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大学生为本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当今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多元化的价值观使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激荡、相互碰撞,各种社会思潮层出不穷,挑战着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理想信念的形成期。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甚至影响中国公民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真正把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当这些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的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他们必将是火种,引领社会思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因此,坚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岗位的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有担当,有担当,有良心。
增强研究意识,真懂真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正做到有担当、有担当、有良心,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真正理解和信仰,形成真正的理论信仰。有了真正的理论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受到大学生的尊重和欢迎;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对所学理论认可度低的原因之一是对其学术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觉得自己只是在课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一门“课程”,“非学术性”而不是真正的科学。事实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内容博大精深,体系严谨清晰,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系统理论体系。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严密的,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
要想展现“完整而严谨”的科学理论的魅力,关键在于高校拥有一支理论功底深厚、信仰坚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可以想象,如果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一种科学的敬畏感,就会更加自觉地去认同、去学习、去研究,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坚实的科学认识上。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要注重情感,也要注重理性。
增强创新意识,凝聚力量。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创新首先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政治敏锐性和浓厚的理论兴趣,要时刻关注党的理论创新的进展,使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我们的学习研究就深入一步;不断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新进展、新成果,让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进入大学生视野,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旺盛生命力和科学生命力。其次,创新体现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