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林巴大学

不是卡林巴,是马林巴。结构

马林巴是一种木琴。它的结构和声音与普通的欧洲木琴有很大的不同。里面用的琴板比红木软,发音宽广,音域低,余音长。每块琴板下都有各种用果壳、葫芦或罐头、长方形木箱等做成的* * *曲。这些* * *曲的大小和长度都适合对应的琴板。每个歌唱体上有1-2个小孔,上面覆盖着竹膜、蛋膜、棉纸或动物尿泡。演奏时,声音从琴板传到* * *唱体和孔上薄薄的沙漠,听起来嗡嗡作响,产生特殊的* * *唱效果。墨西哥国家舞蹈团使用的马林巴琴板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圆锥形木管作为演唱体,在其圆锥形的下端有一个孔,孔上贴有簧片膜,说明拉丁美洲的马林巴木琴仍然保持着非洲的传统。

结构

马林巴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非洲主要有三种风格。一种是把琴板放在坑或陶罐上,一种是把琴板排列在两根圆木上,一种是把琴板固定在一个框架上,框架上挂着一个葫芦。玩法是坐在地上或挂在身上,一般用头上带橡皮的棍子击打。

发展

1894年,危地马拉音乐家塔多模仿钢琴键的排列,为马林巴增加了半音琴板,使其半音音色完整,便于演奏新作品。后来,墨西哥创造了高音马林巴和大型马林巴。前者有50块音域为5个八度的琴板,由3人演奏,后者有78块音域为6个半八度的琴板,由4人演奏。主旋律演奏者左右手持两把锤子,其他人一手持一把锤子。音色很棒,音效很好。

[编辑本段]历史回顾

起源

马林巴原名马林布拉。最古老的马林巴琴只有几块共鸣板,当时被称为鼓。就是事先在地上挖一个洞,把共鸣板放在上面,演奏者坐在地上,用两把锤子敲打共鸣板。虽然这种原始的马林巴有一定的音高,但它不能演奏音乐,只能用来打节奏。后来出现了全音键的马林巴,c大调音阶完整。由于这种马林巴没有半音,在调性变化时要根据乐曲的调式随时调整,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了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的发音就像钢琴一样完好无损,可以用不同的调式演奏音乐。半音的出现是马林巴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

重要改进

古马林巴最具代表性的是葫芦马林巴,它完美的体现了马林巴的声学,流传时间长,广受喜爱。所谓葫芦马林巴,就是将大小不一的葫芦整体悬挂在键盘形发音板条下,在葫芦上方的开口处贴上一层固体薄膜。据说这种薄膜是用蜘蛛卵做成的,可以发出特殊的声音。后来葫芦蜂鸣器被科学的木箱蜂鸣器取代,就有了箱式马林巴。箱式马林巴的* *蜂鸣器是用木质材料做成金字塔形状,顶端在底部,开口在顶部。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箱式马林巴进行改造,用金属管制作* * *蜂鸣器,从而产生了管状马林巴。古马林巴广泛分布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偏远山村、部落和城镇。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林巴多姿多彩,形式多样。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类,还有象脚马林巴、象鼻马林巴、桌马林巴等等。

制造

马林巴的制作被认为是乐器制造中难度最大的一个,不仅需要制作人有好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需要很好的选材知识。制作马林巴需要高品质的红木,对木材的选择非常苛刻。目前世界上能做出马林巴的树很少,分布范围很窄。随着马林巴的流行,马林巴的制作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涌现出了很多马林巴大师。危地马拉有一家做马林巴的。从1991到1935,* *生产大小马林巴338套,年均生产14~15套,出口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当时危地马拉制造的马林巴非常有名,为其他国家制造马林巴提供了范本。

广泛应用

早期的马林巴用于为歌舞伴奏,在乡村、部落和宗教仪式中演奏。在非洲,它被用于流行音乐、舞曲,有时也用于古典音乐。马林巴在1874年演奏《死亡之舞》时首次用于管弦乐。在当时,它还被用作马戏团和音乐厅的独奏乐器。随着马林巴地位的上升和自身的完善,其应用和曲目也日益广泛。今天,马林巴主要用于音乐会,马林巴存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和各种乐队中。许多作曲家为马林巴作曲,包括管弦乐协奏曲。更重要的是,马林巴可以独奏,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合奏团,或者组成马林巴合奏团。此外,与其他打击乐器的配合效果堪比大乐队。目前,世界上有数不清的马林巴乐团和打击乐团。可以说马林巴在打击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马林巴和木琴属于同一家族。木琴音域窄,音域高,音色清脆明亮,而马林巴音域非常宽,音色圆润浑厚,持续时间长。最大的马林巴有近6个音域,长度超过3米,一把马林巴最多可由4人同时演奏。对于马林巴来说,产生一个好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木槌,就没有马林巴迷人的音色。如今,马林巴的演奏中使用的木槌有几十种。木槌的圆头由树脂和橡胶制成,圆头用丝线和羊毛绕成球,硬度相差很大。因此,表演者要严格根据作品的表演内容和声部分布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