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萍对著名艺术家的评价

赞美生命的艺术——读画家沈丽萍的黑白版画

袁云福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画家沈丽萍于1957年出生于宁夏银川,银川曾是中国古代西夏王朝的故乡。作为一个坚韧的游牧民族,在相对较短的100多年的时间里,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光彩,至今仍能从被历史蹂躏的废墟中追溯出许多迷人的奥秘。西夏的野书法被称为“天书”,西夏的深不可测的学问被视为“绝学”。但这个民族的精神和自然风光始终走在北方前列。它不断地为伟大的祖国揭示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视觉艺术魅力。——沈丽萍的现代黑白版画也给我们一种强烈而美好的印象。

沈丽萍在我系绘画研习班学习1989—1991年。1979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系,后回到家乡银川,在宁夏书画院做专业画家。与大多数类似的艺术教育模式相似,沈丽萍的国画也是如此。但是,她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了以线条和黑白为主要语言的现代版画,非常具有个人风格。

与所有画家不同的是,创作背景在于沈丽萍遭遇的“宁夏1993年7月23日特大空难”。她的丈夫和12岁的儿子经受了最严重的残疾考验、死亡威胁和炼狱般的痛苦。沈丽萍用母性的关怀孕育了儿子战胜残疾的勇气和毅力,获得了新生。她的儿子也含泪描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支撑生命的蓝天——空难和我”。文章的标题是:“谨以此献给在苦难中给予力量的我最慈爱的母亲。”2001,沈丽萍获得“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称号。

沈丽萍在她的一系列创作思想中深刻地记录了自己的思想和真情,如《西夏古国》、《鸟的天堂》、《东方神韵》、《归乡风情》等。她说,这些作品是在经历了特殊的生活磨难之后,“通过对生活和艺术的感激和热爱,在爱情和痛苦的经历中得到升华”...我找到了讴歌自己生活的最佳方式。”在很多这样的作品中,作者不是着眼于具体的情节,再现自然,而是创造“心灵的绘画”。“我画的鸟,一半是我眼里看到的,一半是我心里想到的”。所以作者更注重“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和情态结构,以反映我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她独特的表达和思考,也让每一件作品更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美学意义,既不是插画,也不是照片。作者找到了一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的表现性语言——结合黑与白、线与块来诠释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特殊感受。但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虽然在画面结构处理或表现手法上有所差异,但她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命精神的赞美和关怀上,尤其是画面的主体形象和动态变化上,甚至连细节的处理和细微的刻画都能做到宽中有细,考虑周到,立意到位,所以常常给人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感觉。

2006年7月30日

荷塘与少女

廖义荣

沈丽萍先生是一个优雅的女人,冷静,谦虚和善良。之前在画展上看过她的画,风格独特,尤其是《荷塘与姑娘》,景色美极了。在笔触之下,无论是耀眼夺目,一派池塘荷花在海中如日中天,还是秋风中摇曳的残荷,都是美丽动人的。作品中的女孩,用清澈的眼睛,平静而天真地看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微风吹过,枝干晃动,荷叶飞舞,绿波涌动,少女矜持而温柔的眼神令人感动。

沈丽萍有着内外兼修的完美之美,这自然是从她真诚的笔底流出来的。无论生活中有多少波折,她的脸上总会给人露出温暖美好的笑容,这是唯美主义者所崇尚的一种境界。

沈丽萍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一名学者。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喜欢养花。沈丽萍在这些房子前后的宜人花丛中长大。有一年春节,父亲看着挂着的年画,情不自禁地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能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甚至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都表现在画里!

父亲的话深深触动了沈丽萍幼小的心灵,也在她心中扎下了根,使她走上了绘画艺术的道路,持之以恒,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上世纪90年代初,沈丽萍的儿子经历了一场不同寻常的磨难,那就是1993银川“7·23空难”。沈丽萍用她惊人的毅力和博大的母爱,帮助儿子克服艰难困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许,正是这种生与死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更能尊重和热爱生命,更能诠释和讴歌美的深层含义,更能拥有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悲悯之心。

淡定超然的沈丽萍喜欢画荷花,她笔下的荷花大都有一种饱经风霜的傲气和生命力。这种美是一种透彻理解后的宁静和从容,也只是真正理解世界本体的艺术家的反思和追问。仔细想想,人生在超脱和升华中是完美的。其实每个艺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美好的,批判的。梵高,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海明威,徐渭,看看这些大师,你就明白真正的艺术家和忙着迎送那些官员的伪文人的巨大区别了。正是超凡的体验,才刚刚锤炼了艺术家的心灵,让他们从喧嚣的背后感受到平静、淡然、豁达和善良,转化为拯救人们灵魂和精神的美德。

沈丽萍的荷花是一种写意,一种历经苦难的女性的坚韧与阳刚。细细品来,充满了无尽的心事和挥之不去的韵致。荷叶在空中蔓延,交织在一起,如烟雨,铺天盖地,突然升起的莲子,在坚硬的外壳中,脱颖而出,充满生机。莲蛙在灵动的浪花中冉冉升起,鸟儿在莲枝上呢喃,诗情画意。

沈丽萍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能把荷塘画得很大的人。她作品中的荷塘,能呈现出海洋般的景色。枝繁叶茂的莲藕盘旋在水天之间,吞噬吸收日月精华,给观赏者带来无尽的享受和遐想...

人与自然是画家永恒的创作主题。《荷塘与少女》是沈丽萍精神世界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纯粹、最美好的写照。姑娘清澈的眼神,清纯的风韵,让观者有一种冲动,想带她走出“十八年愁”,“摆脱村东黄狗”,“看到东方的太阳”。画中的女孩回头看了一眼美人,眼神中带着一丝忧伤和惆怅。正所谓“泥淖不沾,涟漪清而不妖,沟通直,芳香远而清,草木亭亭玉立,可远观而不可笑。”

这是一件大事。

这种表达是一种新生,是一种雍容的永恒,是一种纪念和留存。我觉得应该是沈丽萍自己的笔墨灵魂的体现,也是她作品中的神和灵魂,思想和美的哲学。

近年来,许多花鸟画家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都大同小异。而像沈丽萍这种追求完美,独特表达少女和荷兰人的哲学命题和生活品味的画作,则相对少见。事实上,这个主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从萧何第一次出现尖角到一派欣欣向荣,直到他褪去繁华与荣华,回归本真的自然与土壤,顺应自然,春暖花开,在姑娘们的注视下,生命的轮回都在这些画面之上。王老师画的《荷塘与少女》很美,冲击你的视觉,唤醒你内心最柔软的情感!

刘著名作家、新锐书画评论家,曾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系列作品、全国春季文学奖、马奖,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