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之后的三个坐标

20191207闫安

阳明学派,中学时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大学时一带而过。就好像把古代丰富生动的历史浓缩成一个标签或者符号,然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自然枯燥无味,日子以标签为挡箭牌过了很久。阳明老师不像孔子,连面壁的机会都没有。

直到曾国藩头脑发热,听说有“三仙”之说,说立德立功。“两个半圣徒”的提法也引起了好奇。曾国藩是一半,另外两个是并列。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这显然和传统教科书中的概念标签有很大的不同。

启蒙?

听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董平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王阳明传说,算是入门。

阳明有趣、传奇、伟大、功勋的一生,都比不上他的阳明学。所以按照“三仙”说,最重要的贡献是阳明心学,否则未来的明史就不会有复杂的政治史,历史的积极发展也离不开阳明的良知说,在明朝和正史的那些事里都有明确的记载和脉络。

更进一步的学习就是在几年内看近百遍浙大董平教授的《王阳明九讲》(网易公开课视频),这是系统学习的最好方法。

曾经脱离了董平教授的研究主线,害怕为了应对当下“阳明热”的热点而大量出书。回到董平后,我又研究了一遍,但他明确指出讲座侧重于研究领域,局限于中西哲学、哲学史、文化视角乃至文学的比较。

粗略地看一下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王阳明的哲学精神》一书,就可以找到上述两个坐标。再加上日本著名教授冈田武彦的《阳明学与日本人》和《王阳明传》,就可以凑出“三维坐标”,足够下一个10年的周期知行合一。

陈来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立大学校长、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没有两把刷子和真知识,是不好“混”的。因为目前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字和头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靠学术著作,所以还是果不其然,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的感觉是这样的。没有积累,我静不下心来,也读不下去。真货。

就个人研究而言,陈来教授《藏于》一书中提供的两个坐标之一,仅占该书结论部分的十二分之一左右,即阳明一生思想发展的概述和讨论总结。前面是多维空间的比较诠释学。迷雾中,无知者无罪。读书很难,但很难进,也很难出。时光飞逝,所以你不能假装。

之所以说“西藏”,是因为华东师范大学邓爱民先生出版的《朱和哲学研究》,只看到了他的注脚。他称赞邓先生的文章是难得的佳作,让人感叹“眼前一景”。寻找这条线索,阳明老师传统思想资源和理论的建立,无论是“五溺说”还是“三变道”,都有了一条辅助的分析路径。为阳明思想的“破论”而辩,不是人为的。我个人认为两者都不允许。

另一个坐标是陈来教授的文本,从有我与无我、慎独与和、理与存在的序出发,以阳明为基点,以递进的关键词为重点,从心与理、心与物、心与性、知与行、诚与尊严、良知与良知、有与无、境界与功夫等最基本的哲学颗粒因素出发,对国内外进行宏观概述。也为学习中西哲学提供了线索。

总结一下,就是阳明师从浙大董平教授后的下一个路口。通过陈来教授、邓爱民教授和冈田武彦教授,他可以确立三个学习方向。再加上“线下”的阳明心学路线图识别和知行合一,基本可以确定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坐标系。

下一个十年,“外部”的学习经历可能会给你一点经验。但在“内在”实践中的知行合一,会受益更多、更多、更灿烂。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

正如冈田武彦教授所说,西方是认识的科学,东方是经验的哲学。这个结合点恰恰是阳明老师的知行合一。

“知识的本质是观察你觉察到的地方,你真正诚实的地方是知道。”

?阳明为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