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宗仪吗?

饶宗颐

(1965438+200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

获得“国学大师”、“汉学大师”、“亚洲文化的骄傲”三项桂冠,并受到哈佛/牛津/耶鲁/东京大学等世界知名学者高度评价的文史哲艺全能学者。

宗i饶出身书香门第,自小继承家学。他的学术方法既继承了家世渊源,又继承了王国维和陈的风格。少年成为诗歌神童,青年投身乡村历史文化,发起潮学。移居香港后,他在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和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精通事物和作品,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东学西渐的领导者和欧洲汉学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坐标”。

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宗白饶——东方文化坐标》(陈著)是宗白饶生前亲自审定的唯一一本传记。今天选了一些章节,错过了饶老。

1

友成家族研究

1965438+2007年8月9日(农历四月二十二日),宗一世饶出生于潮安县(今湘桥区)。今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发动了保法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动荡的一年,这一年的潮州依然与世界相安无事。

宗仪饶的祖父,本名邢同,道光二十七年(1847)生,潮州商会会长。1902年,饶兴通在潮州创办了第一家慈善机构“吉安善堂”,流传甚广,知名度很高。慈善堂在潮汕地区的公益事业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饶兴通有四个儿子,宗一饶的父亲饶娥(1891—1932)排行第三。饶娥是饶兴通最崇拜的孩子。饶鄂自己打理银行业务,加上丰富的理财经验,积累了雄厚的家底。他不仅是富有的银行家,也是当地著名的学者,进步团体南社的成员。创办诗社,任《南粤报》总编辑。年轻时,他就读于上海政法学院。完成学业后,同学们想尽办法挽留他,劝他留在上海,一起创业。作为一个孝子,深知自己在饶家的地位,他放弃了在上海的生活和创业,回到潮州。

△1926饶全家福。第二排右起第三人是饶舌,第八人是宗祎。

19岁,饶娥娶了清末府城户部主蔡雪原的二女儿。饶夫人出身名门,文静贤惠,学识渊博。虽然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但每天还是干体力活。宗仪饶的奶奶郑很爱这个儿媳妇,有什么心里话也愿意告诉她。她婆婆和媳妇互相尊重,亲如母女。婚后第七年,饶夫人生下宗仪饶。

饶舌给儿子取名“富森”,后来正式取名为“宗彝”。饶漱石之所以不以十九世“徐”字为子名,是希望儿子成为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并因周敦颐名“濂溪”,而将命名为“伯濂”。宗饶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绰号——波子,意思是大。宗祧是长子,所以叫伯子。他画画的时候,曾经写过饶伯子。宗饶的二哥宗彝也生活在宋朝,因为当时有一位理学家张仪,他的父亲希望他的二儿子能在知识和实践上向他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饶宗颐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宗彝”这个名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黑暗中,他从小就与佛结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巧合。他认为这是佛的执着带来的神奇的东西。宗祎在《宗彝明说》中提到:

他自小致力于经学研究,四十年来有几日与三藏结缘。在茶甲,有日本的大正藏、续藏、泰京赠送的八里文藏,还有日本翻译的《南藏》。

2

豁达的态度让他活得更久。

△2000年,宗庆后在巴黎卢浮宫前。

在晚年,饶宗颐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有时,他一天能写一万字,写几十首诗。

比如他在《南山韵》中写给张大千的祝寿诗,创作只用了半天时间。有朋友问宗i饶:你都100岁了,手还觉得有力。在这个年龄,你仍然充满活力。养生的技巧是什么?他说:“也许你有一颗童心,你喜欢写书法,这对健康很有好处。”饶教授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可以在床上写“空中书法”,用运气健身。这是他日常健身的一种方式。他曾对记者说:“他现在坐在一个葫芦里。”记者不解。他指出:“这是元代一位诗人的一句话:‘天地一壶,小于一瓜。’清静豁达,身心愉悦,自然长寿。“他的长寿也得益于他对别人的好和成年人的美。

当一些低年级学生向他请教知识时,他热情高涨,思维敏捷。他常说:“这是我不老的标志。”言语中充满了自信。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道出了佛教的精髓:“放下,看透。一切随缘,很舒服。”佛教的“无我”和“无常”的态度使宗祧建立了独特的生死观。在《超越金字塔:死亡与蜂蜜》一文中,他大胆地揭露了胡图亚视死亡为蜂蜜,简要介绍了饶宗颐,并基于这一主题对人类的生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认为死亡之书本来就是天书,是一本不容易读懂的书。随后,他指出埃及人对死后事物的关心和研究为人类文化翻开了新的一页。死亡无疑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课题。死亡不可避免,而且不渺茫!一般认为死如毒药,但色目人视死如蜜。对死亡智慧的修炼和追求,曾经消耗了过去无数诗人和宗教学者的精力和脑力。波斯诗人写过一句关于死亡的名句:“清新宜人。死亡呢?也是兴奋剂,还是糖?”

饶宗颐从埃及的《死亡之书》中联想到中国人的生死观和波斯诗人的死亡观。他说:“在中国,儒家把死亡放在一边,懒洋洋地说,‘不知道生,怎么会知道死。’死亡被彻底抹去!庄子的生死观是一种平等的生死观。他认为生与死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他把死亡看成只是生命的一个尾巴。死亡在中国人心中没有重要的位置,这导致了过于重视现实和只关注当下的极其可怕的弊端。南方人最怕“死”和“四”的谐音,不敢面对死亡的挑战。在人类中,中国是最不了解‘死亡’的民族,甚至连研究死亡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可见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巨大差异!"

饶宗颐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新的思考和阐释,是他在感受到各种文化差异后,在中外文化比较的背景下做出的。这是国学研究中一种全新的学术思维,有助于拓展人们对现有传统的新认知,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延展民族文化思维。他的人生态度既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如道家、佛家、儒家,又吸收了希帕提娅、但丁、歌德、济慈、尼采、帕斯卡等巨人的思想养分。

有人将宗馥郁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提并论,认为宗馥郁的学术成就和思想水平更接近宋代的苏轼。苏东坡不仅在文史诗词上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新眼”,在书法上也成为宋代四大家之首,绘画更是文人画的开山之作。饶宗颐的画被他的书法声誉所掩盖,他的书法被他的学术才华所掩盖。而苏轼是一个恨物不恨人的人,宗祧也是如此,他能从容处理逆境,有着“此心安处是故乡”的开放心态。

在学术研究上,饶宗颐提倡用“忍”的功夫。没有耐心,就无法进步。宗i饶的勤奋不是故意的,也不是强迫的。在逆境中,他积极面对,以勤奋努力的态度克服各种磨难。面对荣誉,他以平常心对待。豁达的态度让他活得更久,保持充沛的精力。宗一世饶不仅轻松度过了自己100的生日,还信心满满地迎接了“茶生日”,也就是他108。

“文章千古,风雨百年。”

是他治学态度的写照。

△2000年,他和季羡林教授在北大校园里。

涵盖面广,往往让人觉得汪洋无边,在当代学者中无出其二;这几年中国出现了各种大师,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国学大师季羡林

宗庆后认为,学术研究收集数据是必要的,但收集不同人的数据是不合理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独,利用自己独特的触角,详细收集大量与学术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从中取长补短,再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精细加工。

宗仪饶平时收集的资料都被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放进回形针或者纸袋里。他对数据收集和存储了如指掌,在使用数据时,他可以做到触手可及。除此之外,他还用眉毛批判的方法,有空的时候写一点。过了很久,他把眉批搬到纸上,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宗仪饶的资料收集真的是面面俱到,甚至有竭泽而渔的精神。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是他的独到之处——他要选择最“精”的部分。如果你处于不耐烦的状态,那么很明显结论是不可靠的。他经常提到清代儒家考证学的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不信无证。这个方法对他影响很大,一直到现在。他仍然认为清代“证据流传”的方式是非常合理的,是铁杵磨成针的工作,在掌握这类文献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是扎实可靠的。

收集信息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宗仪饶一直都很有耐心,很有爱心,所以他从来不觉得累,信息仿佛跳进了宗仪饶的眼里。比如他写的《开近东史诗》、《汉字树》、《画集——国画史》、《老祥子朱尔焦健》等。,他不得不翻看相关材料,查出处,经常超过十行的限制。如果没有这种方法,仅仅是查找信息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曾经收集过同一问题的各种资料,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和瑞士巴塞尔民族学博物馆。他亲自阅读第一手材料,进行整理和相互比较。这种扎实的学习方法至今仍为学界所称道。

饶宗颐认为学术研究要注意学习的方法。他说,人学习的时候,很多都是从点开始,他从上下左右寻找联系。用丰富的想象力,探索别人看的关系。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有实力,要有实力,就要学习。他往往一本书要读很多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验和发现。发现问题后,他用一大张纸把材料写了下来。有时候他随便看一本书,突然发现有用的资料,就顺手记下来,用会议通知,信封,宣纸之类的,有什么就记下来,是好资料。宗庆后用这种方法,国内学者也有这样做的,如季羡林先生,有时把材料写在请柬或信封上。

治学特点:深刻、精炼、新颖

△80年代宗i饶在家读书。

饶宗颐从17岁开始走上学术道路,其80年的学术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早年管地方志,中年管交通,管出土文书。盛年时,他将研究重点从中国史扩展到印度、西亚乃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索。

他的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渊博。季羡林把宗祎的学术著作概括为八个方面,即敦煌学、甲骨文、词学、历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与金石学、书法与绘画。从台湾省《新文风》出版的《二十世纪饶宗颐学术著作集》可以看出,饶宗颐的学术著作已经超出了上述八个方面,包括:历史溯源、甲骨卜辞、竹帛学、经学、宗教学、历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海潮学、目录学、文学、诗歌、书画艺术、文学志和诗歌。

从语言天赋上来说,宗i饶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日语,以及梵语和希伯来语(即声母)。他是第一个把印度河谷的图形和文字介绍给中国的人。他还熟悉中国少数民族的古文字,如西夏、女真、蒙古文等。

△20世纪60年代和戴米威在瑞士。

在最人道的文明社会里,他是最模范的人物。——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者保罗·德米埃维尔(Paul?戴米薇)

在传统文学方面,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宗饶九十寿宴上说,饶先生是唯一能掌握三藏(儒释道)的大学者。对三藏了如指掌很棒,对三藏了如指掌更棒。

饶宗颐治学的第二个特点是精。他治学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文与物互证,史与神交融。宗祎饶小时候,父亲饶鄂做过汉朝儒学案,也学着做过清朝儒学案。因为接触了原始资料,真正感受到了清人的学术特点和思想脉搏。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清代的“开山儒生”顾。他学以致用的鲜明主旨深深地印在了年轻的饶宗颐的脑海里。古的朴素、归纳的考证方法和开创道路的探索精神深受启发。后来,宗庆后经常外出学习,将所学付诸实践,加以验证和拓展。“精致”是清代的治学精神,《清代朴学》中的“丰证”是宗饶年轻时学到的读书治学方法。清代朴学的“积”传统,正是“精”的表现。另外,日本学界非常重视“小课题”的学风,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求精”的做法。从1977年完成的宗祧《中国史学中的正统》一书中可以看出,宗祧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史学的精髓,使中国传统史学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光彩。本书收集了春秋至明清时期有关正统的资料,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正统的产生和变迁的“提炼”,揭示了正统的重要价值和史学的本质。

饶宗颐治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新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饶宗颐自始至终走在20世纪学术潮流的前列。学术界总结出20世纪的学术思潮经历了信古、疑古、证古三个阶段。正是在“相信过去”的环境中,宗i饶在青少年时期奠定了他的学术基础。然而,他并没有盲目地相信过去。青年时代的宗庆后开始接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在顾颉刚的带动下,从事古史古书的时代和真伪鉴别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出土了数百本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籍。他不失时机地提出重建古史,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其次是学术创新,其特点是从许多旧学科的边缘切入,开辟新的支撑点,产生新的学科。例如,“薛超”、“比较史前文字学”和“史丹学”就是这样形成的。饶宗颐是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学派的学术先驱和重要推动者。

本摘要选自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宗白饶——东方文化坐标》(陈·)一书,是宗白饶生前亲自考证的唯一一部传记。去适应

宗义饶系列

“选堂诗评论”系列

——一个真人千年后开启宇宙的诗。

涵盖面广,往往让人觉得汪洋无边,在当代学者中无出其二;这几年中国出现了各种大师,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国学大师季羡林

在最人道的文明社会里,他是最模范的人物。

——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学者保罗·德米埃维尔。

饶宗颐教授和一个博学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欣赏他的书法,阅读他的诗歌,可以看出饶教授是一位文艺学者..读他对古籍的经、文、史、哲的研究,可见饶教授学识渊博。

——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史著名学者皮特·K·鲍尔。

如果西方汉学家读了饶宗颐教授的巨著,他们会像河伯看东海一样被它的浩瀚所震撼。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红学家大卫·霍克

20世纪上半叶,代表性的汉学家是王观堂先生,下半叶要引的是饶宣堂先生。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文教授

崇一饶——东方文化坐标

作者:陈

饶老生前唯一亲自考证的传记。

宗仪饶出生在一个香香的家庭,他从小就继承了家族的学业。他的研究方法既继承了家族渊源,又继承了王国维和陈寅恪两位大师的风格。少年成为诗赋神童,青年投身乡村历史文化,发起潮学。移居香港后,他在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和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精通事物和作品,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是东学西渐的领导者和欧洲汉学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坐标。

本书记述了宗白饶的人生历程,系统介绍了宗白饶从汉江走向世界的全过程。除了阐述他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方法和特点,还介绍了他的养生秘诀和这位世界级大师背后的许多精彩故事。

饶宗颐的学术文化。

作者:郭伟川

作者郭维川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弟子。他从师28年,对龚尧的学术思想和在诸多文化领域的成就与贡献有着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20世纪的名家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笔者在研究饶宗颐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时,将其置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论述中,与其他学者进行客观的相关比较,以显示时代学术的不断进步。

此外,本书追根溯源,探讨了饶宗颐先生80多年研究和艺术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在这两个领域都成为大师的历史原因。除了个人才华和学术能力,早年的家庭背景和人事机遇都是重要贡献。这本书还讨论了饶宗颐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和有趣的故事。书中许多成果是作者经过多年探索和研究后首次披露,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饶雪。

饶宗颐作品:书中的书

编辑:陈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梳理和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有关于饶宗颐的书籍和作品。其中包括饶宗颐的学术著作、编辑集、诗集、书画集等。以及历年来其他学者所写的饶雪著作和饶宗颐传记。

这本书是200多本书的合集,每本都有一个书影,分别有书名、出版社、出版时间和内容简介,力图做出一部独一无二的宗仪专著。

饶宗颐的学习艺术

作者:陈

本书是对国学大师饶宗颐1922以来的全面总结,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经历和各个时期的著作。该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不仅是宗仪学术技巧的传记,也是研究宗仪学术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修订版在2011版的基础上,纠正了原史料中的一些错误,补充了宗仪饶近两年的学术活动,使全书更加严谨细致。

潮州圣贤传

作者:宗义饶

国学大师饶宗颐,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唐代的大典禅师到清代的曾友成傅钢,给予30位潮州圣贤的传记,辅以画像,并在卷末贴上各种援助文献的参考书目,以供参考。该书以人为本,以潮州名人为轴心,展现了潮州人杰地灵、人文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长廊,让读者对潮州历史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宗仪饶书画题跋集

编辑:饶宗颐和陈

题跋写于书籍、拓片、书画作品、故事、考证版本、源流等。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因其准确而最能体现作者的知识分子精神。这本书收录了国学大师饶宗颐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3年创作的约700句警句,时间跨度60年,涵盖绘画、书法和文学作品。这是中国第一部饶宗颐的警句集。书中配有40余幅宗i饶书画全彩印刷作品,制作精美,图文并茂。

饶宗颐题跋的体裁包括散文、诗歌、词等。,涵盖天文、地理、风俗、山水、历史、哲学等。它不仅表达了书画中的意义,也表达了书画之外的意义。铭文和绘画都充满了精髓,是艺术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刍议择堂访古与拍照赦学

作者:曾宪通

1980年,宗一世饶(宣唐)在成都参加第三届古文字学术研讨会,随后赴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考察,历时近三个月。他走访了十一个省市,参观了三十三个博物馆,接触了大量新出土的文物和考古资料。此次访古,是饶宗颐第一次在中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是他在学术和艺术领域的一次实践和升华。作者曾宪通陪同饶宗颐详细记录了此行的细节,并附有近60张张珍贵实录照片,极具历史纪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