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的创建历程

建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州作为西方列强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被西方大量涌入建立新学校。1884年,美国长老会牧师向卞文向长老会提议在广州筹办一所高等学府。

关于地点有争议:向边文主张广州,但学校的实际筹款人和创始人安德鲁·巴哈牧师主张华中或华北。因为选址一直拖着,学校大纲上只有一个名字“中国基督教大学”,但没有具体写明学校的位置。后来,一件事改变了巴哈的想法。广州人陈(之父)上书广州。请愿书指出了科举制度所设置的科目的局限性,并希望巴哈博士能尽快在广州创办一所理工学院。当时有400人在请愿书上签名,包括乡绅、学生、商人和其他人,他们都是非基督徒。这些人包括10名院士,11名进士,100多名举人和秀才,100多名政府官员。巴哈看了请愿书非常高兴,说:“在整个传教史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同意把学校设在广州。第二年,巴哈开始在美国筹集资金,并成立了董事会。

1888年,由美式大学创办的岭南大学的前身格致学院在沙基里布(今623路)开办。巴哈担任主管,带着十几个学生。学校以“所有基督教精神设施中最高标准的教育”为办学理念。

由于战时,建校之初,凌大校址几经变动:1898迁至广州四牌楼(今解放中路),当时有17名学生,3名教师;1899搬到花地翠华花园;1900年,发生义和团运动,学校迁至澳门,中文名称改为岭南学校。1903年,我们在广州东南十里的乐康村买了200多亩地,盖了盖房子当校舍。学生人数从十多个增加到一百多个。1904,永久校址建立于此。

1907年,创办人之一、美籍牧师尹回国,调任燕任主管,任协理校长,并集资1.2万元建校舍,从而扩大了班级。1912改为“岭南派”。

当初规模并不大,还缺乏开设完整大学课程的条件。只开设大学预科四年和本科一、二年级,开设英语、地理、理化、算术、地理、生物等西方课程。通过在教学中使用实验方法,体育课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时期,该校在规模、管理、教学等方面都是广东近代教育的典范。民国初年,凌大开设了完整的大学课程。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省长廖给凌达拨了30万元作为开办费。1916,开了一所文理大学;1918官方称“岭南大学”;1920成立岭南农业大学,作为岭南大学内部的一所单独的大学。在当时广东的高等院校中,其规模、师资、设备、教学都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规则

在20世纪20年代的全国反教会、反接受伊斯兰教育权运动中,广大岭南民众以各种形式进行抗争。最后纽约董事会终于在2月底专门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广州,1926+65438。与以李英麟为首的9名老同学委员会代表组成的老同学咨询部经过近一个月的磋商,达成了如下方案:“在中国设立校董会负责岭南大学的行政管理,包括提高中国所有教职员工的工资,这是不寻常的。纽约董事会变更为岭南大学美国基金会,名义上仍将拥有校园和建筑(农业用地除外),但按上述条件出租给学校(租金定为每年654.38美元+0.8万美元)。基金会的主要责任是支持西方教职员工,争取同等人数。”

由原同学部选举产生以华人为主体的董事会,董事会决定聘请钟荣光为校长,李英林为第一常务副校长。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校只任命中国为校长,最高权力不变;因为岭南位于当时革命运动最轰轰烈烈的广州,可以说这就成了“独一无二”的结果。

65438年至0927年,岭南大学被中国人收回后,不再以传教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实用学科的设置,教学科研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服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的办学目标。办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农学。当时,凌大和南京金陵大学的农业研究工作是中国高校中最好的。如在养蚕方面,利用科学技术培育蚕种,并将生产的免疫蚕种在珠三角地区推广,建立了10蚕种推广站。农学院还从日本和美国引进了新的缫丝设备,从日本引进了先进的缫丝技术,并进行了改进缫丝技术的实验。实验成功后,学校将新设备和技术推广到顺德和南海的丝厂。岭南大学自1928起在农学院设立植物病理学系,从事华南植物病害研究。它是广东最早的植物病害研究机构。65438-0932植物病理科受广东省政府农林局委托,负责华南地区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工作。该部对控制柑橘、水稻和甘蔗疾病进行了研究。农学院曾将夏威夷木瓜引入校园,成为著名的“岭南木瓜”,向社会推广,远近村民争相种植。

饱受战争摧残

七七事变后,世界为之震动。岭南瘫痪,加上经济困难,拖欠员工工资,难以维持。李英麟进入岭南后,首先筹集资金,还工资,解决经济困难,坚持继续在广州教课。6月1937,10,岭南大学全体教职员工发表《致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在如此紧张严峻的形势下,我校仍按政府公布的时间开课,至今一天也没有停过...‘母校巍然屹立,风雨不摇。’当年夸我们校歌的人,现在事实上已经表现出来了,广州高校复课的人,就是我们学校的回应。关心岭南的人都有这种现象,这一定是一种深深的安慰...简而言之,我们相信我们学校的历史已经开始了这个学年,我们国家历史上最严肃的一页...我们要用飞机和炸弹的声音为我们的学校服务,我们要用这份正气互相鼓励。

在敌人轰炸声中,岭南坚持在广州开课。1938年初,学校奉命设立战时农村勤务。所有的文学和商业学生都必须学习课程,并组织了一个战时农村服务小组,由曾教授领导,分成十几个小组,每周前往河南各乡镇进行战时服务。他们向群众宣传抗战,大大提高了抗战情绪。6月,学校还在香港举行了新生入学考试,考生300多人,学生166人。

南下香港

1938 10,日军在大鹏湾登陆,警报传来,师生开始撤离。月底,学校管理人员和大部分学生聚集在香港,借用香港大学的校舍,于10月115日复课。其间,美国基金会传出“大学关门”的消息,但李英麟置若罔闻,发表了题为《苦难中的新生》的演讲,表示即使赤手空拳,也要保住母校的生命。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蔑视困难和独立举办岭南是非常钦佩世界。

在香港,岭南一方面在HKU的教室里上课,另一方面也计划向内迁移。当时农学院院长顾桂芬认为广东沿海富庶地区沦陷,发展大后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力劝农学院立即迁往内地,以促进内地农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

1939年夏天,学校决定顾桂芬院长、林书洛副教授、李振伟先生北上韶关。时任广东省主席的李汉魂亲自介绍选址,采用当地最经济的方法,修建了礼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男女生宿舍、单身教师宿舍,还开辟了实验农场。

在施工过程中,顾院长因任务重、劳累过度,仍带病亲临工地,最终因身体欠佳晕倒在工地。抢救无效,他因公殉职。他用生命实现了促进大陆农业生产、支援抗日战争的信念。与古院长共事多年的林丽莹深感悲痛,说:“起初我并不相信这个坏消息,但我仍然希望我的灵魂或能活下来。”钟荣光写道:“生是农学,死是农学。忠于学校,尤其是忠于国家...愿南大家族在今天这个大时代不忘这份远见。”抗战胜利后,岭南人将他的遗体安葬在康乐校区,以示爱国爱校之情。

住在香港的李总裁预感到未来会有多艰难。为了给岭南大学寻找出路,他不仅派顾桂芬到粤北的石平创办农学院,还多次率教职员经南雄、韶关等地研究岭南大学撤到内地的策略。

韶关暂住地

1941年65438+二月,香港沦陷,李英麟也被日军通缉。他潜入九龙,经过侵华日军的层层关卡和封锁,历尽艰难险阻,到达粤北,得到美国基金会“大学停办”的消息。随即,他去了重庆,找教育部贷款复学。教育部回复:“教育部会在不改变国家的情况下,覆盖所有的教育经费。”李英麟既不听美国基金会的“闭关”主张,也不接受教育部的“省事省心”方法,决心坚守独立、自强、开放的岭南精神。

屡遭侵略者打击,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总统林试图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回到韶关后,在第七战区总司令余汉谋的支持下,将本部门原训练场韶关仙人庙村的48间草屋移交岭南大学作为复校场地,将房屋设备调拨给岭南大学使用,调拨几十门枪支供岭南大学成立自卫队,并从湖南调拨一批大米给岭南大学。于是岭南大学在这里建了一个简易的教学楼。大学分科授课,附中同时开课。农学院在石平,医学院在韶关,使得岭南大学在侵华日军袭击的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维系了大批青年学子。

关于在大村的生活,曾任岭南分校校长的司徒威写道:“学校在邵的办事处有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地址是从卫理公会借来的。案件不多,教职员工和学生摩肩接踵,如瓮中之鳖,校长和二三同事则在这方寸之间埋头苦干。当校长看见余时,他没有打招呼。他说,‘我有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就等着我哥来。为我开发一个大的乡村校园怎么样?回答:“是的。”.....(在大村),这个时候唯一的家具就是一个木桶,上面盖着吃的,底下是我们的餐桌...村民们不愿意欢迎新客人,因为他们与外界隔绝。起初,他们拒绝出售所有的食物,蔬菜和肉类,学校去了很远的市场,很难采购!"

香港沦陷后,香港大学关闭,流亡学生进入内地,到任贤庙向岭南大学借款。由沈体澜校长主持的东吴大学和由龚约翰校长和赵教授主持的广州协和神学院也在寺重新开学。此后,三个机构立场坚定,团结互助。1945年初,韶关沦陷前夕,岭南大学师生疏散到石平、连县等地,经济陷入绝境。李英麟随即前往梅州设立对外联络办公室,募集援款,使岭南大学得以坚持到日军投降而不解散。

重建校园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李英麟到广州重建校园,恢复校务。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学校规模和教育质量达到新高峰。把岭南大学建设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的高水平大学,成为新的办学目标。学校聘请李廷安博士为岭南大学孙逸仙医院院长,聘请著名X线专家谢之光、内科专家陈国珍为教授。李廷安去世后,谢之光继任医学院院长和附属姬伯医院院长,陈国珍也是姬伯医院的内科主任。他们分别取代了美国教授的职位。李英麟一直采取提高中国人在学校地位的政策,这是一直催李按门铃的美国人始料不及的。

李校长还争取煤矿公司经理谭丽婷向学校捐款,成立谭丽婷基金会。潮州商人郑福如向大学捐赠名额,改良潮州橙子。所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减少岭南大学对美国基金会的经济依赖。

1948年,李英麟辞去岭南大学校长职务。1951年,他用岭南大学美国基金会和燕京、金陵、沪江、圣约翰等13亲子大学的积蓄在香港创办了崇基大学,并自任校长,安排岭南大学大批师生赴港。

留下遗产

1953,国家院系调整中,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并入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

1967,部分广州岭南大学校友在香港筹办岭南学院;

1996,香港岭南大学迁至屯门福地永久校区;

1999,升岭南大学。岭南大学开设人文、工商管理、社会科学三类课程,13系,7个硕士、博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