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怎么样?是今年加的。出来好找工作吗?就业前景如何?

很难说10创造了哪些新的就业岗位。毕竟还没有人出新专业。

这个专业的学术研究价值还是很高的

重庆高校有一个“新能源化工”创新团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重庆新能源化工大学创新团队于2007年6月5438+2月获得重庆市教委批准。

团队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和“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中的核心科学和关键工程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63高技术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研究项目4项、其他研究项目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二等奖4项。他在化学领域发表了160多篇研究论文。通信,物理化学。和中国科学,其中80多篇论文被SCI收录,60多篇论文被EI核心版收录。累计引用1000余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6项。

该团队取得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燃料电池催化剂的“锚定效应”理论;建立了气体多孔电极微空间尺度的传质、电化学反应和耦合规律的数学模型。提出了PEMFC催化层的团簇模型,发现了有效通道数与催化层组成之间的非平衡耗散结构特征。建立了描述甲醇电化学氧化过程电位振荡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首次阐明了甲醇电化学氧化电位振荡的根源在于电极电位对涉及CO和含氧物种的电化学反应和化学反应的耦合反馈作用。发明有序防溺水气体多孔电极和具有核/壳结构的燃料电池催化剂;找到了对氧还原具有特殊催化活性的二氧化锰的晶面结构和诱导晶面的方法。承担了中国第一辆完全自主材料的FCV电动车催化剂开发任务;提出利用树枝状大分子和超支化分子的“支化”和“取代”效应,通过分子工程设计合成具有* * *轭和非* *轭连接光引发片段的超支化分子,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实现多光子光引发聚合的调控。设计合成高稳定性、高发光效率的电致发光器件,可以与Ir、Pt、Ru等金属形成金属配合物,设计合成以(N,N)为配位原子,超支化分子为配体的树枝状化合物。实现了圆偏振激光照射下的外消旋物质的不对称有机合成。

团队学术带头人基本情况

魏子东,男,9月出生,1963,工学博士,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一级、英国剑桥世界杰出专业人才(2005卷)、重庆市首批高校等国家级人选。现为中国表面工程学会电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工学会电子电镀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燃料电池与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表面技术》、《电镀与光整》、《重庆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高技术项目863项,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在研项目5项;获国际国内学术机构奖励3次,省部级科技奖励2次,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3项。在《中国科学》、《物理化学杂志》、《电化学通讯》、《电源杂志》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5篇,EI核心版收录47篇,被引用7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