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的这些公司是怎么做内容的?
在资本市场又一波浪潮的推动下,无论是互联网玩家还是教育巨头,都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上月启动IPO的欢聚时代和涂画弘阳分别是两类企业的典型代表。欢聚时代从游戏门户多玩和语音工具YY入手,利用在游戏娱乐领域形成的技术优势和用户规模,持续交叉教育。在打开课程市场的同时,推出了教育模板,试图用行动回应“互联网公司玩不了教育”的质疑。涂画弘阳从图书出版起家,在公考培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课程研发的积累,切入互联网深度,出现了直播、微课、网校App、“光棍节”电商等诸多时尚元素,越来越“线上化”。没有人敢否认,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可以让任何一个行业飞起来。但问题是:每个行业都应该飞吗?世人的目光总是聚焦在炒新的酷炫概念上,却没有耐心去探究漫长而艰辛的积累过程。对于正在探索具体方向的互联网教育创业公司来说,真不知道生在这个行业被风投热捧的时期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你从投资人那里拿到钱的希望更大,也许可以从更高的层次开始;可惜,从一开始,你就要不断地思考未来怎么赚钱,怎么赚十倍、百倍的钱,这很可能迫使你偏离教育的本质,被资本左右,让你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在平台迷茫的前几天,陈在《可汗学院/Coursera为什么出不了中国》一文中写下了深刻的一句话:“在线教育的改革需要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这些理想主义者不一定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出牌,也不一定只是按照市场/需求出牌。“但是,这些国内的互联网教育创业公司(我不敢用绝对的‘千篇一律’这个词),很大一部分是在上游没有内容积累,下游没有用户沉淀的前提下,要进行‘革命’的。这不能算是他们的错,因为互联网创业就是这么一个逻辑:只有“平台”才是撬动地球的杠杆。百度文库一开班,既能带来新东方在线这样的B2C巨头,也能带来多比这样的C2C新手。这就是平台巨头的力量。但问题是,如果大家都去“站台”,谁来扎扎实实做内容?上个月,程小龙在他的报告《数字出版:逐利还是求义》的结尾写道:“从喧嚣的数字出版市场到内容的质量,仿佛从五彩缤纷的天空坠入黑白无声的世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过于注重商业模式、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而忽视或轻视了内容行业的品质?“‘内容已死’早已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的悲哀。放弃基本的东西会导致买礼物和归还珍珠。其实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充满活力的模式,对内容质量都有自己的要求,否则就不是丰富多彩的精彩,而是空洞耀眼的技能。对于这些警告,互联网圈经常说“信息过载时代”,好像我们有足够的内容,我们缺少的只是更有序更精准的推送,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可悲的是,在教育这个更需要深度、高质量内容的领域,不,应该说合格的内容在很多方面远远不够。在和创业者、投资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你说要做内容,没人愿意给你钱。”那我最好是一个不需要内容,尽量避免成本和版权问题的‘平台产品’。“这是后来大多数创业者的心声。但是,你凭什么让真正有内容输出和渠道的用户“实力”使用你的平台?换句话说,你只有想法,一些技术背景和产品感觉,凭什么证明自己不可替代?用VC的经典台词“我们在投资你的团队”?用你未经证实的“处决”?相比这些一开始就站在时代前沿,指向“平台产品”的公司,也有一部分人和团队,一开始并没有想太远,不用面对VC。他们只是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情。他们虽然远离舞台中央,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后来者单纯依靠资本和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创业者”,不用去想“商业模式”,所以可以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路。后来面对市场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别人用钱换不来的东西。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很容易的复制一个已经被证明可行的商业模式,但是却无法复制商业之外的很多元素。这是可汗学院的创始人可汗的道路。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正处于这条道路的不同阶段——Elf Elf是一名1987年出生的中国留学生,即将从韩国庆北国立大学毕业。她在韩国生活了四年,熟悉韩国社会和文化,有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他创办的LF免费外语学院,并不是一个公司,也不是什么真正的组织,而是一个“公会”,很多爱好者聚在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用YY发音授课。就是这样一个自愿的“公会”,在长期的磨砺中,拥有了相当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足够强大的教研实力,这在外人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YY在打开课程市场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商业化理念,把本土的“公会”LF外国语学院包装在自己的平台上,宣传自己“天天赚钱”的“秘诀”。其实这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卖点。如果生来就不是为了赚钱。它的全称清楚地显示在Logo上——“LF自由外国语学院”。免费?是的,这种自由形式已经在YY外语频道占据了绝对的主流。LF的实际发展历史远早于成型的YY教育。它的前身是一个长ID频道,LF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校训“最后的朋友,最后的家人”。这种以两个字母缩写命名的习惯对YY影响深远,后来被大量与LF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私立外语教学协会模仿。作为最早具有外语教学性质的YY频道的代表,LF与邢帅网络学院软件、李伟辉SEO、尚墨广播戏剧学院CV一起,成为YY客户端在线教学实践的先行者,但它们之间有质的区别。可以说,有些频道确实从一开始就把教学当成了一门生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以LF为代表的母语外语频道绝不是。不知道有多少直接为盈利而来的机构在这个位置上损失惨重。因此,一些机构只能选择使用YY公会会员,按照YY公会的规则建立渠道,或者直接与原公会合作。大耳朵、普特、爱思、可可等几大英文门户网站进驻。后来,就连像金吉列这样既不是“互联网”也不是“教育”的传统大牌留学机构,也加入了“联合公会”的行列。那些只知道商业规则,认为这些非盈利渠道终究成不了气候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加入LF这样的免费公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甚至是一名合格的“打杂”需要经过多么严格的选拔和考验。另一方面,在这个被外界称为屌丝聚集地的YY平台上,真的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以在这里任教为荣。就我最熟悉的语言课程来说,这里很多老师的教学水平不亚于最贵的线下培训机构。这里没有什么可提倡YY的。反而真的为欢聚时代感到惋惜。在推进课程市场化的过程中,已经显示出YY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最宝贵的资源在哪里。YY的整个生态链是建立在用户感受到“爱”的基础上的。本质上,它是一个带给人们虚拟满足而非物质利益的社区。虽然其之前的商业模式颇有争议,但至少在游戏语音和娱乐语音领域是成功的。然而,另一方面,现在的YY教育专注于类似腾讯的基因,却决心效仿阿里。真正值得“提倡”的,是以Elf和他的lf免费外国语学院为代表的民间活跃的教学力量。我从来没有把它放在任何道德制高点上。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对于那些沉浸在教协里的死忠玩家来说,开个班就是组个团玩玩花样,就是开个厅炫歌,那种成就感没啥区别。获得一些额外的物质利益当然是好的,但如果破坏了他们习惯的氛围,他们会感到不舒服。还在忙于学业的巫师不是互联网教育创业者,而只有对在线教学既有热情又有毅力,经历过反复锤炼的人,才会更有成功创业者的潜质。教学的专业水平经常受到《战争凤凰》中业余爱好者“非正规军”的质疑。而以外贸为主的《战争的凤凰》或许就是为了彻底粉碎这种质疑而诞生的。大部分同学和笔者一样,曾经天真的以为培训机构的老师在专业素养上总有一些基本的保障。不知道很多机构的教学主任都肩负着“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尤其是教师的言行,明确自己绝对不能说的话”的重任。”哪些话一定不能说?“比如”不要透露自己不专业的信息,比如你是兼职,你很年轻,你有自己的工作,你没上过这门课,你大学刚毕业,你刚来工作,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学校或者老师不专业。如因老师泄露上述信息而退还学费,老师承担50%的学费损失。“语言培训的圈子在哪里都不大。这种说法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基本上是一个意思。线下小语种培训市场还处于靠个人英雄的蛮荒时代。某个城市一批“名师”的有无,可以在瞬间扭转各种竞争机构的实力。小语种不像英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基础。线下培训多是零起点的新手,容易被忽悠。但是网络课程,尤其是大型开放网络课程,就完全不一样了。互联网是验证真伪最好的试金石,不仅是《藏龙卧虎》,海外也可以接触到。现实中很少有人千里迢迢来踢馆,但在网上,只要有人愿意,这种行为不需要付出多少。战争凤凰不是一个博物馆踢球的人。光说不练。推翻别人容易,自己做出来很难说服别人。于是,这位语言狂热者在学习了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荷兰语、波尔语、希腊语、拉丁语后,闯入外语沙龙、雪人论坛、福步小语种、百度贴吧等专家云集的多语言社区,闭门造车创作了两本辅助原版教材《行走在雪中的寻梅》和《平行世界》的笔记,并制作成PDF供免费下载。更何况,战凤凰不仅是语言狂人,还是网络信息侦察技术专家。同时还“赠送”了最具实用效果的全套辅助材料。关于“平行世界”的话题,他曾告诉自己的粉丝:“2003年,有一个平行世界直接干扰了我们传统的现实世界,那就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资源。这是很多业余学员未能发现和利用的一大块战备物资,也是很多培训机构、外语院校、小语种既得利益者不愿谈论的敏感部分。为什么?因为只有纵容业余学习者的懒惰和害怕孤独,才有可能让培训机构和相关行业获得利益!你的自学和自立并不是所有人都想看到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机构之所以能像现在这样生存,就是因为互联网和外语这两个‘不通’,让大多数人无法获取和理解真正的好东西,否则几乎被一点点攀比害死。且不说欧美的大量经典作品(毕竟和我们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使用时要做一些灵活的改动),而只说海峡对岸“教育广播电台”完全对公众开放的广播课程,比如空中阿拉伯语、标准泰语、学俄语说俄语、快乐学德语、西班牙语万岁、Hi!意大利"...大陆有多少小语种课程不管是线上接还是线下接都能达到相应水平?我不止一次看到意大利年轻老师讲《新视野》,听《嗨!意大利”备课,却千方百计怕学生发现有这么个外教播音课程,配套教材是北方语言出版的Nuovo Progetto italiano大陆译本。战凤最终和我一样背离了传统的小语种培训行业,不是因为什么道德洁癖,不是因为什么崇高的使命感,而是因为相信这种扭曲的培训模式最终会走进死胡同。我一直认为,未来教育电商更靠谱的方式不是卖课程,而是搭建一个聚集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制力和自学能力较弱的受众提供可选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只要你真的有足够的实力,只要你免费分享的东西真的是上品,你就不用担心以后没有人买个性化辅导服务的付费课程,更不用担心线下生意被掐断。关于中日交流标准日语的广播讲座和电视讲座早已遍布各地。那些教标准日的机构不是还活得好好的吗?从目前语言教学产品的用户粘性和智能化发展水平来看,不得不承认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即使你把所有的免费课程都给他,他还是需要“环境”来学习。哪怕那堂课一点都不好,哪怕老师一点都不好教,哪怕只是一堆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的人聚在一起像考研自习室一样学习的房间。但那又怎样?甚至明知道只是精神作用,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因为实在需要这样的房子,才想报个班。这不是学语言的问题。这种情况存在于学习一切,但通常在学习语言时更明显。现在正准备自己创业的战争凤凰,依然像当年一样把语言教学当成一种宗教信仰。有一段时间,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直到接触了很多案例,几乎陷入绝望,我才意识到那种精神有多么可贵。沪江的阿诺德。com为自学能力强,闲暇时间多的人准备最充足的资源,打造最活跃的社区。对于要上课,需要和班级互动的同学,为他们制作最有爱的课件,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对于真正想报班,又特别依赖环境的,帮他们推荐最合适的教程,选择最靠谱的机构。这是我现阶段希望达到的理想模式。在英语、日语等各大语种领域,阿诺德和他的沪江。com正在这样做。但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十一年前,当阿诺德在学校宿舍里创办沪江网的前身沪江玉林网的时候,他大概从来没有想到这个网站最终会成为自己的事业,他也从来没有策划过如此波澜壮阔的画面。他只是很乐意做这个网站。阿诺德不喜欢教书。如果形容当时的他,最合适的定位大概是产品人。虽然当时国内公司几乎没有“互联网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但无论是东山再起、开创iTunes的Joe,还是在深圳第一次尝到盈利甜头的Pony,都没有对这股改变世界的力量做出过最震撼的诠释。阿诺德从一开始就是电视台的“首席总理”,现在仍然是。在那一年,大多数人只知道内容为王,或许他无法描述“用户体验”的分量,但对细节的敏感把控和对“丑”与“不便”的天然拒绝,确实成为沪江在海量内容之外,从其他同类站中脱颖而出的另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阿诺德毕业时,已经成长了五年的沪江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沪江拥有丰富的原创资源和20万用户群。网站、论坛、博客和新成立的Web2.0部落* * *同构构建了一个相当大的架构体系,仅靠业余时间和精力是无法支撑的。这意味着阿诺德和他的团队必须在工作和沪江之间做出选择。一开始根本没有投资人烧钱,只好借钱拼凑;我没有任何互联网公司的运营经验,只能自己摸索。这是一个真正需要勇气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坚决去做,无疑显示了一个团队破釜沉舟的勇气。在资本追逐网游暴利,在视频泡沫中狂舞的那一年,阿诺德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他这个以兴趣爱好起家的原生态网站,当年并不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而创建的团队,甚至在几年内就做到了年营收1亿元的规模。在沪江的发展历程中,数百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数亿美元的信贷,只是在商业模式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加速,而不是从一个画饼中获得的亮眼数字。“用学习的力量去实现每一个梦想。”梦想和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不久,《浦东青年》杂志刊登了一个BBS草根站长的传奇,里面写道:“沪江。com,国内最大的在线外语教育网站,十年前由创始人阿诺德从一个学校外语学习BBS站长慢慢发展起来的。这种不紧不慢,以至于一个‘典型的商业模式都看不到’的企业,一直以用户的诉求为方向,用十年的时间积累了良好的用户口碑和投资人看好的用户粘度。“没有导师的指导,没有创业园的孵化,意味着沪江从进入市场的第一天起就要独自面对网络江湖的激烈斗争,意味着这个略显稚气的草根团队必须锻造出更强的创新力和执行力。只要仔细思考互联网教育领域正在被热炒的各种“概念”,就不难发现,沪江的大部分产品形态都已经在悄然尝试甚至有了一定的亮相。”2006年推出的小Q”问答系统,2007年推出的小D”在线词典,2008年推出的类似微博的“推特”,超级在线测试系统,2009年推出的公开课,“沪江网校”和币学系统,SNS社区,2010推出的品牌目录,20655。2012推出的CCTalk语音客户端和名人俱乐部,以社交学习平台“沪江部落”为核心,拓展入口,囊括课堂,延伸出一系列与身边学习紧密结合的工具产品线。* * *同构性已经成为互联网教育圈独一无二的“沪江系”布局。产品线的复杂并不代表它的强大,但与其他很多线“满足相同需求”的产品相比,它几乎不落人后,甚至在用户规模和扩张速度上更有优势。能做到这一点的玩家少之又少。经常被媒体称为“年轻人”的阿诺德,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业者,创业八年的公司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创业势头。这种状态,可能只有为梦想而战的团队才能深刻体会。曾经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让我很困惑。大多数网站都会有无数个类似的,但为什么有的网站一直独来独往,很少有直接的竞争对手。无论是维基百科,可汗学院,豆瓣,丁香园,沪江,果壳...即使有看起来和他们“相似”的站点,但在气质上完全不是一种感觉。季在谈到自己的果壳网时曾说:“产品最容易模仿,但文化不容易复制。“或许有点亏我也能理解:这种需要深度投入和持续积累,却看不到钱的网站,基本上没兴趣,没耐心,没动力,没能力复制。但是,恐怕只有这样的站点才能承载科学、文化、教育,说起来似乎太“虚”了。公益组织“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纪,应该是离创业最远的人了。果壳网成立前,他执着于科学传播事业,人生轨迹与商业无关。直到2009年底,VC不断找上门来,他不断的没落。在这个充满戏剧性的世界里,每天都有无数人在精心设计“商业计划书”。这些“商业计划书”不是为自己做的,而是为VC做的,就像学生为老师做作业,员工为老板做报告一样。他们更在乎的不是东西本身的价值,而是能不能过检验员的关。与此同时,其他专注于某项具体事业的人,根本就没想过融资,于是“天使”们就来敲门了,其中一些人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天使”们或许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从科学松鼠会脱离出来后,如何将壳媒“商业化”,但至少他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团队不同寻常的价值和难以复制的特质。如果把果壳网生产的内容比作果实,那么新鲜有趣的“果肉”包裹的“石头”必然代表着绝对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好玩的内容是帮助读者剥去硬壳的犀利表达,公信的“权威”是果壳网独特价值的根本支撑点。果壳网的发展还在探索过程中。虽然国内科学传播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传统媒体(包括单向推送的传统互联网媒体)行业本身正在衰落。幸运的是,有些东西的衰落总是伴随着其他新事物的崛起。从需求来看,果壳网面对的用户群体与日益壮大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大型在线开放课程)有很大的重合,都是由一群乐于分享和深化自我认知的学习者组成的。在专家的领导下,他们通过不同的在线媒体和互动工具学习特定的主题。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具有专业性和亲和力的果壳网就适合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一起使用的五大交互工具(以Wikispaces为代表的维基站点、以Google group为代表的论坛forum、以Twitter和Plurk为代表的微博、以Delicious为代表的社交书签以及以Homemeeting和Elluminate为代表的虚拟教室)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是,即使你再适合这个市场,如果市场本身太小,要切入还是要冒很大的风险。之前写《论互联网教育产品》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们不用担心如何推广符合应试需求的教学产品,但是对于如何推动开放教育的发展,我们真的没有什么信心。因为无论是在互联网的圈子里,还是在教育的圈子里,无论是在资本和市场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典型企业家,还是拥有大量资源但同时遭遇更多阻碍的大公司,说到人,几乎没有人有足够的动力去做有可能成为烈士的先行者。大家似乎都变得“聪明”了。或许,最终能承担变革使命的,真的应该是那些一开始并不是为了“创业”而出发的人。”我好像从来没想过创业,哪怕是两三年前。对于我来说,一路上别人看我的时候我可能做了很多选择和改变,但是我在做一件事。对我来说,这些东西是一样的,只是一会儿这个东西叫科研,一会儿这个东西叫创业。"季羡林在今年的首届亚太经合组织青年企业家峰会上这样描述自己和他的时代. "我们越来越难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风险也越来越大,因为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这个时代也因为它的多样性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可能。只要你在一个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行业把这个技能做精、做成熟、做透,并且有很好的观察力,慢慢等待,努力学习,就能成功。“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