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概念的思考

看完一本名著,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为什么不静下心来写一写自己看完之后的想法呢?那如何写好书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1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以独特的视角,作为一名在中国的教师,在美国的课堂上36天,他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他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明显的、不易察觉的异同。所以我在美国校园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都用笔解释出来,分享给我们。

由于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方式的不同,我只说一下我的真实感受。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吗?”这个问题需要回答吗?在中国,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在校园里回响了20多年,甚至成了我们的一句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了今天,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再提了。而在中国老师的课堂记录和评语中,直爽的美国同行大卫先生反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与学生是课堂主人相悖的细节:摄像师只给老师拍照,很少给学生拍照。老师讲话有字幕,学生讲话没有;学生回答问题时需要老师的批准才能起立和坐下;点评课上老师点评的精力大多集中在授课老师身上。他们关心课堂上讲师的手势和微笑,但很少关注学生的活动...

如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这么谨小慎微,这么不受重视吗?如果不是看到李老师真实的教育美国之旅,认为可以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就足够了,因为我们一直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没想到外国人这么注重细节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我很惊讶。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时,往往会对老师的教评头论足,很少关注学生的学,只关注老师应该怎么教,分了哪些环节,哪些是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我们只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我们设计好的旅程上一步一步的引导,然后不出任何差错直奔目的地,最后用学生的成绩来做最后的决定。这是我的所见所闻,也是一路走来的中国教育。

因为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我们没法比较什么。例如,学生需要老师的允许才能在课堂上站起来或坐下。这是中国教育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我们的教室是五六十人的大教室,和美国的小班教学是远远不能相比的。如果学生不乱来,没有一定的规则,课堂教学肯定无法正常进行。

让我们看看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伟大教育家杜威的雕像旁边,不是哥大历任校长的大幅照片,而是那些优秀的清洁工和门卫。因为“每个岗位都可以创造奇迹,都应该被尊重。”在哥大,厨师可以成为专家,图书管理员也可以成为专家,校园里充满了对“小人物”的尊重。在评课时,李希贵还强调,除了邀请专家评课,还必须邀请一些优秀的美国老师参与。没想到被美国同行问“中小学老师不是专家吗?”。在他们眼里,中小学老师就是专家。但在中国人眼里,教育专家是那些在教育科学研究所里讲课的学者,是那些在高校象牙塔里讲课的学者,是那些满口知识技能的学者。如果我们这些小人物敢自称专家,会被人耻笑,认为我们神经有点不正常。难怪李希贵感慨万千。“几千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能力在校园里培养出自己的教育专家,老师们根本不敢有这样的理想。”这大概就是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吧。

我改变不了什么,但我开始审视自己,思考教育,努力让这种思考更接近“以人为本”的教育,努力做一个好老师。

20xx年4月,应哥大教育学院邀请,李希贵作为访问学者,与这里的老师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在美国的三十六天里,李希贵几乎贪婪地寻找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汲取教育营养。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本书。

翻翻这本书的目录,小说标题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比如《家常饭》《法式大餐》,为什么学生课间被迫挤厕所,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对强势学生说“不”,等待自己的灵魂等等。看到这么多新鲜名词,相信大家的阅读欲望都会油然而生。

说到美国教育,我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国教育很轻松,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轻松。美国老师远没有我们老师敬业负责。然而,经过仔细调查,李希贵发现,美国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一样的,都要应付各种考试。美国老师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勤奋和坚持,也会让我们肃然起敬。

这本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有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的真实感受,不加掩饰、不做作、不做作的语言,加上恰当的插图,让人身临其境。李希贵以敏锐的眼光,穿越美国宏大的教育体系,聚焦一个又一个具体细节,对比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为中国教育工作者理解中美教育本质提供了绝佳视角。

读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内心深处对教育家李希贵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从他的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和一些具体的运作模式,还可以看到我们在教育中所缺乏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同时也让我对自己24年的教育有了一些感悟。

自从踏入幼儿园,我就知道做一名幼师的不易,做一名爱孩子的幼师更是不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水平和自身素质越来越高:“意志更坚定,做事更多,嘴更甜,眼界更开阔,心地善良,脑子用得更生动,笑容更真实,感情更深,行动更快,说话更柔和,脾气更小,理由更少。”这十二字方针揭示了做一名合格幼师的基本要求。如何做一个好的爱孩子的幼儿园老师?用真心爱孩子,用幸福感动孩子。

作为一名幼师,我首先要热爱和尊重每一个孩子。走进孩子的童真世界,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情感世界和家庭情况。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也喜欢你,愿意和你一起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白天时时刻刻关注他们。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牵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也用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给孩子及时的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种肯定。比如哲哲的儿童画基础不太好,每次画出来都很脏,颜色不够鲜艳。

有一次,他画了一棵花树。他在花树上画了各种各样的花,每一朵花都被涂上了同样鲜艳的颜色。按理说我们中产阶级要求他们学习渐变色,但是为了他,我降低了要求,可以用同样鲜艳的颜色均匀的涂。哲哲的花树比以前亮了,画面干净。我给了他两颗五角星,没想到喜极而泣,回到座位上告诉同伴:我,放学后奶奶一进来,他就跑过来告诉她这个好消息。“奶奶,我今天得了两颗五角星。”奶奶夸他。奶奶和哲哲都笑了。现在他每次画画都很认真。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大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补药”。作为新世纪的幼师,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教育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用母爱温暖孩子的心,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必将与孩子搭建起一座“爱”的桥梁。

我不记得谁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将学会谴责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会担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大众化的生活环境中,他学会了爱别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的环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创造快乐环境的基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比如那天晚饭后,我上了课,给孩子们看黑暗树下的故事书。我正要把椅子搬出去,我说,“找个黑暗的地方坐下!" "但他只是说:"今天我坐在徐老师旁边!"当时我赶紧说:“好,好,好。”所以他坐在我旁边看书。原来孩子连这么一点点时间都不放过,愿意和老师坐在一起。孩子和我在一起是幸福的,和我交往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会努力做到最好。让我们以激情为旗,以青春为注,为一个无悔的青春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