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生在油田,败在油田?

简单地把东营的成败归因于油田,似乎没有太大问题。

但应该更准确的说,东营确实是一座因为油田而崛起的城市,但它的逐渐衰落其实是很多资源型城市的命运。

60年代的东营不是东营。

当时的东营是山东省回民区广饶县东营村。

在石油之战的时候,中国东部的探险者在东营附近发现了一个油田。由于油田位于胜利村附近,这片由东营村、胜利村及周边村镇组成的油田被命名为胜利油田。

1966年,修建紫东铁路运输原油,东营有了第一个火车站。

石油改变了东营的命运。

就像铁路改变了河北石家庄村和河南郑县的命运一样。

因为石油,东营得到了国家发展计划的青睐。

公路、铁路、火车站、机场都到了这个渤海湾边的小村庄。

甚至在1969年北京迁出学校的时候,中国尤氏大学搬进了这座石油小城,并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从65438年到0983年,东营成为地级市。

车牌号是鲁e,可见地位不低。

石油给东营带来了很多不可想象的资源,东营从一个村庄发展到地级市只用了20多年。

然而,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对这座小城做了长远的规划,包括当地的土著、石油工人、大学教师和外国留学生。东营是一个淳朴的城市,石油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但似乎并没有团结起来。

例如,中国尤氏大学的搬迁。

2002年,中国尤氏大学开始关注青岛这个基础设施和经济环境更好的城市,然后毫不留恋地将主要学院迁至青岛。

山东省内,东营2017年GDP为3801亿元,远超部分三线城市。

东营作为一个只有21.3万人口的城市,人均GDP可以说是相当可观了。

然而,东营的危机似乎比其他城市更明显。

比如人口老龄化。

2014年,东营市60岁以上人口约35万人,占当年总人口的18%。

坦率地说,东营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局面。

这可能才是东营真正的衰落。

石油的发现带来了大量的工人,高校的搬迁带来了大量的师生,火车站促进了东营等地的商业交流。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停止了。带到东营的石油就这么多,剩下的需要东营自己去创造。显然,东营无法创造。

所以有才华、有技能、有抱负的人选择用脚投票,离开这座城市。中国尤氏大学的搬迁是一个标志,而人口老龄化表明东瀛难以吸收年轻人。老人太老了,不能离开。

东营的崛起是天然的石油资源。

而东营的衰落,应该是因为原本给东营的优质资源和优秀人才,他们决定离开了。

如果你去外地,别人问你是哪里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东营,但是大部分人还是知道胜利油田,所以东营的知名度还是要从油田开始。

现在我就悟空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

东营也是资源城市,依托胜利油田,所有的建设也是向油田让步,所以在东营你想不到的地方会有油井,抽油机可能在小区里,也可能在马路中间。而且东营是山东省人均工资最高的城市,这个荣誉得益于油田工人的贡献,所以毫无疑问,东营一定是“叶澄油田”。

所以能否“战胜油田”,取决于东营的经济构成和当地企业的发展方向。炼油、化工、轮胎、有色金属是东营的经济支柱。如果有一天没油了,估计炼油厂肯定不存在了,其他都是高污染行业。所以,如果东营能在石油耗尽之前成功转型,或许还可以,但反之就不乐观了。

反正我不看好东营。地方和油田矛盾太深,东营人员构成复杂,治安不太好。

知道2017石油和土地的经济比重吗?1:9,确切的说是11%:89%,地方经济早已是东营的主体。事实上,在油田被纳入之前,油田的大部分收入都贡献给了中央政府,而地方政府获得的并不多。油田的贡献在于,东营最初的基础设施是在油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东营最初的高消费人群也是油田职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初步发展,当然也带动了全省前列的高物价。

现在油田确实有些衰落了,但是东营没有输!我们现在不提油城。现在东营的目标是打造山东高质量的增长极,黄河入海处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东营还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49家。东营的支柱产业是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现在石化行业很大一部分用的是进口原油,质量比油田好,价格更低。东营的石油装备制造享誉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最集中的东营区石油装备产业规模占全省80%,全国30%。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石油装备企业78家,主营业务收入21190万元。东营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四大潜力产业”。近年来,东营正在努力发现这些主要产业,并已有一定的基础。以航空航天为例,在国内建有商用飞机试验基地,C919正在试验,北航研究院正在建设,空客中国交付中心也有望落户东营;高效农业参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示范区,就能看到东营农业的未来。

说东营打败油田的朋友,不敢想当然!

东营诞生于油田,却没有被油田打败。输也是输给自己。东营市很多居民来自全国各地,应该是文化多元、包容的。其实并不是地方主义严重吃地。建城多年,经纬度分明的油田人,从来没有真正被当成东营市的居民。东营的外地民工就更不用说了。东营不消除地痞文化,将严重影响东营未来的发展。

可能很多人连东营这个名字都没听说过,不知道它在哪个角落,但说到胜利油田,它的名声如雷,稍微有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胜利油田的大本营在东营市。

胜利油田第一,东营第二。

1955年,中国在华北平原勘探石油。1961年,在东营村附近(记住,东营是个很小的地名)打了华8井,初见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1962年在东营构造钻成营2井,日产555吨,为当时国内之最。随后,一场大规模的石油展开始了,大批石油技术人员、工人及其家属涌入今天的东营。从1950开始,今天东营的广饶、利津、垦利都属于回民区行政公署,1983+00设立东营地级市。胜利石油管理局于1989正式成立,主体设在东营市。所以胜利油田和东营的关系是胜利油田第一,东营市第二。

东营经济发展

因为胜利油田的存在,东营的石油、化工、特种设备等产业规模巨大,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17年,东营GDP达到3800亿元。对于一个只有22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经济规模非常大,所以人均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人均GDP为177376元,按年汇率折合26271美元。

2017年,东营有2235万吨,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1%。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产量也很高,石油开采和加工业成为东营的经济支柱。

不,不。东营叶澄油田,如果你输了,你不会说出来!东营炼油能力可以炼制三个胜利油田和两个实际炼油油田的年产量。如果50%的油田大规模下岗,对东营的经济几乎是毁灭性的。油田人的消费比重远大于GDP比重。文化建设也领先东营市,与济南、青岛并驾齐驱。没有油田的东营市也要和莱芜并肩了!

就一个字!没有石油,东营就是一个村庄!转型失败!看看这几年东营还有多少抽油机在运转。!自采油比进口油贵!难怪两桶油说越卖越亏!再来看看东营市几个县区的发展情况。其他的就不太清楚了。广饶怎么发展?这是一种倒退。除了不断申请各个城市的荣誉称号,抬高房价,还有什么?一个50到60万人口的小县城,房价1万左右,简直是扯淡。轮胎化工企业纷纷倒闭,烂尾楼不断出现。连惠及民生的中医院、开发区卫生院的楼都三年没建起来,濒临烂尾。我真的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东营确实是在油田形成的,但不是被油田打败的。目前东营市还在正常发展,GDP受油价带来的油田产值减少影响,但并没有下降,因为其他行业撑起了半边天。

所以说东营被油田打败是不对的。事实上,东营一直在发展油田以外的产业。有些企业虽然和油田有关,但也可以向外发展。所以胜利油田作为央企,对东营市的影响很大,但还没到可以毁了东营市的地步。

所以我们认为东营因为历史的原因,会逐步加大其他替代产业的发展。

一个教训。

以前叫惠民区,归滨州管。早来的一批油田人都知道,东营好乞讨,饿死人很正常。后来大批油田的人涌入。当时油田待遇好,工资高,直接带动了消费,尤其是90年代后期,大量东北、华南人涌入经商。随着东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此时的东营本地人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直到21世纪,国家改制的企业都是企业,不可能有公检法、学校、医院等。而房地产的兴起,东营靠卖地发了财。有了资金,各种企业也崛起了,但是油田的日化改革却走下坡路了。油田是资源型城市,虽然天天喊生态旅游,但是带出去的地方很少。

说这话的人一定是本地人!肯定是油田出身的!输在油田是谬论!因为东营的建立是因为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因为油田的产值,因为战役的人口,因为中石油的投入,否则,当地的农业和人口绝对不会挤到地级市的水平!依托油田的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东营选择了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作为主导产业。一方面建炼化企业,一方面卖设备给油田企业。东营没有油田能发展吗?你把油田和地方割得这么干净现实吗?让我们不要那么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