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端柳笔下人物的生活
1912任汉口民国日报社总经理。1913年3月,宋遇刺身亡,《汉口民国日报》发表文章声讨袁贼(袁世凯)和赵犯(赵秉钧)。李派人到法租界逮捕了同事周玉生、皮宗石、李建农等四人,并把他们拘留在法租界巡捕房里。在被汉口法国领事宣告无罪后,杨被押送到上海并被释放。在黄兴的支持下,同年年初来到英国,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货币银行学。1920回国后,在吴淞中华学院任经济学、会计学教授,在商务印书馆任会计主管,并改革商业会计制度,迅速扭亏为盈。郭沫若曾称赞他“经营银柜”,中国会计界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的奠基人。同年夏,杨在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的陪同下,代表中国学院和北京大学赴长沙讲学。他自己给长沙的听众讲了三个话题:“社会与社会主义”、“同辈组织的问题”、“介绍罗素——与罗素彻夜长谈”。当时,毛泽东是新民学会的负责人,也是《大公报》的特约记者。他专门把杨的讲话录了下来,以“杨端、六讲”的署名发表在长沙《大公报》6月1920日、6月65438+10月31日第十版上。1926杨任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在此期间,他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重点,与侯厚培一起,以1864至1928的海关库存为基础,编制了65年来中国贸易的统计数据,图表40余幅,成为中国第一部国际贸易数据集。
1930后,已被国立武汉大学录用。曾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教授、经济系主任、经济系主任。1938年,武汉大学从武昌迁至四川乐山,杨任出任校长。曾任国民政府政治委员、军委审计局局长,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武汉大学教授、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1956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6年9月30日,去世,没有任何牵挂,没有留下骨灰,享年81。
杨发表了65,438+060多篇关于中国金融、货币和税收改革的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货币改革、关税问题介绍、金融防腐方法等。在武大期间,教过货币银行学、会计学、企业管理等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工商组织与管理、现代会计学等。武汉解放后,他开始研究清朝的货币金融史。20世纪50年代末完成的《清代货币金融史》初稿,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1977再版。晚年,他编纂了《中国近百年金融史》。
杨端柳出生于1885,18年6月,正好是当年端午节的第二天,母亲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端柳”。等他老了,为了怀念母爱,就以此为名。出生于长沙县东乡,祖籍苏州。他的爷爷和父亲在1900年相继去世,家里没有永久财产。他考入著名儒生皮主持的好化学堂,次年转入完全免费的师范学校(后称中鲁师范),在旧学和新学两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03小学教师毕业,在长沙、浏阳农村任教,恰逢两湖公费留学名额,但农村消息闭塞,错过考试日期。看他一心想学习,亲戚朋友资助他1906自费去日本。他首先去弘文学院学习现代中学课程和外语。1908年考入东京正规英语学校,后转入东京第一学院和冈山第六学院。这时,他和同学皮宗石(1887 -1954,30年代末国立湖南大学首任校长)入团。辛亥革命爆发,他和同盟会留日学生赶回上海,成立“海军陆战队”,任秘书长。清帝退位不久,军队解散,他回家救母亲。
辛亥革命后,先后出现了以同盟会成员为骨干的蜜蜂军政府、陈军政府,以及立宪主义者谭的新政府。从日本回来的留学生,尤其是有同盟会会员的,这个时候有很多当官的机会。比他早两年回国的堂弟余万山也参加了谭政府的工作,任外务部第二次部长。另一方面,此时法政各派风起云涌。除了公立、官方和贵族的法律和政治学校之外,还有一些私立的法律、政治和经济学校。杨端柳既没有当官,也没有在这些政法学校教书,而是选择了报酬微薄的新闻业,在一家名为《长沙时报》的报社当作家。
1912年春末,他在日本的同学、同盟会成员宋出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为了在民间开展反袁活动,宋委托一批留日学生办了一份反袁报纸,即《中华民国日报》。曾毅和皮宗石、周毓生、李建农等人参加了报社工作,杨端担任了六任经理。报社里,杨端六最负责。汉口的夏天非常热。杨端六整天在小房子里干活,经常忘记休息。当时位于汉口法租界的《民国日报》,既是反袁言论的基地,也是秘密联络机关。袁世凯派人刺杀宋后,《民国日报》不遗余力地攻击袁世凯。袁世凯亲信通过湖北当局贿赂汉口法国巡检司,逮捕曾、杨、皮、周、李,要求引渡。准备引渡后,他们“从事军法”。因为这些被捕的人都懂国际公法,而法国又是标榜自由、民主、维护国际法的国家,法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干预,抵制了袁政府的要求,连夜将他们送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英国船。杨端六、周玉生、皮宗石等人在上海得到黄兴的帮助,从湖南获得一笔公费,于1913年初到达英国。杨端柳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货币和银行学。
杨端从六月一日起去了七年,主要在伦敦,也去了德国和法国找老师和朋友。那些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中国留学生和当地人一样,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1918战后不久召开的巴黎和会,因为在中国问题上偏袒日本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这是五四运动的最近原因。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也很愤怒。当时身在英国的杨端,与正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士杰、周毓生、皮宗石漂洋过海,来到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向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请愿。
杨端六到英国的时候,已经28岁了。在当时的中国,这个年龄的男人还没有结婚,这是一个奇迹。他到达英国后遇到了袁。袁比他小10岁。她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她的父亲袁家普(没有。薛安,醴陵人)是湖南名人,金融专家,杨端六在家里很受他赏识。他和袁是在国外认识的。虽然他们学习不同的专业,但他们有相似的兴趣。他们通过谈恋爱订婚,回国后结婚。结婚时,杨端柳36岁,袁26岁,是上一代文人晚婚的典范。
女儿杨静媛是英语翻译。
杨端柳1920从英国回来。当他还在英国时,商务印书馆经营的《东方杂志》聘请他为作家。回国后从事商业工作,并担任吴淞中华学院经济学和会计学教授。今年夏天,他回到长沙,带着母亲和一个从湖南水田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并留在母校任教的小妹妹杨润玉,定居在闸北秋江路李斯达。他这次回来,不是为了见家人,而是代表中国学院和北京大学陪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和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来中国演讲。他们于10月25日到达长沙,1921。杨端柳担任罗素在长沙第一次演讲的翻译,题目是德国布尔什维主义和世界政治。杨端六自己给长沙的听众讲了三个专题:社会与社会主义、贸易组织与介绍罗素——与罗素彻夜长谈。因为他的满妹润玉是新民学会的会员,而这个学会的领导人毛泽东当时也是长沙《大公报》的特约记者,所以认识了他。毛泽东还录制了段柳波的一段讲话,并以“杨端六讲,毛泽东”的署名发表在长沙《大公报》6月1920+10月31日。虽然杨端柳在一段时间内对中国的* * *产党不甚了解,但在全国解放后,他爱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与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与毛泽东相识有关。
65438-0926年,杨端六被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推荐为这个新成立的研究院的经济研究所所长。当时只有地质、历史、经济三个研究所,另外两个所长是李四光(中谷)和傅斯年。杨端六是在他的同学杨杏佛的推荐下加入国民党的,他是该研究所的主任兼秘书。他在中央研究院工作的时间不长。因为李四光受命筹备武汉大学的扩建,他和李一起离开了中央研究院。在中研院期间,他以中国对外贸易为研究重点,与侯厚培一起,以1864至1928的海关库存为基础,撰写了《中国65年来的贸易统计》一书,图表40余张,成为中国第一部国际贸易数据集,至今仍被重视。
65438-0930,新武汉大学(李四光任扩建主席的武汉大学)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作为这所大学的组织者之一,杨端六家搬到了武昌,住在武昌昙华林街。1932年,珞珈山(后被闻一多先生改名珞珈山)的校舍初步建成,他们搬进了山前地区的宿舍。抗战前,他们在这里住了八年。杨端六历任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法律与商学院院长、教务长。他总是上课,教“货币银行学”。他的《货币与银行学》一书自1930在《商业》上发表以来,一直作为教材使用,此后每年都有修订,并多次作为《商业》的“大学系列”再版。在20世纪40年代,大多数大学经济系都把它作为教科书。
钱昌照向蒋介石建议成立一个国防设计委员会,并聘请反对派中的一些知名人士担任委员,以巩固国防,抵御外侮。后来这个委员会没有成立,而是用钱把胡适、钱端升、杨端六等23人介绍给蒋介石,分批给蒋介石讲课,杨端六从此认识了蒋介石。后来蒋介石在他的军委里设了审计局,通过王世杰的关系,请他当局长。他对此感到非常沮丧。局长一职应该由军人担任,他拒绝了,因为他不是军人。为了装点门面,蒋介石坚持要他出山。他还提出不离开学校,不离开讲台,不离开军装,只利用假期去南京兼职。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条件仍然没有推开蒋的请求,除了获得所有人的同意,并授予上将军衔。从1934到1937,杨端六每年暑假都在南京工作两三个月。去南京的时候还是穿长袍马褂,从来不穿军装。1938年,因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个闲置的衙门“审计局”被撤销。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端六夫妇和同事们积极参加爱国捐款,袁署名文章表达了他们破坏家园的热情,表达了他们的困难。1937年冬,武汉大学从武昌迁至四川乐山。杨端六亲临地址,主持搬家。乐山是一个没有军事设施的小镇,但日军没有放过。在一次狂轰滥炸中,杨端六家被炸,货币不断贬值。但是这个理财高手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财富,不做生意也不囤积生活资料,工资还是存银行。因此,他的生活非常拮据。
解放后,杨端六的儿子考上了武大。虽然是院长,但他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子女、侄子、侄女关于学校入学考试的事情。1944年6月,经济系学生庆祝他的60岁生日。当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学生们不知从哪里找来一些彩纸,做了一个生日人物,下面有生日的人的签名,并邀请他坐在茶会的中间,合影留念。在武大,这样尊师重教的盛会并不多见。1948年冬,杨端六接受同学陈建秀的再三邀请,到桂林讲学。杨端六是带着他的研究课题《中国货币史》去的,因为太平天国最早起义是在广西,太平天国钱币在其他地方很少,但桂林有很多。他们一家住在桂林南郊将军桥的一个教授宿舍里。他们俩都没上课。在同学的要求下,杨端六做了几次“中国货币史”的演讲。解放后,他们家搬回了珞珈山,杨端六还是经济学教授。那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一直腰痛。他一去上课,就摔倒了。后来学校照顾他,在家做研究。
杨端六真心为自己接受思想改造;为了国家,他努力写书。50年代末完成《清代货币史稿》,后由三联书店出版。50年代初,大叔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委员。1956加入“国民革命”组织。1957年,杨端六、袁被错划为“右派”。杨端六知道妻子解放后努力改造思想,绝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精神受到了刺激。60年代“文革”伊始,他的家庭再次受到打击,他唯一的儿子杨洪元教授被迫与他分居。他远在北京的女儿杨静媛被送到五七干校,自己照顾自己。此时,他病重,一个人住在医院里。1966年9月30日,81岁的杨端六去世,无人照顾。
在中国旧社会,商业记账是流水账,这种方式只能简单的表示资金的收付。随着业务的日益复杂,我们不得不寻求改革。1917年,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一名留学生在中国出版的《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商业与会计,首次向中国商界介绍了商业活动所必需的现代会计原则和现代会计方法。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的杨端六教授。
1921年9月,商务印书馆改组,王出任商务编译所所长。他觉得商业财务制度必须改变,于是与申通现代会计专家杨端六签约,全面改革商业财务工作,开始了改革。很快,立竿见影,既满足了商家,也刷新了国内的旧商业界。后来,杨端六正式成为该业务的会计科长。被称为商界的“金柜”。中国的商业会计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的创始人。
货币主义与银行业研究
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鸦片等工业品的进口,一方面大量白银外流,另一方面鹰洋等外国钱币也在市场上流通,中国一直受到货币问题的困扰。20世纪初,首先从日本引进了一些现代货币知识,然后进行了货币改革,使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从垄断金融入手,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又一次白银外流,废除金银本位,发行不可兑换法币。30年代末到40年代的战时物价波动甚至爆发,都让经济学家关注到货币问题的讨论,这也是杨端六遇到的时代热点之一。
杨端柳在1917翻译了魏士林的《支那货币论》。同年,只有李等人联合翻译了日本货币理论,其他译本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问世。1923,1年6月,他发表了《论货币》,介绍了货币的起源、种类和作用,批判了当时有人主张废除货币的论调。虽然这是一本小册子,但它是中国人写的最早的关于货币的书。直到1930叶作舟《货币新论》等一大批著作才会陆续问世。1923,1年6月,他出版了《银行精要》小册子,分为几章:绪论、银行的种类、商业银行的业务、银行的合作与垄断。关于银行业,之前已经出版了七八本著作,不算是龙头著作,但他的《信托公司概论》(第一版1922 1)是最早的针对信托公司这类金融机构的入门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