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与政治上册(附答案)
山东省聊城七中的宋桂环
第一,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
②意义与表现: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不发达的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时间:从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中期,至少需要100年。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之所以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 * *产党的领导。
(2)长期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含义:中国* * *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意义: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1)依据: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根本出发点: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指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原因:①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3)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含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意义: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政治保证。
5.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各方面比较成熟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不可或缺的条件。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必须长期坚持,并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可动摇的要求。
(1)我们要把经济建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把改革开放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统一起来。
(2)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
(3)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第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少数民族
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习惯上称为“少数民族”。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相应的自治区,少数民族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2.* *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1)中国新型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二)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1)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简称“一国两制”。“一国”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省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②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③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④提出并实行“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台湾省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第四,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1)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2)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2)中国要发展、进步、繁荣,就必须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3)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世界各国开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一,对外开放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现代化的立足点。
第二,要正确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含义。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依靠外援甚至外国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独立绝不是闭门造车和盲目排外。
第三,对外开放可以增强中国的自主能力。
3.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要求
(1)要积极打开国门,维护自身安全。
(2)要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三)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五、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关系到国计民生。
(1)中国当前人口形势的特点
①基本特征: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低。
②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分布不均衡,性别比例失衡等。
(2)中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人口过剩和快速增长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只有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行优生优育,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顺利实现。实行计划生育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的目的和具体要求。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计划生育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二是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第三,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功在当下,利在未来。
(1)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2)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然相当繁重,一些地方重复治理,城市生活污染比重明显上升;③许多地区农业水质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一些地方农产品有害残留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仍在加剧。
(2)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总体上看,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部分地区有所好转,但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3)环境问题的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它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保护环境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2)加快经济建设,决不能破坏环境,决不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③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六、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成为第一生产力。
(2)加快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总的来说,我们和发达国家在科技上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受到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2)要迅速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同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的理由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性的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教育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决定着人一生的命运。
(2)发展教育的意义:
只有开展教育,才能把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优势。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③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科教兴国
(1)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推进科教兴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理由:①科技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是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中国资源现状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另一个重要国情。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科学,浪费和流失严重。
2.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资源问题也是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对自然、对社会、对后代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八。灿烂的中国文化
1.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1)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文化。
(2)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因为文化的力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国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4)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它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它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
(2)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1)民族精神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需要昂扬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和崇高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才能自立于世界。
②伟大民族精神的内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激励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和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
④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
新时代: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2)我继承民族精神。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添民族精神的活力。要不断增强自力更生、竞争、效率、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从而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