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稷的原文和译文
思善求善,足以赞(ǒ u),不足以动众。是智而远之,足以动众,不足以转民。君子欲化人为俗,必学之。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不能鼓舞人心。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他疏远的人,他可以鼓舞人民,但他还不能影响和教育人民。要想影响和教育人,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必须经过学校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家不学也不知道。是古王立国民,教为先。《对(yuè said)人生》说:“读书始于学”,就是这个意思!
玉虽美,不雕琢,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有天赋却不学习的人是无法理解至尊道的。因此,古代君王在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时,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上说:“君子当常记以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美食,不知其目的;虽有至道,学,不知其善。是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难。如果你不够了解,那么你可以反身;知难而进,然后自强不息。所以教与学也是有益的。《对明》说:“学一半学一半”,什么意思都没有!
虽然有好吃的菜,但是不吃不知道它们的美味;虽然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但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因此,人们必须去学校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自体验教学过程才能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和困惑。只有要求学者足够了解,才能反思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教师在迷茫的时候,会潜心学习,勤奋追求,自强不息。所以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对明》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老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老师家里有学校,党痒,术有秩序,国有学校。次年入学,中年考。一年,视辩论而定;三年,靠尊重音乐团体;五年,我读书当老师;七年,靠理论向朋友学习;称之为小成功。九年知识的那种通达,强而不返,叫大成。夫则足以移风易俗,近者说(yuè)远者怀,也是大学之道。记住:“飞蛾扑火”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每二十五派有一派叫蜀,每党有一派叫董,每技有一派叫徐,皇帝或诸侯的每个国家都有一个大学。学生可以每年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一次学习成绩。第一年,我会考察分析文章的经文和句子的能力,识别和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我们将考察我们是否能专心学习,是否能交朋友,是否能和谐相处,是否能互相学习。第五年,考察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尊重老师;第七年考察是否可以讨论学业的利弊,选择有才能的人做朋友。合格的都是小成绩。到第九年,他们应该会达到对知识略知一二的目标。对理论上的事情有主见,对与世界打交道有行为准则,立场坚定,不输老师的教导;这个时候,可以称得上是大有作为了。这样,以后教育人民,改变旧习惯,形成好的风俗,就够了;让亲近的人服气,远方的人向往;这就是大学教给人的东西。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总是以大蚂蚁为榜样,学者靠积累学问成了一条路,恰恰说明了读书的人也应该这样,为“大成”的真理而不懈奋斗。
在大学教学之初,毕àn和祭祀用的盘子是用来表示对道教的尊重。第三版《萧雅》是正式的开始。孙也报读了学校。夏和楚,接受他们的威望。不明真相,不看学业,旅行去野心。看时间说话,守住自己的心。年轻人听着问着,却学不会(liè)。这七件事是教学的大关系。记住:“学而优则仕,为官以事为先,读书人以志为先”,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正装,准备祭品,举行祭祀圣贤和有道德知识的老师的仪式,以示对老师的尊敬和对道德的尊重。祭祀时,要背诵课文,让学生一开始就获得相互鼓励的感觉,知道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点打开书本,警察要随鼓点尊重职业。学校配备教职员工(夏媛和楚芳)防止游手好闲,整顿仪态,维护学习纪律。暑假过后,指导老师不到学校查看学生成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计划从容学习。老师要经常给学生检查和指点,但不要急着把原理告诉他们,这样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轻学生应该只听长辈的问题,而不去问,因为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学习重点也不同,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这七件事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而言,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其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其决心”,就是这个道理。
在大学教书也是及时的。教书要有正当职业,退休要有归宿。学习:不学会执弦,就弹不好弦。不学博艺,学不了诗;不学杂服,不能有礼貌;如果你不喜欢你的艺术,你就不能享受学习。所以君子在学,藏而修,息而游。我老公是天生的,所以我跟他学,跟他老师亲,而且我很享受我的朋友,也相信他的方式,所以我虽然离开我老师,但我并不反对。《救赎人生》说:“敬孙武之敏捷,可以取长补短”,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教育管理的方法有:按一定的时间或季节教授常规课程;课间也要有各种作业。课后不操纵乐器,不练手指,上课就调不好弦;不在课外广泛学习唱杂曲,就不可能在课堂上熟悉诗词;课后不学扫地,不学收货,不学处理杂事,就学不到好的礼貌。总之,如果不提倡课后学习各种技能,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也不会在主课上学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休息的时候喜欢玩杂技。这样,他们才能热爱学习,亲近老师,乐于交朋友,坚持自己的信念,在不违背老师和校友的教导和期望的情况下,将来离开老师和朋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只有重视学习,循序渐进,敏捷努力,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成就”。
现在的老师,呻吟着说自己占了底,话太多,然后就不顾自己的安全了。人不能不真诚,也不能不尽力。它所做的也是相反的,它所寻求的也是佛。但是,如果你是老公,你会学他,会在他老师那里得病。你会苦于他的难处而不知道他的好处。虽然最后会以事业收场,但是会走的很快。教学不是惩罚,这就是为什么!
现在的老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读,多是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而且语速快,频率高。只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不管学生是否理解和接受,都不能让学生安心和享受学习。这样,学生不能尽最大努力学习,他们的素质和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老师违反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按自然规律进步。结果,学生讨厌学习,怨恨老师。他们只觉得学习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即使勉强毕业,也很快会忘得一干二净。这就是教学无效的原因!
大学之法:未作之前,禁止称之为余。能称之时,谓之孙,谓之莫。这四样东西都是邢教的。
大学教育的原则是防患于未然,这叫防患于未然;在合适的时候,叫及时教育,不失时机;循序渐进的教学,不超出学生的年龄特点,叫顺应自然;* * *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叫观察学习。这四点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禁了就不知所措了。如果你在时间之外学习,你会很努力,很难达到。无孙杂作,凌乱不修。独自学习没有朋友是无知的。彭彦反叛老师,颜弼废学。这六个老师教的东西都荒废了。
如果等到有事了才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矛盾,很难消除。如果你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你将很难有效地学习。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者混乱无序,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达不到效果。一个人学习,没有朋友,思想就狭隘,知识面就不广。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老师的教导,说些不雅的话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又知被教,然后才能为人师。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赋谦,强而抑赋,开而。道导致和谐,强导致克制,开导致思考。与伊伊丝和谐是一个很好的比喻。
教师只有了解教育成功的原因和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所以,优秀老师的教学就是要有说服力:引导学生,而不是拖着他们走;鼓励学生,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是领导学生,师生关系才会和谐;鼓励学生而不逼迫他们,学习会觉得顺利轻松;只有启发学生得出结论,而不是代替他们的位置,才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和谐,学习顺利,学生能独立思考,善于归纳。
学者有四错,师必知之。人学习的太多,或者失去的太少,或者失去的太容易,或者止步不前。这四个内心是不一样的。了解他的内心,然后你就可以挽回他的损失。教书的人也要学会做好人,拯救失去的人。一个好的歌手会让人跟随他的声音。一个好老师会让人追随自己的志向。他的话也是真的,但却含蓄微妙,难以比较,可谓随大流。
学生有四类缺点,老师不能不知道。在学习上,有些同学的失败是贪婪;有些学生的失败在于他们学的太少,无知;有些同学的缺点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同学的缺点就是怕困难而退出,半途而废。这四种缺点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心理和天赋不同。所以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天赋,才能纠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他们的优点,克服他们的缺点。一个好的歌手能让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一个优秀的老师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走。他的解释简单而透彻,微妙而恰当。虽然例子和比喻不多,但能说明问题,会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走。
君子知学之难,知其美而恶,而后能喻;可以是比喻,然后可以是老师;可为师,而后可长;可以长,然后可以称王。所以,老师也是老师,所以学会君子也是选择老师的一个理由。记住:“三王四代只为其师”,就是这个意思!
教师只有在知道学生的水平和资质不同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的面很广,有诱导、启蒙、教育的意思。能善于多方面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成为老师。能当老师才能当官,能当官才能称王。所以老师可以教人如何“治国”,“平天下”。可见,选老师不能不慎重。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最注重师资质量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对一个严格的老师来说,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困难的。要严格,然后要尊重。尊道,则民知尊学。所以,君主之所以对大臣不臣,是因为当他是尸体时,他也是大臣;当他是老师的时候,他也是仆人。大学士之礼虽写天子,无北,故敬师。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就是尊重老师。因为,首先要尊重老师,然后再重视,再重视才能让人重视学习。所以,有两种情况,国王不以善待的态度对待臣子:当臣子是祭祀的主人时,国王不以善待的态度对待他们;臣子当老师,国王不把他当臣子。按照大学的礼仪,老师给国王讲书是不可以的。这就是尊师重道的意义。
好学者能博采众长,事半功倍,所以才平庸。穷书生,勤师长事倍功半,因而怨声载道。善于提问的人,就像攻木。那些先容易的,再他们的程序,时间长了,互相告诉对方解决。不善于提问的人则相反。善待提问的人,比如敲钟。敲小级别的会响,敲大级别的会响。放轻松,然后尽力而为。不擅长回答问题的人则相反。这是学习的方法。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在老师身上花的力气不多,但受益匪浅,可以归功于老师,对老师表示感谢。不善于学习的人,往往为老师努力,却收获甚微。反而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怪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善于提问,那么他的提问就像切割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切割木头的关节;即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愉快地理解了。不善于提问的人恰恰相反。一个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对待问题就像一个铃铛,轻轻一撞声音就弱了;用力打,声音就大;他冷静理解后,会深入讲解,尽量让提问者深刻理解,产生* * *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恰相反。这些都是关于教学中教师问答的方法。
靠背题学习,不足以当老师。它也会听语言吗?力不能问,再讲。我不知道我说什么,但我可以放弃。
死记硬背是当不了老师的。你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解释。只有当学生无法提出问题时,才能直接告诉他们。如果他还是不明白,没必要逼他明白,可以停一会儿。
善冶之子,必学为太尉。好弓之子,必学簸箕。相反,第一个司机在马的前面。一个遵守这三点的君子,才能有学习的兴趣。
一个优秀冶金家的儿子在继承父亲的事业之前,必须学会用破皮补好一件皮大衣。一个优秀制弓匠的儿子,必须先学会用柳枝编簸箕;小马是初学开车的,与大车在车前开车相反,小马被绑在车后跟在后面。人们理解学习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实践这三个原则,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会半途而废。
古代文人比物丑。鼓声不如五音,五音不和。水不配五色,五色不配章。学不适于五官,五官无药可救。老师不配五服,五服不亲。
古代的学者善于从相似事物的类比中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鼓不等于五音,但没有鼓,五音不和谐;水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不分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了作用;老师不属于五衣之内的亲属关系,但是没有老师的引导,是不会理解五衣之内的亲属关系的。
君子曰:德不为官。大道无用。大的承诺不兑现,大的不重合。观察这四样东西,你就可以对这个感兴趣了。三王对四川的祭祀,既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或是源头,或是委曲。这叫做服务手册。
所以,德行最高的人,并不局限于担任官职;普遍真理并不局限于解释一个具体的事物;最值得信赖的人,不用订立契约,也能信守诺言;春夏秋冬四点的天气不一样,但每年都能自动准时到达,并且把时间保持的最好。知道了这四个道理,你就明白了,学习要抓住本质,要从根源做起。古代三王祭祀河流,都是先祭祀河流,再祭祀大海,只是因为河流是源头,大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基本面的意义。
薛稷的教育目的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一贯的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学记》开篇就用警句这种优美的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学记》开篇就指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成功的统治者,都不可能靠颁布法令,寻求人才来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统治者要使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就必须发展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觉悟。
另外,人虽然生而为善,但没有受过教育,没有刻苦学习,是无法明白其中的道理的,更谈不上遵守“王法”了。这就像一块美丽的玉。虽然它的质地很美,但不经过精心雕琢,它就不能成为一件美丽的乐器。古代的皇帝对此心知肚明。在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的过程中,他们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