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胶水

?我收集了一些关于这所大学成功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大学成功的励志故事1:

他们是热爱科学、高智商技术宅、死理性、特殊文艺的80后..

他们提倡做一个理性的人,从今天开始读书,思考,挑战上帝。

大三之后,顾森终于忍无可忍了。他决定休学一年——从北大中文系。

2006年,还是大二学生的顾森代表学校参加了第23届中国青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她意外获得银牌,获得保送北大的资格。

选专业的时候,大家都傻了眼。他原来是文科生。学数学,参加竞赛,纯粹是打酱油。最终,顾森被送到中文系进行专业对口。

在中文系,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和文艺青年们“不在一条路上”:大一的中秋节,舍友们在till的阳台上喝酒,我举起杯子,我问明月,他们以吟诗的方式开始互相争斗,吓了顾森一跳,在他看来,所谓的满月,不过是月亮反射太阳光的表面最大,近于圆形,才显得那么明亮。

顾森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说强迫症,用数学解释世界上的一切。比如有一次无意中在一个山寨里看到一个方便面的牌子叫“康帅博”,他马上回宿舍编了一个对比程序,算出了外观最接近的汉字。

“这就是中国山寨品牌泛滥的原因。”他说。

当然,他的文艺青年学生也认为他是“最好的”。在过去的三年里,“上气不接下气”的顾森安静低调,几乎所有与文学相关的科目都刚刚拿到60分。

辍学后,社会青年顾森在街上游荡了几个月,突然收到了加入名为“果树网”的俱乐部的邀请。

去办公室面试老板的时候,正好碰到一群同行正在吃午饭,热烈地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屋子人在热烈地聊天的时候突然安静下来了?大家从心理学、概率、生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辩论。顾森当即决定加入,“终于找到了组织”他说。

死理,回归特殊文艺

这个机构的定位是科技网络媒体。成立于2010 11,招聘特征高度一致:80后,科技青年;高智商,对动物念念不忘;习惯使用谷歌阅读器获取信息,并与Gmail保持联系;熟悉英文网络资源,善于表达和解决问题;死理,还特别文艺。

网站由15个主题站组成。光看名字就知道是批评死理科生的架势。比如DIY、谣言粉碎机、自然控制、心灵鉴定组、死理派等。每版《小竹》根据各自的主题,每天更新发布1000字左右的短小欢快的科普文章。

他们的目标是让科学像电影、音乐、文学艺术和《生活大爆炸》(一部关于科研极客的热播美剧)一样普及。

顾森是一个“死理性主义者”。这个主题站的最上面写着:从今天开始,做一个理性的人,学习,思考,挑战上帝。

在第一届平安夜上,顾森曾经提到过上帝。

"圣诞老人的故事简直太荒谬了。"他在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圣诞老人要想在24小时内给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家庭送去礼物,必须以每秒1000公里以上的速度奔跑,这个速度产生的摩擦和热量会让他老人家瞬间被切成蛇腰,驯鹿部队在1/4260秒内完全气化。

顾森的同事,一群死去的理科生,也是在家里用电阻器、镊子、烙铁、喷胶枪和英语论文度过了平安夜的大部分时间。

“DIY”Bambusa章昊,一个23岁的男孩,自从大一失恋后就一直在做机器人,他用16个发光二极管连接了一个串联电路,捣碎的形状就是俗称的圣诞树。这也是当天更新的作品“DIY”版。

刚从美国回来的高分子博士后MM秋秋一口气粉碎了近10个关于圣诞节的谣言。真相包括:为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都是母的,因为成年雄鹿的角会在10个月脱落;用来装饰圣诞树的“一品红”并不是有毒的“一品红”。造谣者估计金庸见过水。

“自然控”Banzhumaziyu,一位植物和观星专家,在圣诞节献上了科学青年的独门绝技:为她挑选一种圣诞植物,并把它带回家,比如高加索冷杉、塞尔维亚云杉和欧洲红松。

“趣味科技”肖倩建议,买一棵太阳能供电的圣诞树。在环保大业面前,浪漫不过是浮云...

这是壳科学年轻人坚守工作岗位的典型一天。下班后,一群行为怪异的年轻人开始出没于北京的大街小巷。

理科生也有春天。

此前,在很多人尤其是文艺青年眼里,理科生大多是笨货:整天拿着保温杯在通宵自习教室里闲逛,蹲在实验室里反复计算数据;不要听陈绮贞,不要看村上春树,不要上豆瓣;世界上只有不到10人会阅读这篇论文,包括评论者。

当她的家人纪在复旦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时,很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大部分时间,纪的工作就是和老鼠的大脑朝夕相处,研究一种加强某个细胞连接信号的药物,然后发一大堆论文。

毕业后,纪正式逃离实验室,成为一名科普自由撰稿人。在果壳成立之前,2008年,姬十三首先成立了一个名为“科学松鼠会”的博客群,企图“敲锣打鼓”,喊出“一个大房间的每个角落都有猫的科学大神吃饭”。

这两年,被姬十三喊出来的青年科学家不多,但也不算少。目前,约有50名活跃的作家。他们有的是媒体记者,有的是高校老师,有的是科研人员,有的是学生,气质与果壳编辑一致。他们曾经低调隐逸,或者说只活跃在半封闭的圈子里,因为他们没有找到一个“组织”。

相比之下,果壳的文章阅读门槛更低,比松鼠的博文更受欢迎。这也是姬十三建立贝壳的动力:文艺青年有豆瓣,科技青年也应该有自己的大本营。

“这种效应正在显现。”顾森说。比如,最近他在邮件里收到了两个科学又新鲜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把笔记本放在办公桌上,使其保持稳定,并在桌面上占据最小的面积?另一个是肯德基优惠券不小心被撕了。平均会撕多少张优惠券?

再比如,关于圣诞老人自焚的文章上传不久,但在本该冷清的平安夜上,却立刻引来了一群年轻科学家的围观和讨论。有人建议用量子礼物代替更好,也有人质疑圣诞老人的速度不应该以匀速计算,因为他在北京肯定会遇到大堵车...

顾森没有时间讨论。除了写作、组稿、译稿,他和同事们还要为一个口音很重的标题绞尽脑汁。“不然怎么吸引青年科学家,那些小清新的文艺怎么办?”

不死也有危机。

在“DIY”主题站,章昊发布的DIY创意大多来自国外两大热门DIY网站,比如在雨伞上放星星灯,在家里做核爆,给派对女孩做火焰跳舞裙,用自己的气息发电等。

缺乏原创性也是目前顾森“顽固派”的问题。关于圣诞老人自焚的文章也是编译作品。目前,他的活跃作家不到五个。

辍学后加入贝壳之前,顾森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在京某奥数培训机构做* * *老师,收入稳定,收获喜人。但与此同时,他为中国一本科普杂志撰写的专栏去年突然消失,原因是该杂志因销量不佳而倒闭。

“DIY”斑竹章昊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是一名初中生,他已经向“DIY”主题站贡献了一架直升机和一个充电台灯等五六件作品。

孩子们告诉章昊,他的父母仍然支持他,老师也没说什么。第一,他的成绩在班里从来没有进过前五。第二,他还没有面对过中考。第三,他没有被送去参加奥运会。

章昊打算与这位中国罕见的中学生保持长期联系。“他只是担心中考和高考过了以后再也做不了飞机了。”。

从章昊的成长来看,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在应试机器制造出来的成品中,仍然属于存活率极低的* * *“错误版”:首先,他需要有一个发育良好的大脑,能够在短时间内应对诸多“考验”;其次,他愿意把剩下的精力花在发呆、想象和思考上。

比如顾森,他逃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中考和高考,一路走到了北京大学。他说他最幸运的是一直在做与考试无关的事情。问题是,中国有多少这样的年轻人?

目前越来越多的果壳编辑被粉丝拿来和《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比较。显然,他们的魅力和吸引力也随着这部美剧在中国的热播而增加。

12岁的时候,这个任性、固执、洁癖很深的怪胎,在家里进行了一次2 mm的楼梯实验,导致父亲锁骨骨折。在13岁时,他想为镇上的居民提供免费电力,他在自己的车库里捣出了一个核反应堆。

“但是没有可比性。”章昊说,他指的不是谢尔的智商有多高,而是那些金发碧眼的科学青年可以轻易拥有的设备、实验室和空闲得可怕的成长时间...

章昊出生于1987,住在北京。对他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房子是最重要的日常话题。很难想象,他们一提到均价3.5万的北京楼市,就会想着留出一个房间做实验室,每天下班回家,然后研究植物是否喜欢听音乐。

出生于1988的顾森仍然完全沉浸在数学的世界里。“一切都可以用数学原理理性解决。”他宣扬自己不可动摇的信念“就算玩三国,就算被女朋友打死,要不要挽回都是可以算计的。”

但是,眼下有一个烦恼,这个方法论显然很难派上用场:2011春季开学后,要不要回北大中文系继续学习,拿个毕业证,好给父母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