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茹的主要经历

陈仕茹

陈仕茹,园艺教育家和蔬菜育种专家。长期从事蔬菜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并参与了芥菜草肾、白菜西园2号等蔬菜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参与“六五”、“七五”期间我国蔬菜作物育种攻关,主持研究项目“甘蓝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为我国蔬菜育种理论与实践和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文名:陈仕茹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四川。

出生日期:1924年5月

死亡日期:1990年9月8日

职业:园艺教育工作者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园艺系。

代表作:蔬菜育种、蔬菜制种原理与实践。

简介

陈仕茹

陈仕茹,我国著名园艺教育家、蔬菜育种专家,曾任西南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大学蔬菜育种教研室主任、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蔬菜种质资源和新品种选育研究。主持并参与了芥菜草肾、白菜西园2号等蔬菜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在六五和七五期间参与了中国蔬菜作物育种攻关,主持了研究项目“甘蓝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为中国蔬菜育种理论与实践和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90年病逝于北京。

亲身经历

陈仕茹于1924年5月出生在四川成都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贫苦的农民生活让他从小就对农民的温饱问题深感忧虑。7月,1944,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金陵大学园艺系。1948 7月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投身农业,科学报国”的道路。65438-0949年2月在华西协和大学农学系任助教。他在教学期间,一方面努力完成教学指导,另一方面不断整理和收集国内园艺领域的研究资料,对在著名园艺学家张文采教授指导下完成的毕业论文进行补充和修改,为他以后从事园艺植物方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华西协和医学院农学系与当时的私立湘惠学院、四川省教育学院农学系、园艺系、农业制造系合并组建西南农学院。此后,陈仕茹一直在西南农学院任教,并于1956晋升为讲师。除了认真听课,还参与了重庆市蔬菜果树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研究。

“文革”期间,学院遭到打击,教学科研停止,招生中断,但陈仕茹“科教兴国”的信念一如既往地坚定。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阅读和钻研国内外遗传育种的理论文献和专业资料,专业和外语水平显著提高。65438-0978,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Williams教授访问中国,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做学术报告,陈仕茹担任翻译。精通的英语和深厚的专业造诣赢得了美国专家和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同年成为“文革”后提拔的第一位副教授,65438-0979任国家级教材《蔬菜育种学》(第一版)副主编。

1981年,陈仕茹应美国Williams教授的邀请,前往威斯康星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其间涉足植物生物技术领域,掌握了组织细胞培养的理论和技术,对美国相关领域的高等教育体系和教学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1982回国后,立即带领研究生建立了植物组织细胞培养实验室和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为生物技术应用于蔬菜遗传育种做了大量工作。1985前后,他和研究生在《国际十字花科协会会刊》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对芥菜的起源与分化、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离体快速繁殖、甘蓝F1杂种优势的固定等作了系列报道,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在此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专家为蔬菜作物育种联合研究计划做了大量工作,为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启动“六五”和“七五”蔬菜作物联合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65438-0986年晋升教授,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65438-0987受聘为农业部蔬菜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园艺学科组组长。1988任国家级教材《蔬菜育种学(第二版)》和《蔬菜制种原理与实践》主编,1989当选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陈仕茹在他的研究中是严格和认真的。20世纪80年代,承担并主持了“六五”、“七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甘蓝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1986、1989奖励。主持选育了一系列甘蓝新品种,获得1987年度科技进步奖和1988四川省科技发明金奖;主持《蔬菜育种学课程改革》获1989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的《蔬菜育种》(第二版)获农业部优秀教材奖;他还被评为重庆市和农业部的先进个人和优秀教师。陈仕茹还是四川省园艺学会理事长、重庆市遗传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农业大学蔬菜育种教研室主任、植物基因工程研究室主任、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为推动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社会工作。

1989 10陈仕茹参加农业部专家组活动时,偶尔感到身体不适。经过医院检查,他发现肺部有一个小阴影,但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还前往黑龙江、四川、上海、云南等地考察。两个月后,调查结束,复查确诊为肺癌晚期。在日中友好医院治疗期间,为了向日本同行介绍美国权威的蔬菜作物育种,他仍然坚持在生病期间修改从各地收集的翻译版本。1990年9月8日,陈仕茹带着对中国蔬菜产业的无限期待死去。

博学和学术贡献

作为蔬菜遗传学家,陈仕茹非常重视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现有遗传育种理论的研究。他在多年十字花科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杂种优势利用原理和抗病育种原理为切入点,通过坚持不懈的育种实践和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上述理论。在杂种优势利用方面,通过专门设计的试验,对现有的雄性不育系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公认潜力巨大的小仓细胞质系统应用的障碍一般认为是蜜腺发育不良和苗期低温黄化。针对这两个障碍,他设计了一个系统的实验,结果证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结实率没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蜜腺不是小仓细胞质系统应用的障碍,但苗期低温黄化是其应用的限制因素”的结论,为同行们集中攻关“苗期黄化”提供了启示;同时,通过大量的正反交和回交实验,证明黄化基因的表达与细胞质有关,很难通过有性杂交和回交来提高。因此,只有通过细胞质基因的转移或细胞质的改良,才能克服“苗期黄化”这一障碍,为我国发展细胞工程改良这一不育指指明了方向,引导博士生研究建立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改良不育细胞质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他还指导研究生利用F1杂种的离体快繁,从方法论上丰富了保持植物杂种优势的理论。在抗病育种方面,他主持研究并提出了甘蓝病毒病和黑腐病的多抗性鉴定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了数十个多抗性的优良种质资源,为顺利完成“六五”和“七五”期间我国甘蓝育种联合研究任务奠定了基础。上述工作使我国甘蓝遗传育种领域达到了80年代末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丰富和发展遗传育种理论的同时,陈仕茹始终勤于实践,推动理论研究。仅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主持选育了西园2号、西园3号、西园4号、西园6号等一系列优质、高产、抗病的甘蓝新品种,为丰富当地蔬菜供应做出了贡献。育成的新品种中,西苑3号、西苑4号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已在四川、重庆、云南、湖北等15省(直辖市)应用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82年,陈仕茹结束与威斯康星大学的合作研究后回国,立即指导研究生开展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当时国际上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作一片狼藉。尤其是在蔬菜育种领域,国内高校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的并不多见。面对这种情况,陈仕茹意识到,如果生物技术不与常规育种相结合,中国就不可能走上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正确道路,也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育种水平。因此,他带领研究生成立植物基因工程与组织细胞培养实验室后,立即确立了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快速繁殖、甘蓝雄性不育系快速繁殖、甘蓝F1杂种离体固定杂种优势、优良珍贵芥菜资源快速扩繁等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课题,并进入原生质体融合改良甘蓝细胞质不育系等更深层次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十字花科协会杂志》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物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发展,陈仕茹“中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必须与育种实践相结合才有出路”的前瞻性观点得到了普遍证明。

陈仕茹一直在思考国内大学的教学体系。他认为,国内农业教育体系在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上还是有欠缺的。1984年夏天,他坚持为81本科生担任《蔬菜育种学》课程的授课老师,以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当时他已经带了三个研究生,也是国家“六五”研究课题“甘蓝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的工作很繁重,但他没有放松课程教学。从强化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原蔬菜育种分为蔬菜育种原理和蔬菜育种技术两门课程。在压缩理论的前提下,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特别是将系列实验单独设置为养殖技术课程,单独授课,单独操作,单独测试,不增加总课时,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加强。他的改革实践得到了农业部教育司的高度评价,他关于课程改革的思想、做法和经验被转发到全国农业大学。在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全面深入改革的今天,回顾陈仕茹教授15年前的改革之路,可以看到他的超前意识是令人惊叹的。从65438到0989,陈仕茹主持的《蔬菜育种学》课程改革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数字年表

1924出生于5月27日,四川省成都县东门。

1944-1948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学士学位。

1949-1950在华西协和大学农学系担任助教。

1950-1951年任西南农学院植物生理学组助教。

1952-1956西南农学院农学部遗传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57-1986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与蔬菜育种系主任、副教授。

1986-1990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6-1987四川省园艺学会理事长。

1989-1990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

1990于9月8日在北京去世。

主要论文

1陈仕茹。现代育种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及展望。中国园艺学会学术会议录。1979.

2陈仕茹(主译)。国外蔬菜育种材料汇编(下)。重庆: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79。

3陈仕茹(副主编)。蔬菜育种(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陈仕茹。蔬菜品种工作的现代化。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5陈仕茹。蔬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几个问题?全国蔬菜杂种优势利用学术论文集锦55438+0980

6陈仕茹。中国芥菜品种的起源与分化。十字花科新闻快报. 1982 (7)

7陈仕茹。甘蓝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转移与利用--幼叶黄化和蜜腺退化的研究。重庆遗传学会会报+。38888 . 38686868686

8陈仕茹等F1杂种及其亲本、自交系、雄性不育系的离体快速繁殖。十字路口新闻快报. 1985 (10)

9陈仕茹等。不同类型芥菜遗传研究初报。十字路口新闻快报. 1985 (10)

性格评估

首创精神

陈仕茹教学改革的开拓精神还体现在他主持的一系列教材建设工作中。65438-0987受聘为全国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园艺学科组组长,肩负着七五期间全国农业院校教材建设的重要责任。他提出新编修订的教材要“防止重复,更新内容,引进近年来发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建议,使七五中标的指令性规划教材和指导性规划教材有了明确的方向。事实证明,我国农业院校“七五”教材建设为新时期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的科学蓝图,成为各高校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在教材建设方面,陈仕茹还亲自担任《蔬菜育种学》(第二版)和《蔬菜制种原理与实践》两本教材的主编。在认真主持农业部规划教材编写工作的同时,他还倡导遴选和引进一批国际公认的权威教材和专著作为规划教材建设的补充,以开阔视野,引进最新最好的成果。他自己选编了美国十余位著名专家撰写的专著《蔬菜作物育种》,并组织全国十余位专家教授共同翻译,为的就是给国内同行呈现一份精美的美食。不幸的是,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他被诊断出肺癌晚期。为了完成夙愿,我还是忍着病痛修改了翻译。一丝不苟的红字,留下了陈仕茹对农业科教事业的无限眷恋。

陈仕茹不仅是一位严谨的蔬菜育种家,还是一位几十年来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作为一名学者

他被自己的距离说服了。他常说,在专业知识上,教师只有远在学生之上,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教学中,他认真备课。和复习老师讨论教案的时候,他拿出了比教案多几倍的读书笔记!40多年来,陈仕茹从未放松对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努力。从65438到0983,他患了鼻粘膜增生,住院治疗。他还是坚持每天看书,看资料,做笔记。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工作。要做好本职工作,任何时候都绝不能放松学习。”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但他仍然把教书视为自己的光荣职责。他不仅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艺术水平,而且像蚕吐丝一样,不断地把自己的知识、资料、经验变成整个教研室的财富。当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向他请教时,他总是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热情地回答问题,把自己积累的资料、文献卡片、笔记毫无保留地送给每一位有需要的同志。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赢得了师生的信任和崇敬。

作为一名园丁

他贴近他的心。陈仕茹非常重视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抱负。从65438到0977,“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走进校园。由于各种因素,一些学生对学习农业感到不安。陈仕茹利用各种机会与同学们促膝谈心,介绍了“园林之母”中国园艺的辉煌历史和光明前景,鼓励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使许多学生迅速端正了专业思想。陈仕茹理解和关心年轻人,所以他被年轻人理解和喜爱,这是他善于教书育人的秘诀。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业的“远”和情感的“近”,让教师的语言厚重,春风温暖人心。陈仕茹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和中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77级的学生很多都当过“知青”,熟悉农活。在生产实践中,有人认为挑水倒粪不是基本训练,不愿意做。在这种情况下,年近六旬的陈仕茹二话不说,拿起扁担,默默挑起粪,直奔菜地浇起地来。老教授的举动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学生,大家也悄悄效仿。在学术研究上,陈仕茹一丝不苟。一个研究生翻译论文时遇到一个生词,字典里找不到,就用音译的方法处理。陈仕茹在审稿时发现了这个问题,认为专业词汇虽然可以音译,但在不知道意思的情况下,不能轻易放过。他自己跑到图书馆,终于在一本最新的化学新词词典中找到了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在教学中,在安排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实践时,他总是严格把关,亲自主持课前试讲和课后分析讨论,每节课按时上课,做课堂笔记,获得第一手资料和课后分析的话语权。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打动了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骨干。在科学研究方面,陈仕茹树立了一个榜样。在新成立的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研究工作之初,他亲自示范实际操作和观察记录。1985 10,陈仕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 *制作党,为她奋斗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宣誓入党后,他说了下面这句话,可以作为他一生的总结:“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是我崇高的职责。真正履行这个责任,绝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虽然我年近古稀,但作为一名教师,我还是觉得自己任重道远。我愿一生尽职,为中华之复兴贡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