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专业

一.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两个学科,培养方式有硕士点、博士点、早期博士点等。2002年被批准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生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30人。博士研究生学制两年,实行学分制。2005年招生规模为12。

近年来,该学科先后获得211项目和国家重点学科资助,软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在主要研究方向形成了人才高地。

二。课题研究方向介绍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智能与知识工程,包括商空间理论及其在问题求解中的应用、基于商空间理论的粒度计算理论及其应用、构造性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优化理论与方法、新型分层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复杂系统优化技术与方法等。,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三。专业课程

1.学位课程

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概论、组合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高级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科学数学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高级课程、高级数据库技术等。

2.非学位课程

并行计算、智能计算、计算机视觉、知识发现、专家系统及其开发环境、优化理论与方法、构造性学习理论与方法、数据仓库与数据采集等。

四、学科导师团队

张玲:男,5月出生,1937,福建福清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与天文系。同年被分配到安徽工作,在安徽四所大学任教。65438-0993调入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任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4月,由讲师晋升为正教授;1988年6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6月1991,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并先后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智能研究所聘为客座教授。获得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8次获得全国省级以上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级以上学术奖项十项;1978获安徽省首届科技大会成就奖;1984获得第六届ICL欧洲人工智能奖;1987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专著《问题解决的理论与应用》获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2专著《新一代计算技术前沿研究》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3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科技进步奖(科技作品)”一等奖;1999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商空间粒计算理论(是目前国际上三大粒计算理论之一)、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理论与方法等。

程家兴:男,南澳大学博士教授,安徽大学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安徽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澳大利亚南澳大学SCG研究所研究员。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专项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目。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建立国际合作。研究方向:智能计算、算法分析与设计、优化方法。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徽省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目前有博士生5人,硕士生9人。主要课程有具体数学、智能计算、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组合数学和本科离散数学教学课程。

张艳萍:女,出生于1962.2,安徽巢湖人;1981上海电力学院热能自动化专业毕业;1989工程硕士作为合肥工业大学微机应用研究所研究生;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我在安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2000年6月任安徽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2003年担任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6月65438-10月065438任教授。主持完成安徽省教育厅1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国计算机杂志》、《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国家级重点期刊和国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8篇。

王纪文:男,9月出生,1958,安徽宿松人。1982 1毕业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理学学士。6月65438+7月0989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2001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12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博士后。2004年8月离站,获得博士后证书。1982.1-1986.9任教于安庆师范学院数学系。1989年7月硕士毕业后,留在安徽大学计算机学院(原计算机系)任教至今。2001年6月任硕士生导师,2002年9月被聘为教授。2002.65438+2月入选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三次获得教学优秀奖,一次获得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工作5项,主持省教委项目2项。目前正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SCI收录论文4篇。1.智能软件

学术带头人李龙树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软件体系结构、不精确知识表示和智能代理技术,发表了50多篇研究论文。他主持的主要系统有: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软件体系结构研究:探索知识的继承机制和抽象原理,整合智能软件系统的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引入知识的层次结构,增强系统的可用性和维护效率。完成国家“863”项目“基于气象分析指导作物种植管理的软件构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智能软件体系结构及构件技术研究”,深入研究模糊商结构理论,应用粒计算理论构建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提出基于商空间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河流污染、公路管理、煤矿救援等GIS系统。

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研究:深入研究不精确知识表示的特点,提出适合领域特点的信息处理系统框架和数据约简与知识发现方案,推动知识库系统开发技术的发展。开发一种新的适用于模糊粗糙集信息处理的智能软件体系结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农业气象分析和应用中具有其他方法和系统不可替代的显著效果。结合农业气象信息,分析了模糊粗糙集的特点和优势,开发了适合知识处理的组件模型,用于构建减灾防灾、作物管理等实用决策支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智能代理技术研究:代理体系结构是智能代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代理由哪些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之间如何交换信息,以及如何通过软件或硬件将这些模块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合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和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的完成,对大中型企业的数据仓库进行基于Agent技术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安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数据库和网络技术

程铮博士,学术带头人,副教授。2002年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技术、知识发现和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以及新一代Web技术。2005年9月至今在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在职)。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安徽省高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对象。近年来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数据库与Web技术方向:研究数据库和数据仓库及其应用技术,基于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多粒度数据挖掘技术并应用于税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研究语义Web技术,将相关智能技术引入Web,让计算机能够理解Web上的信息。

3.并行计算

学科带头人刘峰,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工程、并行计算、网格计算,承担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科研项目、安徽省自然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

最近出版的主要著作:

1.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门阵列模式布局

2.用遗传算法求复变函数方程的根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第37卷第24期

3.PVM环境下求解复变函数方程根的并行遗传算法小型微机系统2003年第7期

4.Oracle数据库的MIT在商业会计系统中的应用。电信技术2001.9。

5.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出版物的异同情报学2001.7

6.基于遗传算法的方程求根算法的设计与实现(EI)控制理论与应用,2004年第3期

7.互联网QoS控制机制综述计算机科学2002.3。

8.基于分布理论和遗传算法的多项式求根算法微机开发20016期

9.基于Agent的网格计算性能实时调整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第39期

10.用并行遗传算法(EI)求复变函数方程根的设计与实现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4.中间件技术

学术带头人邹海,博士,高级工程师。20065438-2003年7月在中国矿业大学电气工程(信息与电子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模糊和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和知识获取、中间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48项目1、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横向合作项目10多项。目前在研1省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65438篇。近年来,承担了东北地区中生代晚期资源预测专家系统、大坝建设实时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基于网络通信的远程分布式遥测系统、基于数据挖掘的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基于B/S/S架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并获得成功应用。

模糊随机环境下的粗糙集理论与知识获取研究:针对信息识别中存在大量不完备信息和随机环境的特点,结合近年来智能信息处理领域迅速发展的粗糙集理论,深入研究复杂系统及其随机环境中不完备信息的表示、约简、学习、归纳和推理。

中间件技术研究:中间件技术作为90年代初开发的基础软件,近年来逐渐成为构建网络分布式应用系统的重要支撑工具。它可以解决网络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异构数据资源的互联和共享问题,实现各种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研究方向涉及分布式高性能高可靠企业级基础软件平台的架构与机制、应用集成架构与技术、J2EE应用服务器、工作流技术、移动中间件技术、反射中间件技术、嵌入式中间件技术、网络即插即用中间件技术、普适计算中间件技术、网格计算中间件技术、CORBA高级技术等。目前,中间件与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前端应用软件一起,已经成为分布式应用的关键软件。可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银行、证券、电力、电信、交通和军事等关键网络分布应用。一、研究生初招时间和在校研究生规模

初始招聘时间:2002年

研究生规模:60人左右。

第二,导师梯队的引进

1.计算机视觉及其应用方向

魏穗: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图像与图形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科学委员会信息学部委员,2008年4月6日至9月6日在密歇根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视觉、图像图形学、模式识别、数学形态学、全息成像等工作。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其中大容量快速图像分析系统(负责人)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得国家863计划智能机器人先进工作者称号和科技部授予的国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863项目“基于VR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负责人)的研究于2000年被863专家组接受,认为该项目的成果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建算法研究”在图形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多视图几何、三维重建和基于图像的绘制、图像采集几何、降低计算复杂度、实现复杂场景的三维描述和显示等。2002年主持国际图像与图形学会第二届年会,编辑了两篇会议论文集,其中大部分被EI收录,翻译出版了《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图几何》(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原作者理查德·哈特利、斯曼授权)。

董亮: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1985、1990获安徽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1991升任安徽大学讲师,1996升任安徽大学副教授,2002年升任安徽大学教授。1995被评为安徽大学和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 2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新型实用专利,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计算机视觉、图像信息处理。

2.图像处理和识别方向

罗斌:博士,教授(博士),英国约克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安徽省首批“皖江学者”,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候选人,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图像与图形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IEEE学会会员,IEEE计算机学会会员,英国BMVA会员。研究领域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邻接图理论的图像聚类方法研究”以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安徽省人才发展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与国外专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参与英国EPSRC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利用现代图分解理论,研究了图像的结构描述、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利用EM算法和矩阵的SVD分解理论,得到了不同大小和结构噪声图的匹配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匹配的图像配准算法。将图的谱分解理论应用于图像识别和聚类,提出了一种提取图的结构特征的方法。光谱特征用于识别和聚类图形,并应用于图像数据库检索。研究成果曾获亚洲计算机视觉学术大会最佳论文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40余次。代表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理解》、《模式识别》、《模式识别快报》、《图像视觉计算》等学术期刊上。

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吴小培: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2003年6月5438-10月在中国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在职),2004年4-9月访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安徽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研究领域:盲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语音和图像处理与识别。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在盲源分离、独立分量分析、脑电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相关论文多次被同行引用。

柴晓东:教授,博士。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目前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与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在职),研究内容为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信息安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2项,主持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

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

梁韬: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助理。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获得国家奖学基金委员会访问学者资格,次年被派往加拿大温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培训。1999入选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1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并获得项目资助,2002年入选安徽省高校第一批拔尖人才。1988毕业以来,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或讲授多门专业课,获得教学成果奖和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是我校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学位授予点导师之一),也是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参与或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近期主持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维信号处理和生物识别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中国电子学报》、《电子学报》、《中国光学快报》、《国际学术会议》等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安徽省第四届优秀学术论文奖。目前(2005年4月)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论文22篇,收录论文65,438+00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有1专著(实Gabor变换的理论与应用);他是《电路与系统杂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杂志》的评审员,也是IEEE电路与系统国际学术年会的评审员(他被邀请担任评审委员会成员和一个特别分会的主席)。

三、主要学术成果

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本矩阵的鲁棒计算与应用”的支持下,应用视觉理论、投影几何、代数几何、矩阵分析和现代数学优化理论,对基本矩阵的鲁棒算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三维计算机视觉中相关问题的鲁棒算法。

2.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建算法研究”的支持下,对基于SVD分解的射影重建算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在模拟数据和真实图像上的实验,获得了对图像中匹配点噪声影响的定量认识和对算法性能的定性认识。

3.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照片的场景再现”的支持下,研究了基于序列图像的全景漫游技术,包括图像插值、图像融合和全景图生成。

4.在国家“863”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帮助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在Windows环境下建立多模式综合实验平台;2)实现虚拟现实系统,其通过基于视点识别和定位对象来帮助组装系统;3)深入研究了摄像机自标定、基于视点的插值和三维重建技术。经国家“863”专家组鉴定,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到了开拓作用。

5.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计算全息进行了研究。全息技术可以提供所有视点和距离的3D(深度)感知,是目前最理想的3D显示。如今,来自计算机、卫星、先进医学影像设备、精确模拟战场环境和地质勘探的数据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希望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人们更容易理解的形式,即真三维显示的形式。它不需要眼镜、头盔等辅助设备,用计算机生成3D显示代码,用光电器件生成空间显示。

6.先后完成了“基于图像的交通事故现场测距系统”、“基于图像序列的交互式全景漫游生成系统”、“合肥风光交互式全景漫游系统”、“基于图像的犯罪现场再现系统”、“芜湖长江大桥与合肥中心油库互动演示系统”、“宜昌互动招商展示系统”的开发研究,并应用于交通事故处理、公安侦查、城市规划、旅游宣传等方面。对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基于图像的交通事故现场测距系统”和“合肥风光互动全景漫游系统”经合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7.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初步验证了用独立分量描述思维脑电信号特征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思维脑电信号独立分量特征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新思路。研究思路和阶段性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肯定;研究了小波变换与独立分量分析相结合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变换和ICA的时频空间三域分析方法能够解决多通道脑电信号ICA分析中的过完备和非平稳问题。本文对在线ICA算法及其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在线Infomax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实测脑电数据的在线浴池消除问题,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该成果是对Infomax盲源分离算法的扩展和补充。

8.在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重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并提出了实离散Gabor变换(RDGT)的理论和快速算法,提出了基于RDGT的瞬态信号表示算法、基于过采样RDGT的FID信号增强算法和基于RDGT的线性时变系统表示与逼近方法。研究了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研究成果已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中国电子学报》、《电子学报》等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和多个国际中英文学术会议上发表,20余篇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

四。学科研究方向介绍

1.计算机视觉及其应用方向

本文将多视图几何与矩阵分析、调和分析和现代数学优化理论相结合,研究了基于图像的三维成像几何和物理中的算法和应用,包括基础矩阵的稳健计算和应用、基于照片的场景重建和奇异值重构、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装配辅助系统、计算全息及其在交通事故处理、治安调查、城市规划、旅游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图像处理和识别方向

将现代图分解理论、现代统计理论和模式识别理论应用于数字图像的分析和识别,研究了图像结构描述、图像特征提取、图像配准和结构模式识别中的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并将图匹配理论和图聚类方法应用于图像数据库的检索和索引。

3.智能信息处理方向

研究了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在脑电信号处理中的应用、基于时频空间三域分析方法的思维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与识别、思维脑电信号的独立分量分析及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在线盲源分离算法及其DSP实现。

4.多维信号处理方向

研究了多维信号分析和处理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生物信息、声音和图像信号的处理和识别。比如一维和二维实值离散Gabor变换的理论、快速算法和应用;复杂背景下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中的人眼自动定位算法: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认证方法及系统实现:支持向量机快速学习算法及其应用:语音洗澡消除和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