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议论文献给灾区
一附院抗洪救灾医疗队以快速的行动、精湛的技术、有力的救治、热情的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健康卫士的神圣职责,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受灾群众的赞誉。
医疗队成员参观了福州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
医疗队给孩子们治疗。
仔细治疗生病的老人
党员先锋岗为受灾群众服务。
不仅是第一支到达灾区一线的省级医疗队,也是主动进驻受灾群众最多、安置任务最重的医疗队。
6月21日晚,福州桑凯蒂,65438+万人被困。
6月22日凌晨两点半,万籁俱寂,附一院院长和医务科负责人的手机突然同时响起。省卫生厅紧急通知:迅速组织医疗队!兵贵神速,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从医务科长到院长,从院长到医务人员,从办公室到后勤,电话铃声一个接一个。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紧急动员,短时间内,一支抗洪救灾医疗队全部集结完毕,人员、药品、车辆、通讯系统全部到位。
作为第一支进入福州的省级医疗队,附一院医疗队队长、院长助理曾元林了解到,福州体育馆容纳了6000多名受灾群众,是当时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他坚定地说:“我们附一院是全省最大的医院,所以把任务最重的安置点留给我们,我们有能力完成抢救任务!”
当医疗队于6月22日上午8点进入安置点,看到洪水中有多人受伤,有很多人被暴雨淋湿后病倒,且患者多为老人和儿童,群众焦急等待救治时,曾元林安抚受灾群众说:“我们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疗队!我们是省委省政府派来帮助大家的。有伤的人可以免费看!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帮你解决病情。”这些话有效地缓解了受灾群众的焦虑。
听说省医疗队已经到了,受伤的群众不断涌入医疗点,很快队员们就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队员们没有休息,队长分配任务前都在忙。大家不管内科和外科,不管大人小孩,只要病人来了,都做了细致的诊断和治疗。有的护士连口罩都没时间戴,就开始给人打药水,敷伤口。
当天,医疗队救治了600多名伤员,安置点群众的情绪平静了许多。曾元林说:“我们的医疗队除了帮助受灾群众看病,更重要的是安抚群众。”
不仅在安置点首次发现腮腺炎病例,而且第一时间建议成立专门医院,对控制安置点疫情蔓延起到了关键作用。
福州洪灾后,空气湿热,数千受灾群众集中在安置点,容易爆发传染病。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成为医疗队的工作重点。
刚开始队员主要是治疗皮肤病,感冒发烧。但后来,医疗队成员兼急诊科主任医师张慧莉发现,一天之内就有四五名发烧和脸颊肿胀的儿童入院。经验告诉她,这是腮腺炎,丙类传染病。张慧莉向曾元林报告发现传染病疫情后,曾元林立即对感染病人进行隔离,并迅速向上级报告,建议立即成立传染病专科医院。
随后,福州市第六医院旧址被建立为洪灾期间的传染病临时医院,为防控我省洪涝灾区疫情扩散发挥了关键作用。
6月23日上午11,正在灾区指挥抗洪抢险的省领导来到受灾群众安置点。他了解到,附一院医疗队不仅收治了800多名患者,还及时发现了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其蔓延。他动情地说:“谢谢白衣天使,你总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出现!你们不仅救治了灾区群众,还在早期发现了传染病等次生灾害,及时救治,防止了疾病的蔓延。江西人民感谢你们的辛苦!”
早上和晚上,医疗队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带给了受灾群众。
“早,早,再早;后来,后来,后来”,这不是顺口溜,而是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批医疗队员在福州灾区抗洪救灾中的作息特点。根据受灾群众来医疗点看病时间的变化,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徐飞果断调整工作时间,采取弹性工作制,尽可能多地救治受灾群众,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心里。
工作时间调整的第一项是“晨间会诊”。第一天,医疗队安排8点到达医疗点。结果很多受灾群众已经在排队了,医疗队决定早点来。第二天7点半,医疗队到达医疗点时,发现排队的人还很多,于是第二天7点前,队员们就来到了医疗点,这次终于是医疗队队员在等待受灾群众。
工作时间调整中的第二项是“晚诊”。医疗队发现,到了晚上下一次就诊的时候,来看病的受灾群众越来越多,队员们一次又一次的推掉下一次就诊。
原来,因为那几天天气开始放晴,洪水逐渐退去,很多安置点的人一大早就要赶回家打扫卫生,下午很晚才回到安置点,导致早出晚归看病的人特别集中。所以徐飞船长立即决定早点去诊所,把休息时间往后推。这样,除了正常轮班的玩家,其他玩家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5小时。
第二批医疗队到达灾区后,雨少了,气温高了。每天早上10以后,来医疗点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在队长徐飞的安排下,队员们分成两组,冒着烈日酷暑,下到安置点为受灾群众巡诊,宣讲灾后防疫知识,发放防暑药品。
就这样,早晚医疗队在医疗点工作;中午天热的时候,医疗队主动给医院送药,让受灾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一附院医疗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灾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对医疗队员们说:“一附院的医生好。”
带病坚持工作,远离家乡。医疗队用爱和忠诚为受灾群众服务。
由于灾情突然,附一院成立医疗队时,紧急调配了很多队员,有的刚下大夜班,有的刚下小夜班,有的还在哺乳,有的在外地休假...但是他们没有抱怨,他们尽快在医院集合。来到灾区后,队员们全心全意扑向受灾群众,生病了什么也不说,还在给受灾群众进行点滴治疗。
第二批医疗队来到灾区仅两天,包括队长和副队长在内的部分队员就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但没有一个队员提出休息,带病坚持工作。由于感冒发烧,徐飞上尉对病人进行静脉点滴治疗。消化科副队长徐龙医生,虽然腹泻严重,但也只是利用患者中午时间不多的情况,进行静脉输液治疗。
负责肿瘤科的护士周爱珍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徐丹,都来自抚河决堤的唱凯镇。周爱珍家有哥哥、嫂子等10多人,但灾后一直没有联系。虽然很着急,但她一直没有提出要回家看看。队员徐丹的爷爷已经80多岁了,在洪水中不肯离开家。徐丹来到防汛一线后,再也没有向队长提起过这件事。直到第一批医疗队撤退的那一天,徐丹才带着脚伤的爷爷到医疗点接受治疗。在医疗点看望队员的医院党委书记刘对徐丹的母亲说:“我代表医院感谢你们。你养了个好女儿!”
皮肤科医生初心是抗洪时间最长的队员。从第一医疗队的增援队员,到第二医疗队的留守队员,他已经在一线工作了11天。作为一个8个月大孩子的父亲,他毫无怨言。急诊护士徐洁接到订单时还在深圳休假。为了及时赶到医院,随队出发,她自己掏钱买了机票,连夜赶回来。余是一名中医护士,在祖母去世后,她从未要求回家,而是继续工作。普外科万仁华参加过四川汶川地震的医疗救援,消化内科朱勇参加过1998的洪水救援。他有着丰富的应急救援经验,成为队员们工作生活中的老大哥。药剂科的盛祥元,心内科的彭小平,每个队员都饱含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默默无闻地为他们服务。
递交入党申请书,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党旗在灾区医疗点闪亮。
* * *党员的光辉形象在哪里?在抗洪救灾一线,一附院党员的形象处处闪耀。
* * *曾元林教授,党员,院长助理,第一批医疗队长,外科专家,到了医疗点就没合眼。他一边指挥调度医疗队,一边参与外伤病人的救治。累了困了,就躺在旁边的泡面盒上休息一会儿,成为医疗队当之无愧的“主心骨”。急诊科副主任、党组成员张慧莉是第一个发现传染病病例的专家。在她的精心诊治和温柔的话语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紧张的表情得到了放松。
“彭医生,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个心血管危重患者,想让我们看一看。”凌晨4点,队员彭小平接到队长的电话。虽然福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不是医疗队负责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但他没有多想就赶到了医院。吸氧,静脉注射药物,反复监测血压...半小时后,患者的胸闷和气体压力终于缓解。由于医院里没有监护仪,彭小平一直守在病人床边监测各项指标。妇产科的蔡丽萍主任虽然不是医疗队成员,却主动要求成为志愿者。她利用周末来到医疗点,为队员们买好了所有的生活用品,并自愿留下来当队员。
“感谢省城来的专家,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外伤,也治好了我的旧病。”周二的老金曼,家住罗真镇谷夏村,77岁。因为洪水,她受伤了。是普外科主任医师、党员万仁华的精心治疗,让她的身心得到了恢复。
……
党员在抗洪救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和鼓舞了其他队员。医疗队员朱勇说:“在灾区工作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党员队友的先锋模范形象。我们深受教育,加深了对党的认识,坚定了加入中国制片人党的决心。”第一批医疗队撤离朱勇福州前,刘玉、魏芬芬、徐丹、余等5名医生护士向临时党支部书记曾元林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第二批医疗队员徐洁一回到医院,她就“偷偷”问队员彭小平如何申请入党。
7月1日是中国* * *制片人党89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在福州灾区第二批救灾防病医疗队中,7名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特意聚在一起,展开党旗,庄严重温入党誓词——“我自愿加入中国* * *产党,遵守党的章程……”誓言在每个党员心中久久回荡,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队员们看在眼里。
* * *党员、医疗队员彭小平感慨地说,参加救灾可以增强我们的服务意识,“照亮”我们工作中的许多不足,净化我们的思想,升华我们的心灵。
前方指挥,科学调度,合作精神,乐观主义无处不在。
抗洪救灾期间,医院主要领导立即挂帅,科学调度。魏云峰院长在6月22日凌晨接到增援医疗任务后,立即向省卫生厅建议,第一批医疗队以医师为主,以他丰富的救灾组织经验为主。医疗队出发前,院长魏云峰、党委书记刘要求队员们牢固树立公立医院的服务意识,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维护好附一院的良好形象,让队员们以饱满的精神走上救灾之路。救灾期间,魏云峰、和常务副院长卢多次深入灾区,或带兵增援,或送去药品物资,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战斗,不断鼓舞和激励着医疗队的士气。
各职能部门团结协作,保障有力。接到指令后,医务处、护理部、院办公室、总务处、工会、药剂科等部门负责人连夜赶到医院,确认并通知医疗队员,通知科主任;准备好灾区必备的常用药品,队员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因为救灾经验丰富,本着“自己解决困难,不麻烦当地政府”的原则,考虑到灾区住宿可能出现的困难,医院还安排了两辆车,分别供男女医疗队员住宿。
医院人性化的管理,带来的是整个医疗团队的合作和乐观。出发当天,机长曾元林的爱人正好出差。他只能在凌晨带着还在上小学的儿子去医院集合队伍,并调侃说想让儿子这个接班人锻炼身体,上车前才委托给同事。队员彭小平不仅是一名好医生,还是一名文艺宣传骨干。他一有时间就当“战地记者”,给医院发很多“战场”新闻。第二批医疗队分布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只要任何一个团队有空,他们就会打电话给另一个团队,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队长要巡视安置点的时候,他就喊:谁跟我去当巡视员?回答是一个“我去,我去”的声音。儿科病人很多,团队成员刘芸到达灾区当天就绕轴转了十几个小时。他洗澡没洗衣服,也没脱。回到住处后,他瘫倒在床上。醒来后,他高兴地说:“我从来没有睡得这么好。我来灾区选对地方了!”“到达灾区当天,医院带的药很快就用完了。灾区需要什么药,需要多少,每天调多少,就是药师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他每天分配的药品不多不少,实现了“零库存”。
一附院医疗队的良好形象、优质服务和技术水平,感动了安置点所在单位的领导。队员返程前,省中医学院负责人专程来到医疗队,逐一留下队员的电话号码,称医疗队为该校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树立了榜样。7月9日下午,省中医学院负责人还专程到一附院送来锦旗,感谢一附院派出优秀医疗团队,帮助学校安全顺利完成受灾群众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