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连工业大学。

[编辑此段落]

历史的发展

[编辑此段落]

大连工业大学(原大连轻工业学院),原名沈阳轻工业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等学府。1958创办于沈阳,设有纺织、印染、人造纤维、化工、酿造五个本科专业。文革期间,辽宁省撤销了65所高校。由于学校特色鲜明,培养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成为保留下来的25所高校之一。学校先迁到辽宁宽甸,后迁到大连。1970更名为大连轻工业学院。1978学校由轻工业部和辽宁省双重领导改为以轻工业部为主。1998学校转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及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导的管理体制。2007年3月16日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经过50年的建设,几代人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消费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发中心。学校坚持“学科导向、质量导向、创新导向、特色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轻工、食品、纺织、艺术设计为特色,工、文、管、理、经五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大学格局。

学校规模

[编辑此段落]

学校* * *有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36亩,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其中:学校本部占地754亩,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2.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128000平方米;图书馆占地27000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592000册。截至2006年底,教学科研设备总值8959万元,拥有23个综合实验室(含校内实习基地3个),实验室总面积5.6万平方米(含金工实习基地)。校园网总投资3000万元,实现了图书馆局域网、校园网、互联网的互联。

截至2006年9月,在校本科生12262人;研究生667人,留学生50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7人,其中教授119人,副教授266人。双聘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 .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名;1辽宁省优秀专家;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大连市优秀专家4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7人,大连市政府特殊津贴6人;辽宁省百人计划百人层次5人,百人层次6人;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19。

学院和系的机构设置

[编辑此段落]

学校现设有65,438+02个二级学院,1个独立学院(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2个教学部,分别是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纺织轻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研究生院。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5个,其中工科18,文学8个,理科4个,管理学4个,经济学1。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4个专业为国家直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其中,生物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成为在行业和东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专业。

学校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28个硕士点,6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工程领域。

3个省级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纺织工程。

28个硕士点:发酵工程、生物化学、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科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环境工程、设计艺术、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纺织品设计、制糖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粮油与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微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材料物理与化学、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企业管理。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的6个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纺织工程。

近年来的发展概况

[编辑此段落]

近三年来,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优秀单位”,2004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单位”,2006年获得首批“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突出贡献奖”。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16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省级多媒体教学课件奖、12辽宁省精品课程。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多次获得全国服装设计大赛新人奖和教育奖,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

2005年6月5日至2月,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的调查评估,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原轻工业部直属七所本科院校中第一个取得优异成绩的。

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发表学术论文2287篇,其中229篇被三大检索收录;申请109国家发明专利;平均每年科技经费支出3000多万元。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2项;2003年,我校金教授主持的“酶转化生产Rh2等人参稀有皂苷”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个奖的一等奖已经连续空缺六年,当年全国只有19个二等奖。2005年,朱教授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的应用成果之一——海参肽胶囊已成为大连市的品牌产品,创造了数亿元的产值。此外,学校还获得了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市级以上学术成果79项。有三个科研团队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学校创新团队。

目前,学校拥有发酵工程和制浆造纸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水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纺织检测中心等三个省级中心,大连农(水)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大连天然生理活性物质生物转化技术研究中心等两个市级R&D中心。

学校在发酵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天然活性物质转化与分离技术、天然纤维改性与综合深加工技术、农(水)品深加工技术、绿色化学与环保技术、造纸机械设备及配套技术、纺织服装CAD技术、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工业与艺术设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学校大力开展国际校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师资培训、科学研究、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先后邀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伍尔利奇博士、法国时装协会主席雅克·穆克里等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2005年6月165438+10月,学校成功启动与法国埃比塔尔大学合作培养留学生项目,揭开了中法高等教育交流史上的新篇章。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万余名师生继往开来、团结奋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多学科大学。

历任党委书记和主席

[编辑此段落]

郝世伟

徐庄

张连明的赵旭

森林集团

赵保辉

于蔡斯

肖正阳

林茂全

现任领导

[编辑此段落]

市委书记张

于家友校长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周

尚建华副总裁

安庆大学副校长

李长武,副总裁

副总统王秀山

邹副校长

校训:博学多思,执着创新。

[编辑此段落]

“博学多才”就是学者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深思熟虑,精益求精。

“博学”最早见于《论语》:“君子博学于文,可为礼也,可为夫也!”意思是君子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以礼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做人。后来《礼记》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忠实。”是指善于学习的人学识渊博,审时度势,谨慎追求未来,明辨是非,坚守事迹。有见识,就能“海纳百川”。读书学习,一定要广泛打猎,夯实基础,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登上阶梯,最终到达辉煌的顶峰。博也意味着博大和包容,只有博大和包容才能包容,才能有开放的心态和世界眼光。

“细思”,就是一丝不苟,刨根问底,有所追求。俗话说,“不断思考的人才会创新。”《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所以要善于思考,从人类知识的宝库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判断美与理,求真弃伪。

“恒心创新”就是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力争做到最好。

子曰:“博学而笃定,问之而思之,仁在其中。”本尼迪克特的意思是诚实、忠诚、忠贞、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人生天地之间,诚实守信,以诚为重。虔诚就是修行,选择善行,脚踏实地的前进。守信就是强调实践,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要新”,要有,要有成就。新人,更新和创新。创新意味着追求和达到更新更高的水平。创新就要“扬弃”——发扬优良传统,摒弃陈规,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创新是毅力的升华,是博学和思考付诸实践的最高境界。在选择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追求卓越。

“博学多思,执着创新”,前一句强调如何学习思考,后一句强调如何做人,如何实践。以“博学多思、执着创新”作为新时期的校训,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历久弥新的学术理念和大学精神,也是我校“学科为本、质量为本、创新为本、特色为本”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