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想学建筑的女生,但是妈妈说。

还是听妈妈的话好。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好的工作需要各种条件。

贴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浅析高考选冷热专业的秘密及三大误区

选专业可谓人生的重大选择。也许对于很多还没有踏足这个世界的同学来说,和选择自己的红颜知己和白马王子一样重要。第一次接触专业,一直保持甜蜜,真的不容易。

我的专业在哪里?只有经历过激情恋爱的冲动和冷藏期间的孤独,才能把握职业命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为恋爱中的完美情人“保暖”的秘诀。

谁也不能保证满月是否度过,婚姻是否百年不变。戴安娜和查尔斯的世纪婚礼以悲剧告终。所以,为了让完美的爱人永远完美,我们不得不花点时间研究一下恋爱中“保暖”的方法。选专业就像选伴侣,“绝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在那些热门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法律等。,备受众多追求者的追捧和追捧。如果没有能保持热情的魅力,这些专业可能会成为四年后的遗憾或遗憾。“保温”的秘诀其实并不神秘,等着“学”来一起给大家。

完美情人手册第一节:部门出名,出类拔萃,不同凡响

大学生就像闺房里的黄花闺女。找到如意郎君有多容易?尤其是在求职浪潮越来越汹涌的今天,面试官越来越挑剔,用人单位的门槛似乎也越来越高。但是,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对于那些重点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找工作似乎并不难。

所谓“名牌”,指的是那些有一定社会声誉、历史悠久、出类拔萃的大师众多的名校。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些学校的商科、经济、法律、外语的学生自然受到大企业的青睐。企业为了在招聘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会选择这些学校进行重点宣传。名牌大学的学生有先得月的优势,天时地利人和。而且在同等条件下,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容易进入名企招聘的海选,打通简历壁垒,获得面试资格。相对于注重技术和实用性的理工科,在经济管理、法律、外语等文科专业的人才评价标准中,人际交往和直观印象占了很大比重,名牌效应不容小觑。戴着名牌大学的光环,印象中往往会有很多加分。

专注的概念比较宽泛。也许这个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受到国家的重视,所以可以称之为重点。相比理工科,文科院校的重点真的很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金融、外语、政法。著名的文科巨头中国人民大学就是一位大师。此外,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也是佼佼者。有了专业的支持,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往往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不仅他们的兄弟姐妹已经在经济管理、法律、外贸、新闻等领域立足。,但他们也有广泛的人脉,而且由于学校的口碑传播广泛,在竞争热门行业时也会有很高的公信力支持。某知名企业的面试官坦言,与一些名校毕业生相比,这些重点专业院校的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容易快速上岗。

完美情人手册第二节:遇到技巧精湛的人并不难。

赵闫飞能舞于掌中,汉成帝以之为乐,封之;杨玉环的“彩羽”表演非常出色,擅长梨园,深得唐的特别青睐。昭君的琵琶,婕妤的团扇,历代史书上赫赫有名的奇女侠,或性情好,或诗词文采。隋代杜公《同心莲颂》诗说:色胜歌面,香乱舞——可见除了自然美,善歌善舞也是魅力之源。有时候,高超的技巧是维系爱情的重要一环。

怎样才能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除了专业对口,或许用人单位考虑的更多的是实习经历。文科所谓的热门专业,很少是本科的专业,尤其是商科和法学,大部分只是打一个学科基础。即使专业分的很细,比如国际贸易,会计,市场营销等。,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本科生在用人单位眼里还只是一张白纸。所以,如果你能证明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优于常人,那就是求职的利器。

最典型的就是法学专业。法学的学校很多,但据统计,法学是就业率最低的文科专业之一,这不禁让很多目前热衷于追求法学的学生和家长大吃一惊。事实上,学了法律的你不一定能顺利进入法律行业。如果想从事律师或者法律相关的工作,光有法学学士学位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然而,司法考试的通过率只有10%多,有些地区甚至更低,所以许多法学学生不得不转行,另辟蹊径。很多同学未雨绸缪,在本科阶段就拿到一两个证书,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税务师证、营销师证...他们毕业时自然增添了不少光彩,顺利从热门专业转入热门行业。也许你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努力为一场资格考试热身,拿出高考的热情。

中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注重专业素质。中小企业希望员工尽快上手,所以特别注重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有时会在录取面试前问非常详细的问题,希望能掌握每一个细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叹道:“三日断五马,为时已晚,主公。”古诗十九首也唱到:“新人工织,故人工织。一天织一匹马,织了50多尺。与其吃素,不如做个新人。“古代选贤妻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看纺织技术。相比现代,既然选择了热门专业,就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保持知名度,而认可来自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升。

完美情人手册第三节:审时度势,地理傲慢

文科热门专业,如金融、工商管理、法律、外语等。,都属于学科的“上层建筑”。也就是说,要找到匹配的行业资源,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这些专业提供的人才一般在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大企业管理部门施展才华,从事非生产性的服务工作。所以,如果不是发达的工商业地区,很难有很大的人才吸纳能力。除了北京和上海,这些人才每年大多流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有人会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让人羡慕,都在这些繁华地段。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在这些地方找工作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不用说,参加各种招聘会让人疲惫不堪,高昂的房租和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好将热门专业与热门地区进行匹配,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热情,不被毕业前短暂的冰河期所阻挡。只是比要结婚的情侣,要跨过小桥,流过林荫花道,吹着打着,其乐融融;如果一路翻山越岭,然后跋山涉水,弄得满脸疲惫,还能保持热情的态度,那才奇怪呢。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更需要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一展身手的技术型人才。文科对服务人才的需求远不如东部和南部。而中西部教育大省的高校都开设了经管、法学等热门专业,扩张规模不亚于东部地区。选择这些地区热门专业的同学要慎重。

热门领域有时甚至会带动热门专业的发展。比如新成立的南京财经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由于专业热门,分数线连年上升。天津商业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等多省二本院校录取分数线十几甚至几十,就是具体表现。很多考生看中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繁荣程度和活跃程度,也看中了这些学校的专业优势,具有前瞻性。但与那些老牌金融机构、综合性大学相比,这些学校在管理、教学、校园氛围等方面还是略逊一筹。选择这类机构的同学,一定要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才能获得收益。

很多同学为了“保底”,在志愿填报时会不情愿地把哲学、历史这类冷门专业放在最后一栏。有些人不愿意转到这些专业。只有少数同学因为兴趣,在志愿栏上郑重地写下了哲学、历史、教育等基础学科。在欧美国家,学历史、哲学等文化专业的学生普遍对这些学科充满热情。对于更多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学是未来职业规划的前奏,学业上的艰辛远比学业上的荣誉更值得考虑。所以在很多同学看来,选择一个冷门专业,就相当于把自己放进了冰柜,错过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看似基础学科冷若冰霜,其实也有火热的激情需要有心人点燃。

信条1:名师引路如春风。

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相比,基础学科的学生似乎更重视在校时间。一方面,基础学科配备的教师一般都是学术知识渊博、人文素养深厚的学者,甚至很多学校都有很多在学术界颇有名气的大师来授课。那些不太知名的学校,基础学科由于开设时间长,积累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也许一个地方师范学校的经济、管理、法律、商科专业不一定出名,但在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学科在全国都有一席之地。

据说当年江南大学的姚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多市委领导都是走到同学中间去听国学的大声音。江南大学文学院只有两个本科专业,数量之多在全校都是凤毛麟角,不引人注意,但确实令人羡慕。曾邀请姚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王国维学术境界、老子与百姓生活等19讲,上海电视台文化中国孔子30集。不知道有多少其他专业的同学向往文学院?除了厦大教授易中天讲三国,北师大教授讲论语,汉朝风云人物王立群,哈师大教授隋讲慈禧,也有不少粉丝。在他们口中,历史如银河般灿烂,中华文化如溪流般浸润。一所大学的灵魂在于众多名师。虽然那些基础学科看似冰冷晦涩,但能得到众多明星般的名师指导,是一大乐事。

霜美人魅力系列第二信条:快乐生活,享受生活

大学四年后的就业导向一定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吗?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有什么区别?许多愤怒的青年用这种方式折磨自己和大学。但是,这样的问题一定不是人文专业的学生提出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智慧的乐趣才更有价值。

前阵子《红楼梦》浪潮汹涌,很多对《红楼梦》一知半解或有过粗浅接触的人重拾经典,从电视、广播和各种报刊书籍中寻求学习的乐趣。这个时候,冷门专业的同学就可以乐在其中了。电视上的《红楼梦》研究者在分析曹雪芹生平和该书原型时,一位语文老师居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理论:曹雪芹不是该书的原作者,而是“勤抄”的谐音,历史上他只是《红楼梦》的组织者,并引用了一系列研究证据加以说明。哲学系的老师们用各种学派的哲学理论分析红楼妙玉的柏拉图式爱情世界,探春的实用主义倾向,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教育学的学生会接触很多心理学实验,支援山区教育,去学校实地采访。也有很多奇闻轶事。中文系的课参加的人最多,包括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纯理科的学生。中国文学史,鲁迅精读,传记文学,宋词欣赏,令人着迷。

不要以为这些冷门学生缺乏经济头脑和实践能力,只能靠当家教赚外快。很多都是在报刊杂志做兼职编辑或者做网站媒体的文字策划。在文化生活方面,这些专业的学生仍然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一位已经毕业,在某大型报业集团做记者的师兄说:“大学四年,要么玩得开心,要么玩得开心。毕竟只有一个学院,以后学习和玩耍的机会也不多。”

Frost Beauty美妆系列信条3:隐藏视线,一鸣惊人

冷门学科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四年后就业形势冷。一方面是刚开始工作的工资没有经济、管理、外贸等行业高,另一方面是工作岗位的供给没有这些专业高。但是冷门学科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和连年扩招的热门专业学生人数相比,历史、哲学等专业确实相形见绌。学生少,师资相对丰富,既保证了学生四年的学习质量,也为进一步传承学术精神奠定了基础。

冷门专业的学生继续深造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专业。有些学校考研走研究生的比例甚至超过一半。其他的也有进入中小学或文化机构一两年后又回到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的。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教育的国家。有些职业,比如教师、公务员,特别注重从业者的资质。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一些地区为硕士和博士提供非常优惠的条件,希望吸引他们为当地服务。冷门专业虽然学习时间长,需要很长时间的休眠期,看起来也是一种雪中送炭,但是多年后飞上天空,真的很刺激。有些人把冷门专业的深造当成无奈的选择,其实是错误的想法。人文精神博大精深,靠本科阶段的一些一般性的基本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想传道授业解惑,没有十年八年的经验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平时我们看到冷门专业的学生总有一种“但让我,在我的绿坡上,养一只白鹿,一有需要就去名山看看”的超然态度。其实他们都是有才华有利器的人,他们的书用起来就会露出真面目。

热情如火,能点燃明天的希望;淡定如冰,才能想清楚未来的路。然而热情过后,可能是空虚和孤独;如果你太冷漠,你会走向孤独的极端。凡事都有个限度,要注意火候,分寸得当,选情人,选专业。不要谈恋爱,也不要掉进雪洞里失去信心。无论学什么专业,都要小心防止“冰与火”。

误区一:热情过度,高枕无忧

热门专业,热门学校,热门地区应该足够维持恋爱的温度了吧?很多同学认为高考后选择了热门专业,再加上其他附加条件,四年后的发展就不用担心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要想保持人气,除了上面分析的一些因素,外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甚至必要的机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很明显,我性格内向,但是我选择了一个经常需要与人交流的专业,比如经济管理;显然,如果对语言不感兴趣,而选择外语、新闻等专业,很容易造成厌学,浪费四年时间。再加上自身的定位问题,他们明明不知道自己的特点和适合的工作,却吹毛求疵,白白错过了很多大好机会。一旦受到打击,很容易失去信心,由热情转为冷漠。

误区二:冷门专业一定冷,热门专业一定热。

有人认为,学历史、哲学等冷门专业,肯定找不到工作。其实短期来看,这些专业很多学生只是不愿意找工作,并不代表找不到工作。从师范类院校的就业情况来看,基础学科的就业情况很好,而综合类院校如果统计两年内的就业情况,大部分都有满意的工作。所谓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的或者处于自我调整阶段但是,很多热门专业在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地区某个部门可能已经饱和了,持续的扩招根本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质量。很多同学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能“近在咫尺,不用面对面”。不是没有工作,也不是工作要求太高,而是自身能力达不到要求,用人单位不想用也不敢用这些热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误区三:选最冷的专业冷报,选“热”的专业热报。

很多同学认为既然自己的分数不够那些热门专业,那就干脆选择最冷门的专业,于是在自己的专业志愿第一栏填,比如考古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等。或者自力更生分数高,第一档填了金融、国贸等专业,后面全是空白不服从专业调剂。冷专业之所以冷,是因为招生比较少,就业形势稳定。比如考古学、博物馆学等专业的学校很少,开设的课程和字面理解的相差很大。再者,冷专业不代表一定冷分。毕竟人文基础学科还是有很多追求者是以兴趣选择先报考的。一旦凑在一起,吃亏的自然是那些误判形势的人。同样,一山高一山低,热工专业竞争激烈,不如稳中求进。

分析了这么多,道理其实很简单。买东西要“选最好的,不要最贵的,选最适合自己的”。同样,选择专业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兴趣是人生最好的导师。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无论热情还是冷淡,四年后最终都会准备好另一种选择。没有持久的利益作为保障,他们怎么能坚持下去?恋爱中的快乐,冷库里的孤独之后,我的专业在哪里?牢记秘密和宝藏,困难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