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与健康论文3000-5000篇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著作。从字面上解释:养生、疗养、生活的人。科学养生,就是用最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实现你的健康长寿。因此,从养生的学科理论和老年人的养生经验中寻求科学依据,是一种有效的科学养生准则。一、科学养生的四大障碍(1)“烦恼”因素。老人从岗位上退休,在家工作,和子女一起生活。他们考虑如何适应家庭工作,比如买菜、做饭、送孙子上学等。久而久之,家庭与上下辈之间产生一些“摩擦”,产生一种换岗的“烦恼”。(2)“失去”的因素。尤其是做单位领导的老人,以前“有权不使”,现在“过期作废”,下岗后有失落感。另外,对自己的尊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作为军官,人们是“尊重”的。时至今日,人见人避,人走茶远。我感觉“世界很冷。”(3)“斗争”因素。与“失落”相反,这些老人过去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却可以“大显身手”。少数人说,以前只“给”,不“拿”,所以当他们以“自由人”的身份退休时,他们尽力去弥补。买彩票和股票的个人,往往是精疲力尽,“血本无归”。(4)“厌世”因素。有的老人无所事事,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觉得很难过。吃完三餐,不知道去哪里消磨时间。少数老人一到60岁就自称“等死玩家”。他们认为有一种今朝醉梦死的思想,所以喜怒哀乐都是无常的。二、科学养生的三大原则老年人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们选择科学养生的方式相当复杂。人们的地域、地位、环境,甚至年龄、性别、体质、爱好都大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养生方法要因人而异。但是人生历程中的三个原则是统一的。(1)独立养生原则。俗话说:生命有限,养生奥秘无穷。人能否健康长寿,既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创造条件而获得的。广西有个长寿县——巴马。80岁以上的有几万人。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极劳动,注重身心锻炼,形成了少病长寿的老年群体。(2)均衡养生原则。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平衡。”大多数老年人注重体育锻炼,但很少注意平衡。有的老人运动积极,运动量大,休息不好,营养不良,失去了动静平衡,失去了头脑,结果把身体搞垮了。有的老人攻击性强,脾气大,导致疾病。这些现象说明,追求健康长寿的老年人如果不按照科学养生的要求去做,“身心平衡”就会被破坏,好事就会变成坏事。(3)特殊养生原则。世界上有两种性别,普遍性中有特殊性。在科学养生的过程中,要强调个人内在因素,从个人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以花代树,也不能动写真集,否则会适得其反。三、科学养生的四大基本经验(1)乐观平衡。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满意了,就不丢人了。如果你病了,你会担心你的生活……”这说明你要乐观,要求心态平衡。否则效果不堪设想。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之主”,怒伤肝,喜悲,思念脾,悲肺,恐伤肾。”他又说,“百病生于气。“这说明了科学保健心态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年人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斤斤计较。他们要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四点”。顺境时要小心;逆境中振作起来;骄傲的时候要谦虚;心烦意乱的时候要“迷茫”。不因地位低而气馁;不为微薄的薪水而沮丧;不要悲叹权力的丧失。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不要闹,不要闹。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兴奋和愤怒,这会导致过度兴奋,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突然上升和血糖的变化,导致大脑充血或心脏病。待人接物要讲究文明礼貌,以诚待人,以礼待人,平易近人,适当帮助他人。(2)屏住呼吸,不要吵架,和平处理事情更重要:中国有句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 "《苟子儒篇》:“老人忌自私,则能公平忍让,则能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它可以强化一个人的隐私、心智和气质,而不放纵,就是为所欲为。不然大的杀你,小的伤你。(3)节食和节欲生活有规律。中国古代圣人孔子说:“食色也是人的一大欲望。"嵇康《养生论》说:"自用者,食不正,以致百病。我好色到筋疲力尽。“这句话的意思是,饮食和情欲应该受到控制。使之适度,以求长生。”《尊声补八注》说...六天吃喝,七天黄房...安心,可以长生不老。“这也显示了禁欲和节食的重要性。所谓饮食,也就是说吃八成饱,暴饮暴食伤肠胃。节食,对于老年人来说,也包括选择食物。不偏食,有什么吃什么,一日三餐,连最好的食物都吃不饱,甚至不肯花很多时间。情欲这个话题,在此必须郑重阐述。在中国封建意识的掩盖下,人们很自然地把性秘密当成了秘密。在古代医书中,只有“节欲”或“性”这两个字用在正文中。在养生篇《座右铭挂壁》中说:“积精求真。“顾名思义,既是精华又是精华。在人体内,所谓独一无二的宝藏。不能滥用,滥用会影响健康长寿。为什么长寿村有些男女长寿星比较多?为什么尼姑和和尚比普通人长寿?也就是人的宝藏藏在身上。依我拙见,人过七十,少性生活为宜,至少要注意适度。”酒是穿透肠子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财是过眼云烟,气是惹祸的根源。"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得好:"放纵情欲,必随朝露而死。“把生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深思。(4)身心定期锻炼,适量运动。古人云:“流水不腐,家徒不咬,所以常动。"外国人说,"生命在于锻炼。“规律适度的运动可以补充身体能量,有益血液循环,改善体内脂肪的过度堆积,防止肥胖,保证血糖正常,延缓骨质疏松,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力。老年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爱好,选择一些适度温和的项目进行身心锻炼。早上起来,好好走路,打拳,舞剑。老年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坚持做操,动静结合,呼吸平静。还可以积极参加书法、绘画、诗歌班,陶冶身心,健脑养心,延年益寿。实践证明,老人不能动,也不能静。多运动少休息,不注意休息,会加重身心疲劳,减少血糖供给,对身体不好。只是坐着不动,经常睡懒觉,容易使身体僵硬,关节衰竭,同样不利于科学养生长寿。正确处理动静关系,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养生可以健康长寿。
阴阳学说的现代诠释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古人用它来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天文、地理、历法、农业、医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在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框架中运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成功。因为在中医中,阴阳五行学说不仅被视为中医理论的主要推理工具,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赋予了其极其丰富的实用内容。阴阳五行学说自《内经》广泛应用于讨论医学理论以来,一方面经过了临床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又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疗。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对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对于五行学说,废除的声音时有所闻,有的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两大弱点:神秘性和模糊性。因此,对这一理论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中医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1.阴阳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应用示例
中医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认为人体和宇宙万物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和“对立统一”的关系。比如“苏文?阴阳应如大论:“阴阳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纪,变化之父母,生死之本,万神之宅。"
(1)生理学:在中医学中,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和功能现象。比如《内经》提出“生命是有形的,离不开阴阳”,“生命以阴阳为基础”。一般来说,人体的功能多为阳,而身体的本质多为阴,即“苏文”正如《怒达天论》所言:“阳化为气,阴化为形”。生理结构可分为阴阳,功能活动也有阴阳。以下是其内容的一些示例:
阳和阴
生理组织结构的上部和下部
身体内外
躯干背部、胸部和腹部
外侧和内侧肢体
脏腑和六腑(每个腑都包含阴阳)和五脏(每个腑都包含阴阳)
经络,手足,三阳,手足,三阴
气、血、津液、气(卫气、肺气、脾气、胃气、心气等。),血液和体液。
功能活动时起时落。
状态多动、发散和停滞、收敛
动态和静态
主要功能是阳守外固;
阳在外,阴也是。阴人也急于藏精;
阴有所含,阳有所守。
(2)病理学: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视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全身的阳虚、阴虚和各脏腑的虚实分析进行病理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和阴
阳证、阴证是指阳盛、功能亢进、火热、耗伤阴液等病理变化。阴证是指病理表现:阳气不足,功能低下,阴气过盛,感冒症状明显等疾病。
面色发红,焦躁不安,舌红,皮毛黄或黑。面色苍白或暗淡,神情无精打采,倦怠无语,舌质淡胖,苔白润。
闻声音重,呼吸重,或有痰喘鸣。闻声低沉,呼吸微弱,气短。
询问恶热,心烦,渴冷饮,腹胀疼痛,便秘,小便短赤等。问恶寒温,口淡不渴,腹部冷痛,大便稀,小便长等。
皮肤灼热,腹部坚硬饱满,脉搏有力。四肢冰冷,腹软喜按,脉弱无力。
虚证:潮热、颧骨红、手脚发热、盗汗、口干、头晕耳鸣、心烦遗精、脉数、舌红。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唇淡舌淡,神疲乏力,尿频便溏,或气喘咳嗽,身浮肿,脉弱,舌淡胖。
脏腑阴阳辨证
心心阳虚:心悸气短,或胸闷,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虚浮,舌淡胖,脉细。心阴虚:心悸、失眠或多梦、发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数。
肺肺阳虚:咳喘、气短、痰稀、面色苍白、声音低沉、舌淡苔白、脉弱。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骨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数。
脾阳虚:腹胀腹痛,温压,大便稀稀,口淡不渴,四肢冰凉,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缓。脾虚阴虚:腹胀、纳差、食后加重、便秘、消瘦、皮肤干燥、手足发热、口干唇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无力。
胃脘阳虚:胃脘痛,喜温压,食欲不振,口淡而不渴,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而弱。胃阴不足:胃灼热、隐痛、饥饿、心烦、口干、酗酒、便秘,或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舌体薄、脉数。
肝肝阳虚:胸胁牵拉痛,或累及少腹、少睾丸,温度较轻,感冒较重,四肢冰冷,干呕或吐痰,舌淡苔白,脉沉细。肝阴虚:头晕耳鸣,视物模糊,面赤,胁痛或灼热感,潮热盗汗,五官发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肾阳虚:腰膝酸软,四肢畏寒,小便长,夜尿频,头晕目眩,易疲劳,面色苍白或暗沉,或阳痿,白带多而稀,性欲减退,下肢浮肿,苔白滑,脉弱。肾阴虚:腰膝酸痛,头晕耳鸣,易阳,闭经或崩漏,潮薄潮热,心烦盗汗,失眠多梦,颧骨红,心热,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数。
(3)阴阳学说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的理论和应用中,也以阴阳学说为指导。
药物的味寒凉,苦酸咸,味浓。
阳性热,性温,辛味甘,味淡。
药物的性质是阴沉积,清火,攻击,滋阴和抑制。
阳气上升,发散,上升,阳气变暖,兴奋
药物作用的转化是阴为阳,重阳为阴。
(4)在诊断学中的应用
《内经》中提出“善诊者,望色切脉,先辨阴阳”,即诊纲为辨阴阳。在辨证过程中,阴阳是辨证的总原则。
八纲阴辨证包括里证、寒证和虚证。
阳包括表证、热证和实证。
诊断的指导思想是,善于诊断的人要看色看脉,先告别阴阳。
脉诊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
(5)在治疗方案中的应用
《内经》提出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调整人体的阴阳。比如提出“阴阳要细调,周期要等”。但在具体应用中,它变化无穷。
治疗的指导思想是观察阴阳位置,调整一段时间平和。
以大法治阴阳,以刚柔并济,以阳病治阴,以阴病治阳。
导防生于阴阳,逆之则亡。逆之则治,逆之则亡。
指导养生,把握阴阳,阴阳相和,阴阳相学。
用阴阳理论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局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事物在不同层次上的阴阳属性。比如阴可分阴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无穷无尽。
同时,中医对阴阳关系的讨论也很多。比如生理上分析,阳生阴,阳生,阴平阳为秘,精神为治。在病理分析中提出阴胜阳病,阳胜阴病,阴盛阳衰,阳毁阴,在治疗中提出从阴求阳,从阳求阴。
2.阴阳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特点。
中医在运用阴阳理论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使其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比较明显的不是如何区分阴阳,而是分析对立事物的关系,提出了阴阳互根、互长等理论。以下是分析:
(1)强调阴阳属性:中医中的阴阳属性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更不是所谓的“一分为二”,而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属性,有着特定的含义。以自然为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男(男)为阳,女(女)为阴,等等。就人体而言,有机物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性阴滞属阴,功能性多动症属阳,等等。就药物而言,温性属阳,寒性属阴,升效属阳,降效属阴,兴奋作用属阳,抑制作用属阴,以此类推。这些阴阳的划分有着明显的属性差异,绝对不能随便互换。有人认为这是阴阳学说的局限性,其实这是这一学说的优点之一。因为对立统一的双方是不平等的,所以往往在属性上有差异,用阴阳学说来分析这种差异是非常合适的。
(2)突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医对阴阳的认识有一个突出的地方,就是认为阴阳不是机械的、平面的、死板的,而是动态的、立体的、灵活的。阴阳之性虽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思想最典型的体现就是中国古代的太极图:
图充分说明了阴中有阳,阳中也有阴。
(3)显示阴阳的层次:阴阳理论在中医中应用广泛,其概念有时很广,有时很窄,即阴和杨灿的理论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比如脏腑学说,脏腑属阳,背却是阳,心是阳中之阳,背是阳,肺是阳中之阴。心分为心阴和心阳。看得见的
(4)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不可分。《内经》提出“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意思是阴阳相互依存,即所谓“阴阳互根”。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属阴,功能活动属阳,两者缺一不可。
(5)阴阳互动:阴阳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统一。双方不断相互作用,不断变化,保持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也就是“苏文?阴阳要像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这种动态平衡。这种相互依存的阴阳关系,凸显了古人对人体整体性的认识,对形神统一、组织与功能统一、脏腑与经络统一、人体内外统一都有真知灼见。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其组成部分在一个整体中的关系。这些关系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甚至在病理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这些关系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与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举例
五星金木水货兔
五脏,肺、肝、肾、心、脾
六腑,大肠,胆囊,膀胱,小肠和胃
五气燥、风寒、暑湿
五窍,鼻、眼、耳、舌、口
五体皮毛、筋腱、骨骼和脉络
五志:忧、怒、惧、乐。
苦、苦、甜五味。
五音尚教郑宇宫
五首哭泣呻吟欢笑的歌
白色、蓝色、黑色、红色和黄色五种颜色
方向:西、东、北、南、中。
生化收获和储存延长
季节秋天春天冬天夏天漫长的夏天。
2.五行学说在中医中应用的特点:五行学说在中医中主要用于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事物,它所影响和被影响的事物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我生,我生,我克,我克”,它与“我”* * *同构形成五种关系,从而反映出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五行学说的精髓,使五种关系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木材
(五行)有相互促进/相互产生的关系
水火相克
金土
在医学领域,五行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脏腑组织的生理关系,如脾胃运化津液至肺,肺阴依靠胃阴补充,被称为“原生金”。脾胃称为“母”,肺称为“子”,是母子关系。
同时,五行学说还可以用来分析疾病过程的传变和某一脏腑疾病对其他脏腑的影响。肝气过盛,可侵犯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称为“木克土”。
在诊断中,五行学说常被用来分析病情。比如脾病患者面色发黄,是其本色,但如果面色灰黑,则为肾色,说明水逆土,病情严重。
在治疗上,常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如“补土生金”、“扶土抑木”、“泻南补北(补肾清心)”。
第三,讨论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在学习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时候,也应该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认真肯定它的本质,又要重视一些被现代哲学忽视的内容,从而对现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作用,但不能认为古人的一切都是真理。
1.阴阳学说的局限性:阴阳学说主要用于分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关系,但有时不一定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也用阴阳来分析。比如古人说的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就其阴阳属性而言确实有其典型的一面,但如果把阴阳关系套用到日月关系上,就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
再比如有些矛盾很难用阴阳来解释。比如在疾病的过程中,正气和邪气是一对矛盾,但无法具体说明哪个是阴哪个是阳。
所以,用阴阳学说来分析一切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时是不恰当的。
2.五行学说的局限性:五行学说把各种事物的关系列为五行。虽然可以认为是一个稳态系统,但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各种因素的关系更为复杂,有时不能全部概括为“五”,所以也有不按“五”的“七情”、“六淫”、“六腑”。同时,五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其实在医学领域,五行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并没有计算出来,而是实际的生理和临床有一定的关系,然后用五行学说来解释。比如“肝母克土”就是临床上肝气不舒的现象,疏肝解郁有助于脾胃运化,从而得出五行肝母克土的关系。如果没有在生理或临床上得到证实,仅仅通过推断五行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某些相互关系的情况很少见。至于少数人脱离临床实际,用阴阳五行的关系来机械推导,实际上背离了阴阳学说的真正含义,并不代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本身。。
至于阴阳五行学说在占卜等领域的应用,使这一理论误入歧途。中医用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它赋予了医学以内容。当然,阴阳五行学说有时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得很多人,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的人,对其持怀疑态度。有人提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思辨的理论,不是成熟的科学理论,但他们只是忘记了阴阳五行学说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和检验的,不是一个人坐在一个房间里就能推导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时,不能片面夸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断地得出不科学的结论。
第四,阴阳五行学说与现代哲学的比较。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基本推理工具,有着丰富的内涵。虽然现代哲学是在古代哲学(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应充分吸收古代哲学的精华,但由于现代哲学体系基本上是从西方哲学体系发展而来的,并没有在现代哲学体系中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尤其是由于西方对中医更为陌生,所以远远没有吸收中医的哲学思想。因此,现代哲学有必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医学哲学的精华,使现代哲学体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中国古代哲学发挥更加辉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科学理论中有很多理论,如唯物辩证法、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等,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都有一些初步的体现。为了使古老的阴阳五行学说更好地应用于医学,我们应该使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吸收现代科学理论的优点。综上所述,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探讨,要建立在紧密联系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可能接触到其本质的东西,自然揭示其合理科学的内核。同时,要认真吸收现代科学理论,促进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这必将推动中医理论的一次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