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如何进入中国

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之一。早在1992,微软就看好中国软件市场的巨大潜力和“钱”,开始进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市场,微软制定了正确的市场进入策略。要想成功,正确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没有好的正确的营销策略,结果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适得其反。从65438年到0992年,微软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软件市场还很不成熟,很混乱。个人和企业对正版软件的意识极其薄弱,盗版软件泛滥,国内电脑普及率也很低。针对这些复杂的营销环境,微软采取“培育市场”的长期营销策略和“先放后收”的逆向营销策略。

1.“培育市场”的长期营销策略

与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更注重短期利益、浮躁且缺乏长期营销规划不同,微软

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急于短期盈利,看重长远利益,有承受几年经营亏损的心理准备。微软进入中国市场时,针对整个软件市场恶劣的营销环境,采取了“培育市场”的长期营销策略,即采取各种措施净化整个软件市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与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把市场蛋糕做大。针对中国市场不同于美国的特殊情况,微软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1)开发软件的本地化版本,即软件的中文版本。所谓“本地化”,就是微软不仅在国外销售现有产品,还会根据当地电脑市场的独特需求,修改字体、输入法等相关技术,重新设计产品。微软的做法是与国内软件行业的佼佼者联合开发本地化产品。比如微软的合作开发单位有清华软件中心、新天地、联想、先锋等国内知名厂商。通过与国内合作伙伴的充分合作,微软不遗余力地开发本地语言版本,因为它知道,只有用户了解微软的产品,他们才能购买微软的软件,成为微软的客户。

(2)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服务。自微软中国代表处成立以来,几年间微软在各大城市举办了多次大型技术讲座,包括面向开发者的技术讲座和面向用户的技术研讨会等。,为中国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设立授权技术支持中心(ASC)和检测中心,及时准确地帮助用户解决产品使用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3)建立微软大学和微软授权培训中心。微软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于1992年底正式成立北京MSU,为国内科技人员和用户开发短期高级技术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软件开发能力和用户的软件应用水平。同时,微软在全国建立了数十个微软授权培训中心,培训对象是最终用户和对微软产品感兴趣的人。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微软产品来提高工作效率,解决软件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4)与中国出版单位合作,编写和分发各种技术资料。微软除了在新闻媒体上组织专题栏目宣传产品外,还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希望公司、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出版单位合作推出40余种微软中文图书,与《微软世界》杂志合作推出专刊“微软专刊”突出产品。

(5)与中国软件厂商合作,开拓软件市场。微软一直与国内一些有实力的软件厂商合作,携手做大软件市场。2002年,微软与中国12家独立软件厂商签署了合作协议。微软大力支持这些合作伙伴开发应用软件,与他们一起开拓软件市场。微软还与国内六大软件厂商(分别为cosix、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北大方正集团、四川拓普集团、杭州新力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金蝶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加强企业服务合作,为中国的企业和用户提供性能价格优的应用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这些有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软件市场的培育。

2.“先放后收”的逆向营销策略

当时,由于中国用户正版软件意识薄弱,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相关部门对盗版软件打击力度不够,中国市场的软件盗版现象十分严重。微软明智地采取了“先发布后收集”的逆向策略,不仅逐一淘汰了竞争对手,取得了市场垄断地位,还逐步提高了微软软件在中国的知名度,扩大了微软产品的潜在用户。

所谓“首次发布”,是指微软在进入中国的初期,对中国市场猖獗的软件盗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软件盗版损害的不仅是微软的利益,还有中国的软件厂商,也就是微软的竞争对手。软件产品的投入成本很高,但制造成本几乎为零,多卖一个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没几年,盗版微软软件就把能和微软产品竞争的本土软件一个个淘汰了。借助盗版,不消耗营销资源,微软轻松淘汰了大部分竞争对手。微软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的软件市场刚刚兴起,大大小小的软件公司很多。作为舶来品,微软的产品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办公软件方面,国内金山公司的WPS很受欢迎,国内大部分用户使用的办公软件都是WPS。在操作系统软件方面,UCDOS等中文平台的操作系统也占据了国产操作系统软件的半壁江山。微软产品简单的操作和友好的用户界面让国内用户很快喜欢上了微软产品,尤其是中文Windows3.2和Office的推出,让国内用户抛弃了UCDOS和WPS,转而使用微软产品。

微软的自由放任,甚至变相鼓励盗版,使得微软的产品在短短几年内家喻户晓,知名度大大提高。盗版只是让微软损失了短期利润,对于微软这样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来说是可以容忍的。对于国内大多数实力较弱的公司来说,盗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根本无法抵御盗版带来的伤害和冲击。因此,微软在中国的大部分竞争对手都在短短几年内被迫退出市场。目前在办公软件领域,微软的竞争对手只有曾经的市场老大金山公司的WPS,正在苦苦支撑。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领域,微软几乎是垄断者。

所谓“后收”,其实就是“秋后算账”。软件产品具有锁定用户的特性。一旦用户使用了最后一个软件,当他们转用其他产品时,将不得不付出更高的转换成本。一旦你成为微软软件的用户,由于转换成本高,人们不愿意或很难转用微软竞争对手的软件,这样微软就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盗版用户的法律责任,或者通过升级产品来增加使用成本。微软进入中国几年,在竞争对手几乎被消灭的情况下,开始打击盗版。1999年2月,微软在中国首次起诉中国两家公司,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判决北京海思达科技发展公司和民安投资咨询公司54万元和253440元,并在指定报纸上向微软公开赔礼道歉。当然,微软这种“先发布后收集”的策略在我国颇受诟病,尤其是在1999年5月,微软起诉北京杜亚科技集团侵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杜亚事件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受到媒体的抨击,成为众矢之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微软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但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微软利用盗版先消灭对手,再打击盗版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做法并没有违反我国的法律。实现垄断是大多数企业的梦想,所以微软针对中国特定的营销环境制定的“先放后收”的逆向策略是极其正确的。其实微软“先放后收”的策略也是卓有成效的。现在中国的PC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已经被微软垄断,微软也是办公软件市场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