天地,聚而回,可藏其心。他的兴趣是无穷的,都是很实在的知识,对我们终生有用,用之不竭。这些道理深深地影响了我。比如做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奋...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奋。
就像感恩一样,一个人必须感恩。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感恩的故事。比如古代,小黄翔在寒冷的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温暖凉席,让父亲睡在温暖的被窝里;朱总司令蹲下来,亲自给母亲洗脚。并且居里夫人送来了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参加镭所的成立仪式,居里夫人亲自送老师上讲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感恩。
就像勤奋学习一样,如果我们读更多的书,书籍将使我们更接近这个世界,生活将变得更加光明,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孙敬和大学者匡衡一样,他们渴望学习。他,匡衡,小时候非常喜欢读书。他白天在地里忙着帮大人种田,日落时才回家。他想学习,但苦于家里没有灯光。后来,他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原来隔壁房间和他只有一墙之隔。他悄悄地钻了一个小洞,这样他就可以每天晚上靠在墙上看很多书。后来,匡衡成为著名的学者,尤其是《诗经》一书,其见解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汉元时期,他的学识受到现朝的高度赞赏,其书屡被采纳。他偷墙光的故事也成为了学术界的千古佳话...
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读这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好朋友。希望大家看完这本书,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洁的人,有道德的人,亲民的人,共同努力,建设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