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主要作品
2.《中国现代作家与东西方文化》,参编(吴小妹等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版;
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人参与(尧尧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沈从文代表作赏析,有参与(赵玉安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版(多次重印);
5.《新文学与乡土中国——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方文学研究》,合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版。
6.生命从正午消失——路遥小说世界,独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版;
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纲》,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版;
8.《文化与人的同构——论中国现代作家的艺术精神》,索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9.《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主编,教材,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多次重印);
10.《中国现代文学精品文库》(大文库),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2005年;
11.《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教材),合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多次重印,高校文科通用教材);
12.《新时期中国报告文学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编辑,2006年;
13.《中国电影简史》,兰州大学出版社编辑,2007年(多次重印);
14.《外国电影简史》,兰州大学出版社编辑,2007年(多次重印);
15.革命、乡土与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中国西部文学艺术文化研究丛书》(主编)。
16.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65 438+01;
17.《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10),朱栋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版。
18.守望·追寻·创造:中国西部小说的历史形态与精神重建,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65年6月438+02版。1.在历史反思中探索——近年来沈从文研究述评,《文学批评》第6期,198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2.中国新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两次呼唤,《当代文学思潮》第6期,1987,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3.鲁迅乡土文学“生活”主题,《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1986,《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选登,1987,《中国文学年鉴》评论此文,1993;
4.《论五四文学创作的情感特征》,《兰州大学学报》第2期,1989,人大重印,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
5.《沈从文创作的哲学意识与审美选择》,《中国文学研究》第4期,198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论文;
6.“五四”精神与当代参与意识,《甘肃日报》,65438+五四,0989;
7.现代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论沈从文的文化观,《吉首大学学报》第1989期(沈从文研究专刊);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与现代意识,《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199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9.人与文化:关于“乡下人”的思考——沈从文与福克纳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1991,人大重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论文摘编;
10.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北方随笔》第2期,198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11.文明与传统的较量——论沈从文的道德观,《甘肃社会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992期,第1期。
12.论郁达夫的忧郁情结,《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1992;
13.深层文化中的艺术创造——论周作人的美学思想,《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1993;
14.在配套改革中全面提高“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质量,《兰州大学学报》,高教辑1993;
15.沈从文创作的民间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994期,第1期;
16.论郁达夫的艺术人格,郭沫若研究系列11(1994);
17.中国现代作家美学研究的突破,江汉论坛,第10期,1993。本文收录于国家八五科研成果汇编一书;
18.《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概要》,《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199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19.中国地方文学:从现代到当代《西部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1994;
20.人与文化:农村人的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比较研究,《中国文学研究》第3期,1994,人大复印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评论文章摘要;
21.吴与沈从文研究,复旦学报,第5期,1994;
22.管窥当代中国文化的“商业性”,复旦《春潮》(经济文化随笔),第3期,1994;
23.“乡下人”的文化自觉与审美追求——沈从文与贾平凹创作心理之比较,《小说评论》第4期,1994,转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本;
24.中国现代文化人形象的自我塑造,兰州大学学报,1995,1;
25.张爱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兰州大学学报》,增刊1995;
26.沈从文与民间文化,吉首大学学报,第3期,1995,沈从文研究专刊;
27.探寻迷失的人生之路,国风,第一期1995;
28.路遥的乡土情结,《兰州大学学报》第2期,1996,多篇评论,转载于延安大学路遥研究画册;
29.守望故乡:体验与悲怆,《小说评论》第3期,1996;
30.文明交汇处的痛,《社会科学探索》第4期,1996;
31.《论新时期作家的自我意识及其嬗变》,《当代文坛》第2期,1997;
32.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探索——评张承志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1997,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
33.办特色教育,抓实践培养,打造全国一流硕士西北高等教育,1997号,1号;
34.《鲁迅研究中的儒学影子》,《鲁迅研究月刊》第199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引起广泛关注(张梦阳《中国鲁迅研究通史》用较长篇幅评述);
35.抵制危机者的历史背景——对早期“新现实主义”批评的再认识,《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1998;
36.文学史的意义在结构之外——《新写实主义与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999期,第1期;
37.自然、生活与历史,读书,3号,1999;
38.洒脱背后折射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之旅”的精神关联,《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39.审美的相遇:东方的美与忧郁——沈从文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天妃》2000年第5期,转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本;
40.《中国文学的本土化意义与前景》,《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2001;
41.重读50年代经典小说,《兰州大学学报》第6期,2001,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NPC一本;
42.《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3.20世纪90年代的西北乡土小说,《光明日报》2002年5月8日;
44.先锋的陨落——重读残雪小说,《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1999;
45.历史的沉重打击与现实的悲凉,《甘肃社会科学》,第65438期+0,0998;
46.论张承志的精神人格,《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47.全球化时代的西部乡土小说,《唐都日报》200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全文;
48.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上)和(下)。《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连载于1、2期,2003年被人大转载于6、7期。
49.《沙漠祭祀》的几种读法,《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50.乡土文学的走向与选择,《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51.重复20世纪的“红色经典”,《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52.传统批评观念的现代表达——沈从文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
53.1990' s:走向叙事自觉时代的短篇小说创作,《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想象与叙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5.片面的深刻――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吉首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6.论毕飞宇――兼论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现象、理论与创作,第1期,2004;
57.《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58.《审美的生成与本土化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59.西部小说:概念、命名与历史呈现――西北地区当代西部小说及作家调查之一,人大复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0.鲁迅与茅盾比较研究的重要突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3期;
61.《论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
62.主体意识、“本土化”与文学超越――西北当代西部小说及作家考察(下),《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3.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国考试》2005年第6期;
64.巴金的启蒙思想——解读《随想录》的精神指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65.革命叙事与史诗追求的得失――从《创业史》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西部小说,《唐都学报》2006年第1期;
66.“文学中心”的转移与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山西大学学报》第1期,2006;
67.《新青年·新世纪·新文学》,江汉论坛,第1期,2006;
68.家族文学研究代表作,《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9.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70.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经典的处境与命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71.当代文学中非正常视角下的叙事研究——以《尘埃落定》、《秦腔》、《我的丁艺之旅》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2.跨学科视野下的当代文学期刊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6月16;
73.西部地域文化与小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重点文章列表;
74.《鲁迅杂文研究十年》,《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转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2007年第12期;
75.《新世纪文学失去“根”者的叙述》,《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
76.“汉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第20期,《新华文摘》2008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NPC抄录;
77.《评中国新文学丛书》(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5期;
78.《叙事学视角下的鲁迅解读》,《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2期;
79.《路遥现象与中国当代文坛》,《小说评论》2008年第6期;
80.《生态文明意识中的西部小说》,《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1.写“没有厄运的悲剧”——比较沈从文和张爱玲对“存在”的探索,《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5期;
82.一部几乎被遗忘的史诗——《复仇的火焰》双向解读,《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83.“五四新文学与当代底层写作的启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高校文科学术文摘提要》(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65438+65438,2000年。
84.《论中国西部电影的文学改编》,《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85.非抒情时代的抒情文学——论20世纪30年代的抒情小说,《文学评论》第1、2010期;
86.《论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代作家的深刻影响》,人文杂志2010第2期,收录《长安学术》(商务印书馆2010、11版)第1号系列,上海社会科学报节选;
87.转型·建构·嬗变——论中国当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与历史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2010;
88.近年来甘肃都市小说的发展现状,《小说评论》第3期,2010;
89.和而不同: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寻根现象和审美取向,《Xi交通大学学报》第3期,2010;
90.《论陕西当代小说创作的地域文化特征》,《山西大学学报》第3期,2013;
91.拓展历史文化视野,提升西部地区文学品格,《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5日;
92.1979-2009:沈从文研究的几个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6期,2010;
93.文学与文化视角下的作家研究,文学报,2010 10 21;
94.《重新认识“延安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延安大学学报》第6期,2010;
95.地理空间与文学意象——以贾平凹小说创作为例,《人文地理》第2期,2011;
96.“新生代”都市小说中生态美的缺失与重构——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西北A&F大学学报》第3期,2011;
97.《新世纪:底层叙事的嬗变与反思》,《学术月刊》第10期,2016,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第12期;
98.“美总是令人担忧的”——对《边城》的悲剧性诗意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9期,2065 438+065 438+0;
99.延安文艺与当代文化建设,陕西日报,8月22日,2011;
100.经典的剥蚀:对“刘清现象”的文学史叙述与反思,《当代文坛》第4期,2011;
101.欲望的放纵与狂欢——贾平凹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兰州大学学报》第3期,2011;
102.“故土”的当代境遇与审美呈现——路遥与中国传统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2011;
103.《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估与当代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第8期,《新华文摘》2012第16期;
104.延安文艺的大众化:历史实践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社科图书馆”“人文”栏目全文转载于2012年5月30日。
105.延安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第4期,2012,转载于第2期,201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中国社会科学网,2065438+26 03年4月;
106.《论新世纪延安文艺研究的进展与走向》,《江汉论坛》第9期,2012;
107.再论被文学史遮蔽的路遥,《小说评论》第1期,2013;
108.《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概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第1期,《新华文摘》2013第9期;
109.当代西方小说的三大趋势,《Xi交通大学学报》第3期,2013;
165438+
111.人性的建构与解构——沈从文与张爱玲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9期,2013;
112.对“民国文学”研究视角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网策划办公室,《学术圈新论》,20165438。201165438+10月1“热点文章”,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综述(2013);
113.“视角”的局限与“边界”延伸的困境——关于“民国文学”及其研究视角的思考,《厦门大学学报》第6期,2013;
114.沈从文:从边城到世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1(文学版b 01);
115.雷达的文学批评与中国批评诗学的建构(雷达在中国批评诗学建构中的作用),《甘肃社会科学》,第1期,2014;
116.东方智慧:寻找“身体”的自由——老舍与村上春树短篇小说中的“身体”意象比较,《文艺争鸣》第7期,2014;
117.《论延安文艺的现代性追求与特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2014,《高等学校学报文科学术文摘》第1期摘录,《文学学报》第5期2014;
118.延安时期文学启蒙的历史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9期,2014;
119.延安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厦门大学学报1,2015,文学学报1,2015。
120.鲁迅在文学史写作中的“塑造”与嬗变——以汤涛、钱理群、严家炎主编的《文学史》为例,《文艺争鸣》第1期,2015;
121.追求一种有温度的“写作”——以路遥的写作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2015、《文学学报》第6期2015全文转载;
122.延安女作家创作中集体与边缘的双重叙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9期,2015;
123.现代主义诗学理论拓展的重要里程碑——重读袁可佳《新诗现代化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7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