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大学士是怎样的官员?是正五还是正一?
刚开始是正五品,后来加了正一。
内阁大学士,在明代为前五名,包括中基堂(原名盖华堂)、建基堂(原名参参堂)、文华堂、武英堂、文远阁、东阁。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2年)废丞相、中书省,十五年仿宋朝设立国子监,为皇帝顾问。成祖登基后,翰林官员,如讲师和学士,加入内阁。
到明朝中叶,他以一个大学士为内阁长官,为皇帝起草诏令,批准奏章,承办政务。自己的官阶在尚书、侍郎之下,但实权很重。后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并任大学士,加官为品。
扩展数据:
明成祖即位后,派解缙、胡光、杨蓉等人到午门参与维护,称为内阁。仁宗年间,杨士奇和杨蓉被任命为盖华堂和神参堂的大学士,增加了他们的权力。
明朝世宗年间,盖华殿改为中继殿,神审殿为建极殿。大学士的地位列在六大臣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朝内阁虽然没有宰相之名,但是有宰相的权力。
内阁的共同权力和内阁的实际地位也主要体现在其所写的“草案”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万历初年的三阳(杨士奇、杨蓉、杨普)和张的“稿”几乎全部转化为“朱批”的蓝图。在这种情况下,内阁权力的迅速增加成为可能。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增加,内阁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因此,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大臣担任,这些大臣有的还兼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府等。,政治地位高,职级正。
于是六部大臣不得不向内阁大学士请示,使他们实际上从属于内阁,相当于恢复了中书省指挥六部大臣的旧制度。
后来,内阁大学士按照地位的先后,又分为录、分录、组录。记载是“汉唐时被查禁,不在丞相名下。”
在这种情况下,内阁有了宰相化的倾向,个别内阁大臣的权力和历届宰相一样大,于是出现了像、严嵩、徐阶、高拱、张这样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的“权力相”。
百度百科-内阁学士
百度百科-内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