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夜游

越聪明的人,花在社交上的时间越少。

因为他知道:人脉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只有成为自己的贵族,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族。

01

我们经常感叹朋友的两点。

第一件事:我总是感叹我的朋友怎么这么假。

艾晓阳在微博里说了一句。

有一次,他急需2万元装修房子。

于是我给十个朋友发了贷款短信:

"...不知你还有没有余钱,三个月内归还。”

结果,九个朋友都拒绝了:

“真对不起!我目前也有点困难。”

“我姐夫刚问我借了5万。真的很抱歉。”

“我所有的钱都在股票上。太对不起了!”

“我儿子转学要交5万。对不起。”

…………

他认为他和这些朋友的关系很铁,

没想到关键时刻掉链子了。

艾晓阳感叹:“人心如大海里的针!”

平时你好我好,关键时刻很少有人接——这已经成为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2

第二件事:总感叹老朋友越来越远。

春节回家,妈妈问我:

“放假了怎么不和小军一起玩?”

我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和小军从小光着身子长大,

我记得在小学时,我们还发誓:

“我们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嗯,一辈子。”

在我生命的尽头,我刚刚初中毕业。

初中后,他辍学,我上了高中。

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经常向人炫耀:

“有个小毛,和我关系特别铁。”

但最后,我们不知何故越走越远。

以前上课偷偷放屁都会告诉对方。

后来我连结婚这么大的事都不知道。

前年见面的时候,找不到相同的话题。

除了回忆,只有问候和尴尬。

正如陈奕迅在《最好的坏朋友》中唱的:

“永远不要找借口,不要大仇。

为什么老知己最后不能成为老朋友?"

为什么老知己最后不能成为老朋友——这也成为了朋友间的一种常态。

03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正常”。

直到我看到了冯旭先生的“情感社会化”和“功利社会化”。

所谓“* * *社会”,冯晖先生说:

“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系和情感体验,为了摆脱无聊,或者因为兴趣相同而产生的社交行为。”

* * *情感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

当一个人的心智不成熟不独立的时候,

或者社会阶层低下,生活不如意的时候,

他需要朋友的情感联系和支持。"

这种社会交往不涉及利益交换。

大多数人从小就有的社会行为,

就是源于这种* * *情感需求。

冯旭先生在研究* * *情绪社会化时发现了一个现象:

“一个人的心智越成熟,就越不需要社交。”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心智成熟到一定程度,你不再需要朋友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

张爱玲和颜英相识于香港大学。

当他们在大学时,他们亲密无间。

张爱玲书中的插图,大多是由颜英创作的。

张爱玲结婚的时候,颜英是证婚人。

但后来,两人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联系。

闫颖写道:你为什么不再理我了?

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直谈论几十年前的事情,好像我是个死人。

“那时,我们可以成为朋友,

仅仅因为他们碰巧在同一个教室,

只是需要有人陪你吃饭,逛街,说心里话。

所以每天在一起很无聊。

但是长大后经历了这个世界,

却发现我们根本不是一类人,

所以我们必须走到这一步。"

这是张爱玲的潜台词,也是社会交往的本质。

04

所谓“功利社会化”,冯晖先生说:

“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从对方那里获得利益而发生的社会行为。”

“功利社会化”有两个基本前提:

首先是有效信息、知识和物质的交互传递。

邻居家的孩子小舒是我们小区朋友最多的。

为什么?因为他有最多的玩具。

有一天,妈妈问:“谁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舒回答:“胡馨予。”

母亲问:“为什么是他?”

小树回答道:“他从来不偷我的玩具。他只和我交换。”

你看,连小孩子都觉得不交换等于抢。

二是要有相对“等价”的价值水平。

这个价值层次不仅指社会地位的层次平等,还指精神才能的和谐和思想上的兼容。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钢琴家是俞伯牙。

有一次,当俞伯牙在野外弹钢琴时,

樵夫钟子期碰巧路过。

弹钢琴时,博雅心里想到了群山。

钟子期说:“这就像站在一座巍峨的大山面前。”

弹钢琴时,博雅心里想到了流水。

钟子期说:“这就像一条奔腾而过的河流。”

博雅停下钢琴,惊叹道:“君真是我的知音。”

博雅在晚年去世时说过“世上没有知己”。

所以“琴破弦断,鼓终身不奏。”

伟大的音乐家和樵夫成为永恒的朋友,正是因为精神天赋的和谐。

冯旭先生说:“功利社会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有效交换’。一段感情如果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就会本能的被你抛弃。”

看似功利,但这才是社交的本质。

05

当我们能够区分这两种社会活动时,

很多关于朋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朋友该不该疏远”这个问题。

前几年有个大学室友喜欢找我玩:

“我们去洗浴中心做一大套吧。”

我说:“算了,没意思。”

过了几天,他又给我打电话:“我们去酒吧吧。”

我说:“算了,我不太喜欢。”

过了一段时间,他渐渐不联系我了。

很多时候,只有一声叹息:走的不只是时间,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

他喜欢泡妞,我喜欢看书。

他喜欢打牌,我喜欢码字。

他喜欢热闹,我喜欢安静。

没有好坏贵贱之分,

正因为三观和喜好渐行渐远,

我们最终成长为彼此陌生的人。

以前,听陈奕迅的那句“来年的陌生人是昨天最亲近的某某”,我会难过得想哭。

现在终于明白,忘记江湖才是最好的结局。

我很喜欢《千与千寻》的一段话:

“生活是一列开往坟墓的火车,

路上会有很多站,

没有人能从头到尾陪着你,

你会看到人们来来往往,上上下下。

运气好的话,会有人陪你一段时间。

当这个人想下车的时候,即使不放弃,

你也应该心存感激,挥手告别。

因为,也许下一站,

会有另一个人陪你走得更远。"

所以,当友谊走到尽头时,

不要试图挽回和维持我们还是好朋友的假象。

相对沉默无趣,不如淡忘江湖。

就像余华:“我不再假装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归孤独,和真正的我开始新的生活。”

06

当然,如果你一直和老朋友相处融洽,

如果你一直想成为无话不谈的“灵魂伴侣”,

只有一个办法——跟上对方的成长。

我的朋友薛讲了她一个好朋友的故事。

她最好的朋友每天早起看各种经典书籍。

她英语不好,就手抄了一本托福写作的书。

最后我把不及格的分数提高到了80多分。

有一次,薛问她:“你为什么这么辛苦?”

她回答:“我还是想做你最好的朋友。”

薛大吃一惊:“我们不是一直都是好闺蜜吗?”

她说了一句让斯诺记住一辈子的话: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我不努力,我和你的差距越来越大。

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会有隔阂,

保持友谊的最好方法是共同进步。

我们一直是同一个节奏,所以可以一路走来。"

最好的友谊是彼此保持联系。

正如哲学家周所说:

“使交流有价值的不是交流本身,

而是参与者各自的价值观。

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

它的本质是相互真诚的欣赏和尊重。

所以,让自己真正有价值很重要。

不愧是高质量的朋友,

这是一个人能为友谊做出的第一个贡献。"

对于* * *社会朋友来说,

三观的时候尽量跟上对方的节奏。

三观不合,自然江湖相忘。

07

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混淆这两种社会活动。

讲一个关于知乎“借钱”的故事:

看中了一个包,过了很久还是想买。

因为总是月光,钱也不多,

如果你需要4000元以上,你可以向你最好的朋友借。

我以为,她会高高兴兴的借给我,

但是她虽然借给我了,却让我写借条!

一万匹草泥马在我心中驰骋!

回到家就开始生闷气,越想越难受。

还需要闺蜜的欠条吗?为了这点小钱我该怎么逃?

就算我要欠你一张欠条,我也要主动,对吧?

这是两种社交的典型混淆——对于他的“情感社交朋友”,他自然是“功利社交朋友”。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

正如孟轲在《贱人》中描述的:

你不学英语吗?帮我翻译一篇论文。

你不学中文吗?帮我写个年终总结。

你不是学设计的吗?帮我设计一个LOGO。

如果拒绝,会被扣上“不够朋友”的帽子。

这些人忘记了帮助你是一种责任,而不是帮助你。

即使你们是从小玩到大的“爱友”,

但是,只要你提出了“功利”的诉求,就必须明白一个道理:“* * *爱友”从来没有义务为你做“功利的帮助”。愿意帮助你是他的义务,不是他的责任。

而且,最好的办法是:

在你“功利”诉求的开始,

我们应该以功利的社交方式进行交流。

写下你自己的债务,计算利息,

对方希望那是义务,而不是情分。

无论结果如何,你都应该心存感激。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向好朋友借钱——我觉得这是我区分“社会交往”和“功利交往”最好的启蒙课。

08

萧炎先生说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做企业顾问。

说白了就是拉老板过来交钱上课。

他很勤快,每天跑四个客户。

他没花多长时间就和潜在的顾客混熟了。

但他花了六个月才完成几笔订单。

当他心灰意冷把客户名单交给老板时,

不到两周,他惊讶地发现:

“很多我之前没搞定的客户都来报名上课了。”

他跑去问老板:“你是怎么两杆搞定的?”

老板是这样说的:

“谈生意不仅仅是搞好关系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让对方获得交换价值。

例如,做门窗生意的赵总。

我有几个客户是房地产开发商。

我保证只要他报名,我就帮他联系开发商。

单个项目就要1000多万元。这几万的培训费是什么?

我能做到是因为我有资源可以交换。"

当我们理解功利主义社会交往的本质时,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管理联系人”的方式很可笑。

每天都在迷信“如何做人”之类的社交技巧。

最后发现都是天然鸡蛋,没什么实际用途。

人脉的基础是你的“使用价值”:你的使用价值越大,别人帮你的就越多。

所以,与其花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不如花时间去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交不到几个朋友。

因为他知道:成为自己的贵人,别人才会成为你的贵人。

09

作家李尚龙写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在他成名之前,

给一家大报纸投稿,

但每次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后,他的书出人意料地畅销。

那家报纸的创办人亲自来找他要稿子。

现在他们关系很好,因为一个要卖书,一个要好稿子。

有人问:为什么和本报关系这么好?

他说过一句话:等价交换产生等价友谊。

李尚龙本人,他在大学的时候,

他喜欢社交,加入了三个俱乐部。

只要有活动,我就去打个酱油。

看到谁就抓谁,把手机留下。

但在紧急情况下,当他想找人帮忙时,

我打遍了电话,没人愿意接。

后来,在他终于成为名人之后,

遇到什么事情就打电话,人民群众就会聚集起来。

他这才明白,只有关系平等,才能互相帮助。你自己也不牛逼,认识再牛逼的人也没用。

不要觉得这个世界很残酷,这是游戏规则。

很多人在管理人脉的时候,习惯了要资源,要渠道,要关系。但最后往往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正聪明的人都习惯向内寻求:放弃99%无用的社交,尽力提升自己。

因为他们知道:人脉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获得有用的人脉!

我们最大的联系是我们自己。

如果你盛开,蝴蝶会来。

10

苏东坡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

脱了衣服想睡觉,月光下进屋,高高兴兴出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玩的人,我去了天后宫找张怀民。

人们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下满院碧水,清澈如碧水,水中水藻,荇菜,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么自由的人。"

最好的朋友就是这样。

不仅有“效用”的交换,

在“* * *爱”上也有联系。

我们不仅可以在“效用”上互相帮助,

在“* * *”里也可以深情。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人。”

所以陈说,“最好的事就是和好朋友一起发呆。”

范冰冰说:我不嫁有钱人,我是有钱人。

这意在强调“接触最多的是自己”。

但是不管一个人有多强大,

“效用交换”只能到一定程度。

为了让功利主义的社会互动更有价值和深度,

要在功利社交的基础上深化* * *社交。

这样才能“血泪回报朋友,生死有何妨?”

自古以来,最好的友谊一直都是这样的——水平相当,既可以功利,也可以深情。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交不到几个朋友。他们和大多数人保持友好,但只和少数同等水平的人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