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名胜古迹风景特产民俗
一、焦作市
1,赵宫
焦作市山阳区白间房乡李桂佐村东北。该庙建于北宋政治时期(111-11118)。该寺雄伟壮观,清顺治、嘉庆、道光曾多次修复。主殿为元代木结构建筑,气势宏伟,坐北朝南,宽8.54米,深6.44米,单檐悬于山顶。结构上基本保留了元代木结构的特点,保留了元代以前的部分构件。此殿为河南省元代木构建筑之一,纯度高,年代早,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2、创建庄晋壁画墓。
在焦作市西北郊创世庄村西边的阳坡上。地上有石羊和纪念碑遗迹。1973发现墓葬,已发掘清理三座。均为金代仿木结构砖壁画墓,平面八角形,穹窿顶,以彩绘木棺为葬具。墓壁上画满了彩色的大人物画像,三号墓的北壁上画着一条角巾,穿着猩红色的圆领长袍,坐在椅子上,似乎是墓的主人,其他的都是男女侍从。其中二号墓出土的彩绘木棺造型精美独特,距今约700年,基本保存完好。棺板上有四幅故事画。
3.杨珊市
在焦作市东南4公里的强南村北侧。地处太行山山麓,北依群山,南依黄河,丘陵地形。城为不规则长方形,周长约5公里,九门九门,墙宽14-16米,残高4-6米,夯筑而成。秦长寿相信侯曾经在这里住过。东汉末年,曹丕篡位,封狄咸于此。城址依然存在,城北还有狄咸墓。
4.许衡墓
在焦作西南5公里的徐石墓中。这些坟墓占地600亩。神道路南有牌坊,马路对面有高大的纪念碑建筑,里面有乾隆御祭碑。再往北,有另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欧阳文在里面写了一个关于墓碑的故事。碑和牌坊两侧各有石狮、石虎、石羊、石马、石人五对。纪念碑建筑后面有3个砖砌的享受厅,内置石柜。欣赏厅是许衡墓,高9米。墓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元儒许之墓”。在坟墓的两边,有两对翁仲,他们拿着水板石。墓区松树参天。许衡(1209-1281),宋元时期的秀才,河内(今沁阳)人。
二、沁阳市
1,天宁寺三圣塔
在沁阳市中心。建于金大定十一年(1174)。塔门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下有石台,楼高***13,高约30米。塔内有塔室和旋转楼梯。楼梯两侧有许多佛龛,顶部是穹顶。这种方砖密檐塔,外形与唐代同类型砖塔相似,内部结构与宋代相似。
2.悬空山摩崖造像
在沁阳市西北部,距顾航顾臻寺东北崖45里。有两个洞穴和六个神殿。第一个和第二个佛龛分别雕有一佛两菩萨。这两个龛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第三个壁龛里是一尊站立的佛像,可能是宋代雕刻的。四五个佛龛并列,东边一佛二菩萨二力士,西边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都是唐朝的作品。第六个龛门为壶形,内雕一佛二菩萨,也是唐代造像。第一个洞穴在第三个壁龛的东边,这是一个未完成的有待雕刻的洞穴。第二个洞穴是长方形的,有圆顶和许多雕像。后龛的雕刻可能是明清时期雕刻的,洞壁上布满了佛教小龛。
3.清真寺
沁阳市自治街道。俗称北大寺。它建于明朝,重建于清朝。它是河南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建筑。前有大宅大殿,三间宽,单檐,青瓦顶,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之后是三间客房,屋顶铺着绿色玻璃砖,建于清初。招待所四角有四个报告厅,均为清末单檐硬山建筑。招待所后面的大礼拜堂是长方形的,铺着绿色琉璃瓦。这个大厅建于清朝,保留了一点明代的结构。拜殿后面是正殿,高大挺拔。顶部的所有构件都是蓝色玻璃,大厅没有梁柱。北方有一座女庙。虽然是小楼,但布局保存完好。
三、孟州市
1,韩愈墓
在孟州城西的韩庄村。这个地方北望太行山,南望黄河,是丘陵地区。这座坟墓很高,有一堵石墙。柏树郁郁葱葱,枣树成林。墓前有汉禹庙。韩愈(768-824),昌黎合阳(今孟州南)人。唐代文人。
第四,修武县
1,郭盛寺塔
在修武县西南角。塔的东面,平面上呈八角形,是一座九级楼阁式砖塔,塔高26.15米。塔的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宽度逐级收敛,使整个塔轮廓呈抛物线状。每层楼的屋檐都装饰着仿木拱门。其特征在于塔的形状为八角形,塔的心室为六角形。上行楼梯不仅应用于塔内,还沿塔身外壁进入相邻塔门,向上爬至塔顶。
2.马方泉
修武县城东北10公里马坊村。南北长390余米,东西宽130米。虽然干燥,但马坊的春天在夏天。海月亮因马坊村真清原观邱长春《海月亮入道之歌》一书而得名。海禅子是五代时期刘燕寿光的宰相,名叫曹流。后来他弃官,游览了这里的风景名胜。真正纯洁的概念早就消失了。现存的海山二楼是明代建筑,清时重修。附近有三井泉、海子泉、龙牧泉、武功泉、马坊泉,合称五泉。
3.云台山(☆☆☆)
离焦作30多公里。因为山顶经常被云雾笼罩,后来改名云台山。整座山可分为奇峰石秀景观等景点。奇峰石秀景观以山茱萸峰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顶遍布山茱萸而得名。潭瀑景观主要集中在老潭沟和小寨沟,以老潭沟云台山瀑布最为突出,落差达310多米,居中国第一,亚洲第二。最美的是小寨沟的景观,长1.5 km。两边的山巍然耸立,中间是一条峡谷。溪水潺潺,泉水、池塘、瀑布比比皆是,故称“潭浦河”。
宗教景观有真清宫、万山寺、元帝寺等。真清宫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云台之巅。万山寺位于真清宫和元帝寺之间,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元帝看着山茱萸的顶峰,香火在旧社会非常兴旺。历史文化景观主要集中在白家岩景区,古称白岩,又称白家岩,意为“百家争鸣”。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单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令翔等友好地在这里的竹林中游弋,被称为“竹林七贤”。有嵇康的醉剑池、刘玲的醒酒台等遗迹,唐宋以来的石刻也不少。盆景峡谷的景观主要在文番禺。在山谷中收集溪流、泉水、池塘和瀑布。
动词 (verb的缩写)文县
1,誓言网站
在文县东北的五德镇西张集村。1980孟氏遗址考古发掘发现7000多件舒梦和30多个羊骨架坑。盟书属于宗室盟书,字体书法和风格与山西侯马盟书相似。场地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70米。以前是高地球平台。西张集村西发现一座古城遗址。经勘察,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占地面积约1.82万平方米。据史书记载,这里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城址。宣誓地点位于古城东墙北墙外侧,与古城关系密切。
2.慈圣寺
在文县西北的吴村。创建于五代。原有5个正殿。现存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是元五年(1339)重修的。大雄宝殿结构精巧,彩釉瓦覆盖,令人眼花缭乱。天王庙西墙上的四大天王画像,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国元代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大雄宝殿前石雕经典建筑,剖面13,高5米。建于五代天府二年937年,雕刻精美。大雄宝殿内的匾额造型古朴大方,书法苍劲有力,被誉为“银钩铁画”。明日五年(1461年)寺内有一口大铁钟,重五百多斤。
六、武陟县
1,千佛阁
武陟县城南大街北端。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重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因亭内佛像众多,故名。亭子是三檐十三脊的回廊式建筑,宽五间,深三间。亭子的屋顶覆盖着绿色的琉璃瓦。亭顶绘有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太极等图案,体现了明清时期佛道合一。千佛阁高大宏伟,雕刻精美。
2.庙乐寺塔
在武陟县西南8公里处。该寺毁早,仅存宝塔一座,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五代砖塔。塔平面呈方形,十三层密檐,高二十余米,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状,高耸挺拔。塔檐由叠砖砌成,具有唐代砖塔的建筑特色。塔南墙2-13层有龛,内建铜佛一尊;其余墙壁上偶尔设置佛龛和铜佛。塔的心室是方形的,每层都有楼层和楼梯,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3.贾·
武陟县城东13公里庙宫村。它在黄河以南4公里处。建于清朝雍正初年。相传当年修黄河大堤时,雍正帝来拉石头填地基,所以坝前的大坝仍叫御坝。观内寺庙100余座,均为清代官式建筑形式,规模宏伟。山门前,正中嵌有一石,刻有“筑美观”,门四周雕有五龙、海水、云气,颇有巧工。大门左右两侧有门,大门两侧是重檐歇山的钟鼓楼,中间是御碑亭。亭内有一座建于雍正二年(1724)的青铜碑,高430厘米,碑下有麒麟基座,侧面雕有龙纹。展馆后面是前厅,侧面有4个附属大厅。前厅后面有一个大雄宝殿,宽7间,歇息在一个重檐上。蓝色琉璃瓦覆盖屋顶,寺庙屋檐下的拱门也是如此。殿内雕梁画栋,殿前平台宽阔宽敞。建筑雄伟壮丽。正殿后面,是王宇殿,宽7间,重檐硬山。山门外的青石基座上,有一对清代的铁狮子。
七。艾博县
1,月山寺和塔林
博爱县城北7.5公里太行山脚下。四面环山,相传建于唐代,明永乐三年(1405)定名为月山寺。当时规模庞大,分为东、西、中三个院落,僧人500多人。乾隆皇帝在此住了几个月,赐匾,赋诗,加庙。当时寺庙有八大景和八小景。后来由于战乱,大部分已经消失,只剩下两座皇家亭阁,还有石碑15和塔林1还存在。塔林在寺庙的西边。明清佛塔有11座,从山到山排列500米。山顶上是臧宫大师塔,大约5米高。月山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其次,介绍焦作的地方特产:
怀药有四种:怀山药(铁棍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
怀庆福德驴肉
五里园的皮蛋
茶花雾社
武陟县油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是焦作名吃中的一绝。它既是米饭又是茶。由面粉、花生、芝麻、豆类、坚果等多种天然绿色食品和天然调味料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营养滋补功能。因其口味纯正厚重,香气浓郁,浓而不腻,淡而不少,配制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享誉海内外,远销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焦作的民俗。
其实焦作的民风和北方其他地方基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