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思想?
芝加哥学派重视结构-行为-绩效的理论分析。认为从价格理论的基本假设出发,应该强调市场的竞争效率。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纳、米基等。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范式是竞争均衡模型。关键是提出长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技术效率的条件是价格等于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这意味着该行业的产出,无论是资本不足还是资本过剩,都处于最优规模边界之下。在竞争模型中,分配和技术效率主要来源于两个结构性条件——交易数量和自由进入。
芝加哥经济学院是一个灵活的经济讨论组,成员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师生组成。其核心价值是新古典经济学,信奉市场机制和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干预,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
从65438年到20世纪950年代,芝加哥学派因试图用计量经济学证明凯恩斯理论的谬误而闻名于世。有一段时间,这个学派成了经济学中抵制凯恩斯主义的前哨。但辩论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都认为自己赢得了辩论。
学校的形成
当这个学派的成员谈论自己学派的历史时,他们通常会从1930年代聚集在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代人(尤其是来自弗兰克·奈特)说起,但在1950年代之前,“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名字并没有产生,这个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中除了奈特没有人发表过非常引人注目的经济学命题。米尔顿·弗里德曼1946年回到母校(芝加哥大学)被视为关键的一年。短短几年,主要是通过货币理论的阐述,他给学派注入了活力。从65438年到0957年,经济学家张博林的《走向一般价值理论》一书包括了一个关于芝加哥学派的专门章节,这是第一个提出芝加哥学派名称的文件。到了1960年代,这个学派的存在已经被普遍认可,其成员开始冒充学派。然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回母校任教,投身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就形成了。直到1980年代,影响力逐年上升。总的来说,芝加哥经济学院的繁荣与第二代领袖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智慧和口才有关。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Jr .)和第三代芝加哥经济学派的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学校成员
在芝加哥大学教书的成员
弗兰克·奈特(1885-1972)——这个学派的早期人物,后来这个学派的骨干成员多是他的学生。
米尔顿·弗里德曼(出生于1912)——197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乔治·斯蒂格勒(1911-1991)-198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纳德·科斯(出生于1910)——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罗伯特·福格尔(出生于1926)——199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加里·贝克尔(出生于1930)——199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小罗伯特·卢卡斯(小,出生于1937)——1995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理查德·波斯纳(生于1930)
托马斯·索维尔(生于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