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简介
近年来,电子工程系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构建了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发展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在光通信与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设计、测控技术和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等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的学科团队。近两年来,有50篇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近三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粤港招标项目3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元。
目前,电子工程系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硕士学位点,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点。在本科教育层次上,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招生专业,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布局,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于2001年底被评为广东省首批12省级名牌。在实践教学和科研硬件建设方面,建设了暨南大学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暨南大学广东省教育厅现代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有力支撑和推动了电子工程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五年来,电子工程系集中体现了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提升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多维结构”思想。依托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围绕教育模式的设计定位、课程体系的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全面更新、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验基地的重建与建设、实验资源的享受和人才培养的激励孵化等新世纪专业建设与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电气信息类专业《电子电路基础》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两门基础课程被批准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软件近10册。
电子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近年来,其学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40余项。此外,学生还申请了6项国家专利,2项创新成果被列为广东省科技成果“六个一”展示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招商引资项目。20年来,电子工程系培养了一批创新型的优秀毕业生,包括因开发“WPS2000智能综合办公系统”获200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金山软件研究院副院长,澳门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主任魏。暨南大学数学系创建于1929。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数学系不断深化教学和科研改革,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基础,重视应用,培养多元化,从单一的数学专业发展成为具备培养理学硕士、工学硕士、管理学硕士、理学学士、管理学学士条件的大系。
数学系有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与管理学院、珠海学院建立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与经济学院共建硕士:概率与数理统计。数学系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数学系在广东设立的第一个本科专业,1993。
数学系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院系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8人。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其中博士后6人),硕士6人。系资料室藏书17000册,中外文期刊460余种。计算机实验室有100多台微型计算机和1台小型计算机服务器。系里的计算机实验室、资料室、办公室、教务处、教师工作室都建立了校园网微机工作站,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了一个享受资源的平台。丰富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科研需求。
数学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禀赋和潜力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并在刊物上发表多篇优秀论文。暨南大学计算机系创建于1984,前身源于数学系计算机教研室。本系获得1990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华南地区较早的计算机软件硕士专业之一。目前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硕士学位点,还拥有计算机技术硕士学位点。本科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海外)三个,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为海外、港澳台地区和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人才,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继续做出重大贡献。长期以来,我系一直在努力探索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案,努力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综上所述,省内某些方面的教改研究水平已初具规模,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由小到大。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6
在此期间,计算机软件专业确立了专业发展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提出了培养口径宽、基础厚、适应能力强、与国际接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通识教育模式教学体系,制定了新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实现了从狭义专业口径向广义专业口径的转变。其教学改革成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
在新的教改模式中,课时进一步压缩,课程结构分为公共教育基础课程、五大模块核心课程、四个方向专业课程三个层次。四年重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同时,为加强工程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应大力改革实验方法,将CAI教学引入基础课,开设专题研究课,让学生尽快参与科研。因此学生原创能力强,多次在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阶段:1996-2005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了解和研究国内外最新的教学改革动态,根据教育部和教育部高校专业调整的要求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遵循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改变了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理论教学和素质提高。
因此,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重新整合原有计算机核心课程的结构和内容,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长远作用和可持续发展,改革部分课程,并在98级教学计划中试行。同时在部分核心课程中引入美国最新原版英语教材。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对原有的基础实验室布局进行调整,形成4~5门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并建设一个具有* * *、开放、教学水平提高、技术和管理先进、社会效益良好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设为探索如何建立新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何为21世纪注入高科技实验内容,采用现代化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同时,一直在努力探索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努力构建与21世纪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与科技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通识教育模式,以系统化的多层次实验室为硬件支撑,完成模块化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的全面发展。在现代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平台上,实现了智力因素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素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铸造了具有创新能力的跨学科、通才。在这一改革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我校海外汉字的特点和我系的特点,本学科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项目。此外,我系还主持了一些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出版了多部教材。同时,我们自己开发了几个CAI课件。而且本学科毕业生多维度的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开拓性的新能力,在就业竞争、深造和实际工作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良好评价。因此,我系计算机科学与专业的教学改革无论从广度、先进性、实效还是自身特色来看,都走在了广东省的前列。
2011 9月,暨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珠海学院正式迁至广州校区。至此,暨南大学外部校区已全部回到广州校区,完成了为期三年的学院搬迁计划。2012级新生暂在汉语言学院学习生活,一年后搬回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