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度过中秋节?怎么可能有意义?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这是秋天的中间,所以它被称为中秋节。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
在中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孟、中、吉三个部分,所以中秋节也叫中秋节。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它也被称为中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节,追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许多民族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在这一夜,人们仰望天上如玉的明月,自然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机会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据说这一夜月亮离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酒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将来回婆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幸福和好运。在一些地方,如宁波、台州和舟山,中秋节定在8月16日,这与为了防止元朝官兵和朱的袭击,改为“正月十四元宵节,八月十六中秋节”有关。此外,在香港,中秋节后,我们将在十六夜举行另一个名为“追月”的嘉年华会。
“中秋节”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一书中,真正形成全国性节日是在唐代。我国古代就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祭月的活动。摆一个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状。月下,把月亮雕像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提前把人裁掉算算全家的人数,家里的和外地的,都算在一起,不能多裁或少裁,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形成于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澄在《游西湖笔记》中写道:“八月十五日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为遗,以相聚”。明代史官沈邦在《万部杂记》中写道:“面饼大小不一,大小不一。蛋糕里面是水果,名字不一样。有一个蛋糕价值几百块钱。”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用于月亮的月饼“从底部到顶部的直径超过英尺,重两磅。”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和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也更新了,口味也更多了。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朝,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在北宋,8月15日晚上,全城的人,无论贫富老少,都穿上成人的衣服,烧香向拜月表达自己的愿望,祈求月神的保佑。在南宋,人们互赠月饼作为团聚的象征。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造佛塔等活动。自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更加流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香、种中秋树、点塔灯、放天灯、赏月、舞龙等特殊习俗。
如今,在月亮下玩耍的习俗远没有旧时代盛行。不过,宴饮赏月还是很受欢迎的。人们在求月中饮酒,以庆祝更好的生活,或祝愿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节的习俗和形式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中秋节,人们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称胡饼、宫饼、月亮团子、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纪念太史文忠的“太史饼”。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核桃和芝麻,出现了以核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在中国的时候,李靖去了匈奴,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有个藏族商人赠送胡饼,李渊很高兴。他指着天上的明月说:“我们应该邀请癞蛤蟆(月亮)吃胡饼。”然后给大臣们吃。如果这是真的,这可能是中秋节分享月饼的开始。然而,“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制作的红领巾饼中。月饼是圆的,被赋予团圆寓意的时间是明朝。刘冬《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祭月,其果饼圆。”《田汝澄游西湖笔记》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节,人们也以月饼为团圆的象征。”在《万部杂注》中,沈邦还描述了明代中秋节北京制作月饼的盛况:方朝诸人“所制月饼大小不一,故称月饼。市场上甚至摆满了水果,名字也不一样。有一个蛋糕价值几百块钱。”别出心裁的制饼工人出奇的翻新,在月饼上做出各种图案。彭的《幽州民歌》描述:“月宫象征画为玉兔窑居;月宫饼,银蟾紫宅影做的。一对蟾兔遍天下,悔嫦娥偷药之年;我不能回到寒冷的地方,我在晏丹。"
还有一个习俗,人们在中秋节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称胡饼、宫饼、月亮团子、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有纪念太史文忠的“太史饼”。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核桃和芝麻,出现了以核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在中国的时候,李靖去了匈奴,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有个藏族商人赠送胡饼,李渊很高兴。他指着天上的明月说:“我们应该邀请癞蛤蟆(月亮)吃胡饼。”然后给大臣们吃。如果这是真的,这可能是中秋节分享月饼的开始。然而,“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制作的红领巾饼中。月饼是圆的,被赋予团圆寓意的时间是明朝。刘冬《帝都风光略》云:“八月十五,祭月,其果饼圆。”《田汝澄游西湖笔记》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节,人们也以月饼为团圆的象征。”在《万部杂注》中,沈邦还描述了明代中秋节北京制作月饼的盛况:方朝诸人“所制月饼大小不一,故称月饼。市场上甚至摆满了水果,名字也不一样。有一个蛋糕价值几百块钱。”别出心裁的制饼工人出奇的翻新,在月饼上做出各种图案。彭的《幽州民歌》描述:“月宫象征画为玉兔窑居;月宫饼,银蟾紫宅影做的。一对蟾兔遍天下,悔嫦娥偷药之年;我不能回到寒冷的地方,我在晏丹。"
简单:解灯笼上的谜语,吃月饼,烧灯笼,赏月,玩月亮,烧香,种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过南浦大桥,挂灯笼,在拜月时请月亮的姑姑,烧瓦罐,点橘黄灯笼,“观摩会”,祭地谷神,上坟祭祖,守夜,沿门吹。
●山东
即墨和其他地方在中秋节吃一种叫做“麦箭”的节日食品。
●山西
六安人会在中秋节招待女婿。大同县月饼叫团圆饼,有两三尺大,有中秋夜守夜的习俗。
●陕西
西乡县的中秋之夜,男人去划船,爬悬崖,女人也安排好酒席。无论贫富,人们都必须吃西瓜,西瓜必须切成莲花形状。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江苏
南京人中秋节爱吃月饼,一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应该是桂香的时候上市,肥而不腻,好吃。喝完之后一定要吃一小块糖芋头,浇上肉桂浆。美不言而喻。“桂浆”因屈原《楚辞·少思明》“助北闭关饮桂浆”而得名。肉桂果肉是一种桂花,在中秋节前后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手巧,把诗词里的吟诵变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一起赏月,叫“庆团圆”,团坐喝酒叫“满月”,赶集旅游叫“走月”。
●浙江
杭州的莼菜炖鲈鱼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一道菜,不仅仅是因为此时的莼菜味道鲜美,更是因为汉斯·张在乡愁的帮助下弃官回乡晋代的历史事实。这个故事不仅成为了几代人的美谈,也让莼菜成为了乡愁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节的家宴,也是八月的时令菜汤。莼菜,又名马蹄草、豆瓣菜,是一种水生多年生多叶草本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绿香、鲜香,而且营养丰富。莼菜春秋两季都可以摘,但秋天最好多摘莼菜。
●四川
除了吃月饼,四川人还在中秋节杀鸭子,吃芝麻饼,蜂蜜饼等等。
在川西,熏鸭是中秋节的必备,因为那时候的生鸭已经长大,肥瘦相间。师傅挑选当年出生的小鸭子,宰杀后去尽羽毛,开膛,洗净,去翅尖和鸭脚,用盐腌一夜,沸水略烫至皮紧,捞出,放入熏炉,用稻草熏至焦黄,出炉,入锅腌制,食用时改刀为盘,即成色泽金黄,肉质细嫩,烟味浓郁的熏鸭。卤水的配制是制作熏鸭的重要环节。卤水要用老卤,每次卤制都要加适时的香料、盐、糖色。卤制时要用重物将鸭子充分压入卤中,卤制时间一般为20分钟左右。时间过长,鸭肉会变老,影响品质和口感。
●广东
潮汕中秋美食种类繁多,与中秋的文化内涵、潮汐气候、农业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糕点,潮汕各地的月饼,甜的,咸的,肉的,什锦的,多味的。还有饼、软饼、云饼,都是中秋饼,潮人送亲戚的好。可以说,潮人给亲戚送月饼是一种习俗。二、潮汕地区的中秋,天高气爽,果实成熟的时候,柚子、柿子、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是中秋潮人的另一种美食。第三,潮人用来做芋泥和瓜瓤的农业芋头和南瓜也深受潮人喜爱。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中秋节过后,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月饼。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状,潮汕地区也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求是圆的。芋头,汽巴等。也是潮人在中秋节必备的。
●贵州
贵州风味的月饼不同于广式月饼。它们被烘烤,并与500克面粉、板油、糖浆和水混合。
揉成水油皮;将250克面粉与猪油混合,揉成“干糕点”。分别配料后,将干面点用水油皮包裹,将面点制成40克面点坯,再将每块面点压成圆形的饼皮备用。将芝麻、瓜子、核桃焙干,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粉、大枣、瓜泥、熟面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
将适量的馅料包裹在皮坯剂中,向下封口,压成扁圆形,放入涂油的烤盘中,放入温度为210℃的烤箱中,以15~20℃的顶火和180℃的底火烘烤15 ~ 20分钟,直至表面金黄,内部成熟。色泽金黄,壳脆,层次分明;馅有甜有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师傅说糕点层要薄要均匀,月饼坯放入烤盘时要在烤盘上垫一张白油纸。
●台湾省
高雄县有浓厚的养水鸭风气。中秋节前后,是水鸭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经常在中秋节宰杀水鸭并加菜,这已成为当地中秋节的一大特色。宜兰地区的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会吃一种叫做「菜饼」的食物。菜饼是面粉做的,中间加红糖烤。在台南,中秋节有吃马铃薯的习俗。
近年来,台湾省的中秋节发展出一项新的活动——烧烤。
此外,台湾省的一家食品公司根据消费水平的不同需求和中秋节期间暑气挥之不去的特点,推出了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饼。什么是雪月饼?雪糕月饼是冰淇淋月饼,凉凉的,口感顺滑。馅料分为三种口味——香槟甜心、夏威夷派对和维也纳咖啡。这款月饼也是全日式精致包装,带保温功能的宝利龙包装盒保证了雪糕在一定时间内不会融化。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它发展缓慢。古代皇帝有一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节”一词就有了记录。后来贵族学者纷纷效仿。在中秋节期间,他们观看并崇拜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表达他们的感情。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形成了一种传统活动。直到唐代,人们更加重视这种祭月习俗,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太宗》记录了8月15日的中秋节,这在宋代很流行。中秋节的传说非常丰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等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中秋节的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古时候天上同时有十天,庄稼晒死,百姓穷困。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有着无穷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登上昆仑山之巅,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开弓,一口气射下九个以上的太阳,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升降,造福人民。
后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娶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猎,后羿所有的时间都和妻子在一起,人们羡慕这对美丽恩爱的夫妇。
许多仁人志士来此求学从师,别有用心的孟鹏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去昆仑山访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过的王太后,向她要了一包仙丹。据说吃了这种药可以立马升天成仙。但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只好暂时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嫦娥把药藏在梳妆台的百宝箱里,却被反派孟鹏看到了。他想偷长生不老药,让自己长生不老。
三天后,后羿带领随从外出打猎,别有用心的孟鹏装病留下。后羿带领众人离开后不久,孟鹏手持宝剑闯入里屋后院,威胁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鹏的对手。危机时刻,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箱,取出仙丹,一口吞下。嫦娥吞下药,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因为嫦娥牵挂着丈夫,她飞到了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
晚上,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着诉说白天发生的事情。后羿又惊又怒,拔剑要杀小人。孟鹏很早就逃走了。后羿又气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声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一个摇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着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进了三步,他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羿无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来到嫦娥最喜欢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喜欢的蜂蜜和鲜果,在月宫向依附他的嫦娥遥祭。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亮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和平安。
从此,拜月中秋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第二个传说——吴刚摘得桂冠。
还有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据说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花树生长茂盛,高达500多尺。下面有一个人经常砍,但是每砍完一次,砍的地方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来,这棵月桂树永远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人叫吴刚,汉朝西河人,曾经跟着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错,仙人就把他贬到了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工,以示惩罚。在李白的诗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记载。
中秋传奇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群众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奋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联合各种抵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严密,消息传递起来非常困难。军事家刘伯温想出一个计策,命令部下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进饼里,然后派人分别送给各地起义部队,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夜响应起义。起义那天,所有的反抗者一起响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达攻占元朝,起义成功。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极了,赶紧传话,说在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全体将士都要与民同乐,并且要把当年开战时秘密送来的“月饼”作为时令糕点送给大臣们。此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越来越多,如碟状,也成为很好的礼品。中秋节过后,吃月饼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习俗
谜语的历史
中国的灯谜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灯谜的雏形“词”和“暗语”。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为两个方向。一种以描述性特征为主要特征的事物神秘性;另一种文学玄机主要集中在文字的形式和意义上。在魏朝,它被称为谜语。随着隋唐诗歌的繁荣,诗歌谜题大量出现,成为主流。自宋代以来,一些文人经常在元宵节晚上在各种灯笼上张贴谜语,吸引行人猜射。这就是“灯谜”的由来。清中叶以后,谜术盛行,出现了许多谜术。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派”和“北派”两种风格。在旧社会,由于谜语者多为文人,部分文人自负,片面强调高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导下,灯谜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灯谜日益完善和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和灯谜学术交流。
吃月饼
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月饼非常好吃,而且当他听说新人曲江举办婚宴时,他命令御厨将红绫的月饼包好送给新人。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饼记录。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花”之称,制作方法更加明确。诗人苏东坡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有酥有馅。”薯片是油炸薯片,馅料是糖,它的味道甜、脆、香、美。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注重口感,还在饼面上设计各种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最开始蛋糕表面的图案大概是画在纸上,然后贴在蛋糕表面。后来干脆用面团模具压在月饼上。圆月形状的月饼象征着一个快乐的团圆,就像第十五个国庆节的圆月一样。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来祭月,送给亲朋好友。这无疑是汉族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怕百姓揭竿而起反抗,采取每十户派一兵监视的高压政策,只允许十户使用菜刀。百姓不堪其扰,于是借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用纸包好,上面写着誓言,饼底还有一张纸作为提示,以此号召对方为蒙古复兴而战。这种月饼在浙江温州叫什么?quot“三金”,根据当地方言的谐音,是“杀紧”的意思。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上经常贴一张纸的原因吧。
燃烧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一派美景。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此,于是就有了燃灯助月的习俗。在湖广一带,习惯在塔上叠瓦,在塔上烧灯。在江南,有制作灯笼的习俗。在现代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更为盛行。现代人周云金、何在《闲说四季》一文中说:“广东花灯最盛,家家户户在节前十天用竹签扎灯笼。制作水果、鸟兽、鱼虫等单词并庆祝中秋节,在糊纸上涂上各种颜色。中秋夜灯用绳子绑在竹竿上,高大的树木放在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拼成字体或各种形状,挂在房屋高处,俗称树中中秋或竖中中秋。有钱人家挂的灯可以高达几十尺。家人聚在灯下尽兴饮酒,普通人竖起一根旗杆,两盏灯笼尽兴。”这座城市灯火通明,像一个玻璃世界。“看来自古以来,中秋节烧灯笼的习俗在规模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今年的中秋节有点特殊,因为它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在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传统月饼替代冰淇淋月饼的今天,一轮圆月似乎不再遥不可及,全家吃月饼也不再是中秋节的唯一。
中秋节假期来一次短途旅行
针对首个中秋假期,山西省太原市各旅行社纷纷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其中短线旅游线路最受市民欢迎。
据了解,不少旅行社设计的短途游线路以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为主,如五台山、平遥、乔家大院、皇城相府、平顺水乡等省内游,包括河南省的云台山、八里沟等。从目前预订情况来看,散客较多,家庭游较多。
特别是推出了一些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如太原阳曲、清徐、晋中榆次、太谷等周边乡村游,以及平顺、凤凰欢乐谷等短途休闲游。同时在景点的娱乐性、趣味性上做文章,比如采摘、漂流等。
此外,许多市民准备改变往年在家度假的传统,全家人会外出在郊区的农家乐住几天,享受难得的闲暇。
市民王先生说,由于今年中秋节前后有三天假期,他们全家计划享受田园乐趣,品尝新鲜果蔬,一定很惬意。为此,各旅行社安排了一些突出空气清新、山清水秀、古朴野趣的旅游线路。目前,游客已在农家乐预订房间,吃农家饭,住农家乐,干农活,享受农家乐。
中秋节希望团圆,不要加班费
中秋假期和“十一”假期相继到来,忙碌的人们终于可以休息了。但是天津很多用人单位在这两个假期都安排员工加班,而且大部分都是未经工会同意加班。一些工人不得不在他们的岗位上度过中秋和国庆黄金周。
李小姐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推销员。她最近刚接了一个项目,这意味着他们经常要加班才能完成项目。“按照公司惯例,这样的加班是没有工资的。原因很简单:公司不提倡加班,也不反对加班。对于手脚快,脑子快的人,不用加班就能完成工作。但有时因为种种原因,只有‘主动’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如果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公司认为你不能胜任这个职位。现在工作竞争激烈,找个好工作不容易。为了钞票的面子,没人敢发出怪声,怕因为‘无能’被开除。”李小姐说,像他们这样的公司,能连续工作两三年的都是老员工了。
市劳动部门表示,目前用人单位落实加班工资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用人单位都能按照规定给员工支付加班工资。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员工宁愿放弃加班,也不愿在中秋节和春节这样的日子里与家人团聚。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不能只是抱怨加班,政府、企业、员工应该共同努力,最终维护每个人的“休息权”。对于那些经常加班的企业,经营者要尽量为员工缓解压力。员工也要发扬职场中的敬业精神,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有选择地加班。
新人要去民政局登记答谢客人。
今年中秋节当天,广州各婚姻登记处不放假,婚姻登记业务正常办理。这个消息让佛山人羡慕不已,因为佛山等城市中秋节仍正常放假,不登记结婚。但如果公民确实需要,也可以提前预约登记结婚。
佛山市民政局基层政权萧克认为,市民结婚要讲究新文明、新时尚,不能一味强调“旧习俗”。市民选择的所谓“好日子”和图中的“良苦用心”,其实都是一些陈旧的观念。
民俗专家刘仁认为,中秋节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民俗传统,它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意象。所以新人选择这样美好团圆的日子来完成婚姻,是人之常情。其实,年轻人在中秋节报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应该支持。
关上灯,出去欣赏户外的明月。
近日,一位河南诗人在博客上建议,在这阖家团圆的日子,熄灯一小时,让喧嚣的城市安静下来。“请市长把公共场合的灯全部熄灭,让露珠般的月光照在我们的心里。哦,什么都别想。月亮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月亮……”本博客由河南传媒整理发布。跟帖的网友不是赞成就是反对,无法认同。福建省环境志愿者协会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中秋之夜,让我们一起关灯,在公共场所赏月,过一个环保又有诗意的中秋。”
该协会副会长郑迪健说,今年是第一个中秋节。为了让传统节日更有味道,大家不妨回归传统,关灯赏月。
他们的建议得到了本省天文协会的大力支持。协会副秘书长潘晓青表示,城市光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很难看到真正的夜空。夜幕降临,城市里灯火通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被强烈的泛光灯和激光灯投射到天空中。很多高层建筑采用反光玻璃或反光建材作为外部装饰,月亮的光被遮住了。有时候,人们甚至看不到月亮。在中秋节的夜晚,如果每个人都能关掉灯,到户外去,重新享受美丽的月光,那将是对中秋节最好的纪念。目前已经有不少市民响应了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倡议。
然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认为,建议全城熄灯欢度中秋节无可厚非,但在操作上存在具体障碍。一个是无灯之城的安全,一个是“月满阴晴”。下雨云遮月怎么办?这是无法统一的东西。
他认为,现代人过中秋、赏月,更多的是缅怀一段文化记忆,一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指定了一个特殊的节日。如果只是休息一天没有意义,那就应该创造一些新的建议,除了吃月饼,吃毛豆,吃芋头,让中国人意识到一些文化意义,有更多世俗的快乐。他说,有人问为什么西方节日经久不衰。其实西方的节日都有宗教背景,我们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春节都是世俗节日,需要很多人参与。“所谓节日,是大多数人的幸福。大部分人认为这一天有开心的事做就是公休,否则就是放假一天。”
中秋团圆饭自己做。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沈阳很多酒店、餐厅对中秋团圆宴并不感兴趣,尚未推出中秋家宴菜单或报价。酒店、餐厅对中秋团圆饭并不那么“感冒”。市民的态度呢?
“今年中秋假期,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要回来。一家人会一起做饭,在家里边吃边赏月,更有中秋节的味道。”家住铁西区的张大爷说。
此外,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流浪者在中秋节假期回家探亲访友。李小姐说,中秋节前,没有假期,根本回不了家。今年中秋节放假三天。除去来回路上占用的时间,她可以在家陪父母两天。李小姐说,高中同学除了和家人团聚,还在组织一次同学聚会,让几年不见的老同学好好聚一聚。
家人团聚是最幸福的生活。
今年,在经历了雪灾和地震的巨大悲痛后,人们越来越渴望平淡和谐的生活。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人们无疑更加关注月饼本身的美好愿望——团圆。在广东省中山市,许多市民坚信家人团聚和幸福是千百年来中秋节的核心内涵。虽然今年的中秋节是第一个法定假日,但他们没有出门的打算,只想待在家里和家人一起过,感受一下“家”的节日味道。
“中秋节晚上,全家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点灯笼。老人和孩子们讲述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如嫦娥奔月和吴刚发鬼。大家有说有笑。只要他们想起这些场景,就会觉得很幸福,很温暖。”黄阿姨说。
吴先生也深有感触:“以前觉得中秋节在家吃月饼很土,所以喜欢和一帮朋友出去赏月。”但是,当我看到地震的一幕幕,我突然意识到,即使很平淡,一家人团聚也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