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可以建设一所或多所高水平大学。
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多重使命。其中,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北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否迁入新区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早在雄安新区成立之初,国家发改委主任何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把创新驱动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导创新要素向新区集聚。支持新区从创新载体、运行机制、发展环境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努力建设创新高地和科技新城。
新的科教创新中心会有怎样的规划?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雄安将如何布局?新区成立半年以来,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期待。
大学和科研机构:纷纷抛出橄榄枝
2065438+2005年8月23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京津冀三省市城市战略定位正式公布。其中,首都北京的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根据规划,北京未来将重点发展这四大核心功能,疏解其他非核心功能。而“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部分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是必须明确疏解的非首都核心功能之一。
2016年9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北京市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有序外迁,支持京津冀地区合作办学、设立学科专业,建立学校联盟,推进优质教学。国家发改委在此前的发布会上也表示,未来将有一批京津高校在河北开设分校和分校。
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在教育领域的规划就是基于这一思路。
截至目前,通过领导互访和深入沟通,新区已与北京20多所高校达成初步意向:各高校根据不同情况,希望以整体搬迁、部分搬迁、新校区建设或组织科研教学联合体等形式搬迁到雄安。按照中共中央的要求,相关工作还处于初步沟通阶段。
虽然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规划路线还不清楚,但雄安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布局已经初具规模。据公开报道,5月11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一行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进行了座谈。郝平表示,北大将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医疗、教育、培训等方面积极与雄安新区对接;在专业部署上,将优质前沿学科向雄安新区倾斜。
会后,北京大学与河北省就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达成五点谅解:一是北京大学将发挥医疗资源优势,规划在雄安新区建立一流的医学中心,学科齐全,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医疗服务于一体;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计划在雄安新区建立培训中心,开展企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高端培训;3.北京大学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建立PPP中心,重点服务雄安新区建设;4.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北京大学联合其他知名高校,在雄安新区布局优质教育资源;5.北京大学与河北省将继续加强合作,为河北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输送更多人才。
据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到雄安新区进行了接洽。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提出建设“国医堂”,传承和弘扬新区中医药文化,中国农业大学提出建设“中国生命科技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提出建设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发挥教育、训练、科研优势,在结合雄安新区康复医学需求的同时,为新区体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智力等方面的专业支持。
8月底,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党委书记李国琴等人考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国医学科学院雄安分院和研究生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希望通过建设研究生院,培养和吸引高端医学人才,在新区建设集医学教学、科研、生产、预防为一体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还将利用医疗信息资源和服务优势,建设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依托多家科研院所的资源和优势,围绕药物研发、生物技术转化等领域,搭建生物研发创新的高端平台。
基础教育和医疗:“建四”和“扶四”
8月17日,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根据协议,北京将紧紧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河北省在协同创新、基础设施、生态治理、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城市规划、人才交流等七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其中,为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向雄安新区发展,提升新区服务水平,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科教新城建设吸引更多人才,北京提前敲定了一系列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分为“建四”和“扶四”两部分。
“建四”是指北京市以“交钥匙工程”的形式,在雄安新区投资建设1高水平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和综合医院。北京负责投资建设,建成后移交给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委托北京一流的教育集团和医疗集团进行管理。新建3所学校和1医院分别由北京北海幼儿园、时嘉胡同小学、北京四中和宣武医院配套。
另一方面,“邦四”是指河北省在雄安新区选择了1所幼儿园、小学、完全中学、综合医院(***4所医院),北京市采取托管、集团化、成立医疗联合体等方式,,并派出优秀的管理团队、教师互派和课程*。
除了上述三所学校,北京的一些学校,包括人大附中、清华附小、北大附小等,都表示了在雄安新区基础教育领域进行对口帮扶和援助的意向。其中北师大也提出了可以成立教育集团的想法。
“公共* * *服务需要高度的协同,一是资源之间的协同,二是要结合当地人口的特点。比如当地以年轻人为主,需要适当增加幼儿园和小学的建设比例,因为作为‘青年之城’,这方面的需求肯定很大。所以我们也在协调这一块的布局,包括跟城乡规划、人口规划部门的政策沟通。没有特别明确的结论。”相关研究专家表示,目前雄安新区基础教育建设的重点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我们也在进行研究,包括与教育部和一些著名的研究机构对接,深化我们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据了解,雄安新区三个县(即雄县、安新、容城)已选定三所学校向新区申报,有待最后的帮扶学校。“对于这部分公共服务,我们必须率先布局和发展。包括8月17协议实施的具体帮扶学校,我们希望明年9月1开学。”该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8月中下旬,雄安新区三县基础教育相关负责人赴京,与对口学校交流探讨具体帮扶方案,目前处于磨合阶段。荣成市教育局副局长高告诉中国,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计划,但学校已经开始做基本的准备。“最简单的就是让老师多读书,提高文化素养;多做培训,多出去走走,搞内部交流。”在他看来,由于北京和河北的基础教育情况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学校之间的对接不是简单的提高硬件设施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融合和质量的提升。他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实上,为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北京功能转移,提升保定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北京八一学校早在2065438+2005年7月就与保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河北杜甫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三方合作成立北京八一学校保定分校。
2016 9月1,北京市八一中学保定分校正式开学。分校投资4.5亿元,除教室外,还修建了空中花园、玻璃房游泳池、剧院和体育馆。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管理、师资、教学与北京八一学校同步,无缝对接。管理团队和各学科带头人均由北京八一学校选派。同时,市政府给予部分编制和财政支出,努力汇聚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教师队伍。
医疗方面,根据协议,北京妇产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计生监督所等卫生机构也将为雄安新区相关机构提供对口支援。两省市还将加快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对接,推进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学影像检查数据共享,完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主要任务是着力提升三县基本医疗水平,建设卫生系统整体能力。
创新和技术改造: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作为国家的“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目标是建设绿色宜居新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许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是设立新区的首要任务。「所承担的疏解功能应符合新区的发展需求。重点是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发展高端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多位专家指出,雄安新区首先要服务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与新区产业高度相关的机构是重点承接对象。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河北省和保定市都做出了部署,并探索了一系列相关模式。
以容城县为例。作为北方最大的服装产业集聚区,荣成现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900多家,全县服装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早在2065438+2005年6月,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北京服装学院与容城县正式合作,在户外运动服装、西服、衬衫、休闲装四大大型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2065438+2007年6月,由北京服装学院与容城县政府合作建设的北京服装学院容城时尚产业园正式投入运营,这也是中央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后的首个正式落地项目。
据悉,该公园占地20亩,建筑面积4460平方米。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由北京服装学院团队管理运营。园区写字楼共四层,主要包括中央版室、公共开放区、设计师店、中央秀、专业工作室、数字服务中心、咖啡吧。是一个集设计服务、技术转化、展示销售、时尚推广、经验交流、产业培训为一体的开放愉悦的创新平台。园区将依托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关村北服时尚产业创新园的优质智力资源和行业影响力,聚集大量高端创新人才,整合各类产业要素,为创业者和本土企业提供完备的配套服务。
“雄安新区的使命是创新,它将成为未来中国的‘硅谷’,也是中国成为创新型现代化国家的心脏。”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延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北京拥有全国最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但缺乏转化空间。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激活北京和整个京津冀地区,“集聚北京的科技、文化、人才和国际化优势,形成京津冀的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和现代服务中心。”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姚晨看来,要把雄安打造成未来的科技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除了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以整体搬迁、开设分校等形式从北京迁至雄安外,未来还应逐步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就像我们常说的,没有斯坦福大学,就没有美国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不仅为硅谷培养和输送了许多科技人才,还建设了一些创新创业平台、孵化基地和一些年轻的科技企业...我们以后肯定会有这些。”
“按照中央对雄安的要求,大方向是明确的,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发展高新高端产业,但重点是如何推进,如何与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功能实现差异化发展。总的来说,北京和雄安在创新功能上是有分工的。”姚晨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各方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未来北京中心城区将主要定位为高科技研发和一些先进制造业的创新源,这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将放在雄安新区。
这一思路在8月17日签署的协议中也有明确体现:北京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在雄安新区落地,促进园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看来,由于京津冀地区科教资源分布严重不均,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不应简单转移北京的创新资源,还应考虑如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制度创新体系。
李国平建议,雄安新区本身可以建设一所或多所高水平大学,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北京的高校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经验,以* * *形式重点支持雄安大学某学院。这种既“调存量”又“解增量”的方案,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将改变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
在谈到建设科教新城和创新中心的时间表时,姚晨认为,与高等教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北京相比,河北省的科技基础、人口结构、高素质人才资源等基础条件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原有格局将被打破。借助北京的非首都城市功能,通过大力植入高端产业,发挥政府在调动创新要素和资源方面的力量,雄安新区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初步目标。
“现在国家提出了创新战略,各地都在向这方面转变,这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转型的根本要求。国内很多城市都在争夺这种创新资源,包括高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各地在待遇和机制上也出台了各种优惠条件。然而,雄安新区的地位并不相同。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千年大计’,由于其战略地位,将在诸多条件上更具吸引力,在事业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吸引全国乃至国际的青年人才。”姚晨说。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能否复制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的成功。事实上,后两者在建设中也在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校和科技资源。对此,李国平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每个新区或特区的发展规划,由于背景和发展阶段不同,都有其独特性。“中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从原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以前深圳的建设可能需要全国各地大量的创新要素和整体资源涌入,会形成大量的市场,大量的开发,大规模的生产,但雄安此时绝对不是这样的运营模式。”他说,“必须考虑的是,雄安要发展精准精致,追求伟大,这不是雄安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