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我的家庭在首尔的寄宿生活
韩国大学不是每个人都有宿舍,本科生都不够住,更别说硕士博士了。与国内情况相反,韩国大学的基础设施倾向于本科生,硕士和博士阶段根本不提供住宿设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校园周边租房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成均馆大学后门校园外的墙上,各种租房、找房、转学等小广告铺天盖地。当假期来临的时候,它经常是拥挤的。当然学生条件不同,房子的风格和尊严也不同。刚去成均馆大学读博士的时候,很多规矩不懂,就直接去了校园旁边的房屋中介。老板问了我的情况,觉得我租一个我和寄宿家庭合租的“寄宿家庭”形式比较合适。
“寄宿家庭”的意思是家庭住宿,一种特殊的家庭住宿。客人和主人分开,每个人有一个单间。面积很小,主要功能是睡觉。寄宿阿姨一般提供早晚两餐,有专门的食堂,像食堂一样定点供应;洗涮是常事。根据规模不同,一楼有5 ~ 6人,也有大规模的。整栋楼楼上100人都有可能。费用不高,收入一般的普通学生以这种形式为主。还有一种是临时家庭住宿。家里可能暂时有空房间给客人住。中介公司给我介绍了这种临时住宿,比较贵。
房东家是一对老夫妻,两个儿子已经结婚生子要搬出去。一个小女儿刚考上留学,即将去美国。她腾出来的房间有一段时间没什么用,只够赚点日常开销。以前看房的时候是年底。房东的女儿还没有走。除了她的卧室,还有一间空房,房间面积不大,超过20平米。因为韩国普通的家用家具不多,也没有床,所有的被褥和衣服都塞在一面墙上的大衣柜里,睡觉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所以大部分房间都很简洁宽敞。房东告诉我,她女儿的房间和旁边的空房,我来了以后可以用。她家是三层独栋,她家住在二楼。整个房子的格局和国内单元楼的三居室差不多。一楼是堆积杂物的储物间,三楼出租给附近同学作为“阅览室”,缓解考试时图书馆人满为患的急迫感。
二
楼主的女儿5438+0年6月离开大洋。我是2月底搬进她原来的房间的,但是之前看过的另一间空房已经租出去了,住着一个大一的法学男生。也就是说,三居室里,一对老夫妻,一个我,一个大一男生,相当于三个家庭合住一套房子,中间是客厅、餐厅、厨房,还有一个小卫生间。我每月房租40万韩元,当时相当于2500元人民币,提供早晚两餐。如果在北京能租到两居室,那在首尔只能是一个房间。
这种租房风格往往是大一男生的首选,因为韩国男生一般不太会做家务,有的妈妈是全职主妇,或者是姐姐包揽所有家务,男生结婚前很少进厨房。一般韩国人认为韩国男生参军后才能称之为男人,只能懂人情和事。所以,刚进大学一年级的男生,往往会从妈妈手里“移植”到房东阿姨手里。经过一个学期的培训,他们改为“自己做饭”的租房方式,即自己租房,一日三餐,洗衣都得自己解决。高二的时候经常退学招人走人,接受更艰苦的训练。两年多的军旅生涯,这个刚从军营回到班里的男孩,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已经失去了慵懒娇弱的状态,回答老师的问题站得笔直,彬彬有礼,声音洪钟。所需要的只是一个仪式。
住我隔壁的大一只能算男生。刚搬进来的那一天,就像中国城里唯一的孩子上学一样,家里挤满了加强连,父母,一堆兄弟姐妹,以至于我连门都不敢开,更别说开口了。男孩家不在首尔,能考上首尔的名校,对本地人来说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卸完行李安顿下来,他家除了他妈都退到某个地方去了,我就开门出去透透气。房东把小圆桌放在桌子上,叫我和男孩和他妈妈坐下,开了一个简短的茶话会。我提供了中国茶,房东拿出了一些零食,男孩和妈妈带了一些家乡特产。就算见了面,也互相说了一些客套话。我和阿姨是男生的长辈。男生叫我“老师”,阿姨叔叔叫我“奶奶”、“爷爷”。他妈看到儿子旁边是我阿姨级别的邻居就放心了,于是那天忙着赶火车回家。于是,我们老少三代人开始了一学期的家庭式租客生活。
三
房东的叔叔阿姨是一对60多岁的夫妻,他们的关系是典型的韩国老年夫妻:丈夫长期出走,养家糊口,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现在儿孙绕膝,脾气越来越好;老太太辛苦了一辈子,带孩子,终于有了一口气。当她遇到一个与退休无关的老人时,她失去了年轻时的隐忍精神,想骂就骂。反正老人已经没有资本和实力再炫耀了。刚到房东家的时候,阿姨给我介绍了她家。其他人都用语言告诉我。介绍老人时,她用了手势语言。我姑姑指了指屋里的老伴,指了指天空,然后对我竖起大拇指,意思是这老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看到阿姨用手语介绍叔叔,我也没听过他说话,还以为他是聋哑人。每次我遇到他,他都只是傻傻地对我笑。直到有一次,我一进门,舅舅就跟我说有紧急电话找我,其实是正常的吃饭和约会电话。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我叔叔被他的说话能力震惊了。
有一次阿姨跟我说她假期要回老家釜山,告诉我冰柜里的食物在哪里。这才知道她是庆尚南道人。庆尚南道的女人在韩国以泼辣干练著称,尤其是海边的女人。她们不像首尔的小女人那么温柔细腻。
叔叔和阿姨白天几乎从不一起呆在家里,叔叔白天在家也见不到阿姨;如果阿姨在家的话,估计叔叔会被流放到澡堂什么的。通常,当我们离开时,我叔叔和我们一起出去。家里只有我姑姑一个人。三下五除二,一天的食物就做好了。当我吃它的时候,我将能在短时间内端上来。传统的韩国早餐也是汤加的米饭配各种小配菜。配菜提前做好,放在冰箱的保鲜盒里。吃的时候,每个盒子里瞬间就能准备好一些。在韩国有两种厨房。一个是大冰箱,大部分家庭主妇都喜欢双开门,外加一个专门放泡菜的冰柜。第二,电饭锅大。随着压力电饭煲锅盖的打开,刚煮好的米饭立刻满屋都是糯米的味道。我觉得阿姨家的电饭锅整天插着电源,锅里总是有现成的米饭。我真正需要做的其实是一个汤。我喝的最多的就是豆芽汤。清汤里飘着几颗豆芽,端上来就万事大吉了。
楼主的餐桌平时可以两个人用。一般是我和大一男生先吃,然后是大叔。我阿姨从来不上桌,也不跟我叔叔同桌。就算姨妈唠叨到极致,家庭格局依旧不动。大叔看到油瓶还是没有伸手。每天阿姨把饭做好,饭盛好,勺子筷子收拾好。直到餐桌摆放妥当,大叔才慢慢从屋里挪到餐桌主位。等大爷吃完,大妈端着饭碗坐在地上。这个时候,食物就可以阻止阿姨的话了。等所有的菜都吃完了,大叔已经叫了大嗓子睡着了。大妈英雄没用,又要走了。
四
如果说阿姨对叔叔一直是冷面,那么对孩子可以说是绝对的温柔。四五岁的孙女,几个月的孙子,儿媳妇都脱不开活动,随时送孩子。这位阿姨总是面带微笑,在家看了几天孩子,毫无怨言。我不想追究我叔叔无心的闲言碎语。孩子来了,舅舅的语言功能很快就恢复了。
房东家的两个儿子几乎每两周就来父母家聚一次。只要周五阿姨不出门,整天呆在家里选菜、洗菜、割肉、装盘,我就知道明天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都要来了。两个儿子,一家四口,加上一对10的老夫妻,坐在小客厅里,把我的门堵得严严实实。
按照租这种房子的一般规则,周六周日客人自己解决饭。这符合常识。韩国学生周末要么回家,要么和同学聚会。周末没人能住房东家。旁边的大一男生有时候周五晚上回家,一般没什么,但是这个时候,他一走,我就觉得压力更大了。那时候初春天气还很冷,周末可以去哪里逃避,往往是我第一天的难题。不出去和家人团聚总是刺激我当时敏感脆弱的心理,尤其是周末第一次吃阿姨做的饭,更是让我难受。如果在平时,我在姨妈家吃的饭就跟饭馆里的饭一样,但周末是一个母亲为孩子精心准备的美味,而我却不是。这个时候,依赖别人的现状往往让我感到无助和尴尬,周末的时候感觉特别痛苦。
后来发现一个好地方,就是首尔历史博物馆,离我住的地方有三四站地。每个周末,我都会放一本字典在里面一天。馆内的视听设备和文字资料是我学习韩语、了解韩国的不可多得的工具。而且馆内很安静,除了偶尔有家长带孩子参观外,没有拥挤的现象。我把它当成我的私人“阅览室”。当时首尔清溪川正在进行修复工程,沿途到处都是工地。回来后,我绕到清溪宫休息了一下。这是一座建于1617的古老宫殿,树木茂盛,负离子含量很高。当我从“自习室”出来,进入后花园,我觉得自己比仙女还要好,于是我又用这种方式度过了一天的快乐时光。
周日要准备专业课的各种报告,所以一大早就要去学校找资料看书。这还是源于我的寄宿生活,因为生活中没什么好担心的。以前阿姨只给大一新生洗衣服。后来她看到我的服装不是牛仔裤就是夹克,就主动提出把衣服留下。做学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讲究穿着,不用化妆。你可以每天打扫。不讲究卫生就是风格,每天换衣服的习惯要保持,但怎么换都是牛仔裤外套的休闲装扮,书包里还装着10斤大米,有个备用的肩膀。当老师的时候,每天一大早就在担心怎么搭配衣服。现在每天醒来都想着怎么早点占座位。成均馆大学的校园坐落在山上,旅游鞋必不可少。来到首尔后,最贵的就是鞋子。皮鞋穿不了多久,我及时换了旅行鞋去征服世界。
在劳累的一天结束时,有时你真的筋疲力尽。如果你一个人住,你很可能很邋遢。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但是住在房东家还是有一个“家”的约束,可以让你生活有规律,多少缓解了一些一个人出门的艰辛和孤独。比如多晚才开门让你看;回到家,散落着洗衣粉香味的衣服整齐的叠在家门口,突如其来的心潮澎湃压抑着对食物简单的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