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藏中国重建善本

《中国再造善本》是教育部和国家图书馆赠送给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极其珍贵的丛书。2002年5月,国家正式批准建设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国古籍善本回收工程,即由国家投资2亿元,财政部和文化部共同主持,国家图书馆承办,一批国内顶尖学者参与,通过大规模影印出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籍善本的宏伟系统工程。该项目预计2007年底完成,* *将出版古籍善本约1300种,仅宋、元版本就超过750种。

中国的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唐,成于五代,盛于宋代,以辽、西夏、金为界,延伸至元、明、清,时间跨度约1300年。在这1300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和火灾的灾难,文物古籍也经历了数千次的灾难。留存至今的唐五代印刷品,已成为祥光之羽。刻书出版业务在宋代最为繁荣。据不完全统计,官方和民间刻书超过1,000种。印刷量应该有数百万册。据说明朝宰相严嵩被非法扣押时,抄件中有6853册宋代书籍。然而,数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收藏的宋代抄本、复本、残本不超过2000件。清代嘉庆时期著名版本学家顾光启曾呼吁:“取一本不可或缺之书而印之,不可失其真。是把今天还原到宋元,还是拖延几千年到今天。”

珍本书被重新创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家将藏书投入使用,对收藏的宋、元嘉本进行认真校勘,择善而从之,再行重印,起到了“善本再造”的作用。比如明末清初的大出版家金毛,清代嘉庆年间的收藏家黄丕烈,就曾出版过小规模的“再造善本”。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主持了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四个系列。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注重版本,从宋、元、明三代旧刊和精校校名手稿中选取了477种影印。从1919到1936 * *,1921卷,3134卷,232478页出版,规模之大让主持人不禁产生“书无底,善本难穷。”

在我国保护和利用古籍的一贯政策背景下,经过认真调研和论证,中国国家图书馆自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由文化部和财政部牵头的“中国回收善本工程”。国家图书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乃至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古籍,可以利用现代印刷出版技术进行再生。这种方法不仅能化身成千上万早已绝版的珍贵古籍,而且永不失传;也可以广泛传播,方便浏览和学习,达到“传承真理,传播书香,博采众长”的目的。

该丛书的编纂分为五个部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献编。在第一个项目中,选择了424个唐宋版本和326个金元版本。明清的选品,也就是二期选品,也是经过多次推敲,基本定型的。此外,还选取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古籍纳入重建,以反映多民族* * *铸造中华文明的光辉史实。装订采用传统的线装形式。文字纸有两种:大部分是玉板宣纸。这种纸以前在皇宫里买得起。它是碱性的,防蛀的,易于保存。它被称为千年生命纸。少数(如《庆赏筹和》)使用瑞典进口蒙肯纸,全线彩印。书皮是仿图书馆磁蓝纸,北宋辽朝就有了,但到了清代,清朝的内阁图书馆也做了磁蓝纸,叫图书馆磁蓝。

据悉,全套中国古籍善本共有1.300余种,近万册,总价值31.9万元。该系列限量200套,其中100套赠送给全国100所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上海有6所大学图书馆收到了这套丛书。每套书都有标签。2005年4月,我馆收到国家图书馆捐赠的首批100种中文善本图书12箱,标签为034。后来又陆续收到五批。《中国再造善本》的收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馆馆藏阅览室的古籍资源,而且无疑将提升我校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为了收藏这些极其珍贵的书籍,图书馆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在吴川路总图书馆设立了藏书阅览室,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了32个书柜,收藏这些远方的客人。馆长李还高兴地为这个房间题写了“博雅书店”的字样,现在挂在图书馆的正中。以前很少有人珍惜藏在密室里的秘籍,现在却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为我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欢迎广大师生参观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