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生效!长三角很多地方的人才补贴不需要在政府落户。
65438+10月22日至25日,湖州举办首届世界青年博士南太湖论坛暨2020南太湖精英峰会。李翔在会上被聘为“南太湖青年学者”之一。加上他在2020年“南太湖精英计划”中选拔的创新型长期人才,李翔可享受湖州最高165438+万元的补贴。
高端人才落户的背后,是长三角持续多年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创业环境的发展。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在以往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放宽了学历、年龄、社保缴纳年限等限制,增加了“先落户后就业”的形式,不断加大人才补贴力度吸引人才。
不仅如此,与以往的人才引进政策相比,今年各地政府更加注重“揭榜”,不少政府拿项目去论坛、会议上找人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人才引进项目,而应该在人才环境建设、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促进人才人尽其才。
长三角多地密集举行招聘会。
10年10月22日至25日,20余位海内外院士、300余位在各自领域有一定成就或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博士齐聚湖州。继“湖九条”、“人才新政4.0版”等招商引资、引才政策之后,这是湖州引进人才的又一次尝试。据了解,在人才新政的影响下,今年6月65438至9月,湖州引进大学生等各类人才118000人。
不仅仅是湖州,记者发现,今年以来,人才论坛在长三角密集举行,聚焦人才和项目的引进。
如6月10,10,绍兴举办“名人之乡”人才峰会,评选发布了125个“揭牌”项目和1000多个高层次人才需求。
嘉兴举办了“科技人才月”、第七届嘉兴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第四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
不仅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而且“金九银十”招聘季正在进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长三角各地人才引进的重点工作。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吴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感受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学生异地流动性比较小,信息交流不畅;从工作岗位来说,外贸专业的就业机会比较窄。对于2020届来说,上半年大多在嘉兴实习求职,无法返校导致他们更多选择在当地实习就业,对“留在嘉兴”产生了影响。此外,学生长期熟悉嘉兴企业,也为2020届毕业生增加了重新了解企业和市场的负担。
为促进就业,提高“留嘉率”,吴介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简化流程,学生签约后可拍照或发传真,无需到学校办理手续;为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下半年将举办不同专业的综合招聘会和专题招聘会;对于留在嘉兴就业的学生,学校向非嘉兴籍毕业生提供一定数额的就业补贴。数据显示,截至8月25日,2887名2020届毕业生中,有50.25%留在了嘉兴。
政府“揭牌”,拿项目找人才。
据记者统计,与以往的人才引进政策相比,今年各地政府更加注重“揭榜”,不少政府在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拿项目找人才。
“揭清单”制度的核心是指对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张榜公布”。“对于成功揭牌的人才团队,(宁波)将按照R&D投资的20%给予最高10万元的资金支持,资助总额超过7亿元。”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宁波市委人才办副主任黄榕城在9月17日举行的宁波人才科技周新闻发布会上说。
不仅是宁波,绍兴、嘉兴等地方政府也在为全球人才和优质项目发放“英雄帖”。
据了解,在今年的绍兴人才峰会上,发布了125个“曝光名单”项目和1,000多个高层次人才需求;嘉兴在第四届“红船杯”嘉兴全球创新创业大赛49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推出60个高端人才需求岗位,35名创新人才与人才引进单位达成协议。
针对这一举措,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地政府原本是想把项目开发与人才对接起来,但这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项目在推广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质疑;项目一旦结束,是否会面临人才保留的问题?
因此,熊丙奇建议,不能简单地把人才引进项目,而是要全面进行人才环境建设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人才人尽其才。要想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创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让他们的能力真正融入当地发展。
人才补贴不按落户。
招聘会背后反映的是各地对人才的渴求。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在以往人才引进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放宽学历、年龄、社保缴纳年限等限制,增加落户后就业形式,不断提高人才补贴等方式吸引人才。例如,9月,上海发布轰动一时的落户新政,明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型大学”毕业生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请条件的,可以落户。
台州甚至出台新规,允许台州外飞地人才、海外孵化器入驻项目和企业外独资科研机构享受人才同城待遇。来台创业创新的人才享受不受户籍、社保缴纳等限制的政策待遇。
城市人才竞争进一步升级的背后,是人才的供需矛盾。
无论从中国经济质量和产业升级的角度,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增加,对劳动人口的需求也在增加。另一方面,自2011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65岁以上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人才数量有限,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城市的人才竞争压力不可避免,这也是为了城市在未来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和创造效应,就像阿里巴巴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一样。”
在放宽落户限制的同时,不少城市还出台了租房优惠、创业扶持等政策。如衢州新引进博士研究生给予654.38+0万元住房补贴,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最高住房补贴分别为50万元和25万元。租房补贴覆盖本科生和专科生。对产业项目,给予2000万元、600万元、400万元、2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对“高精尖”人才和团队引领的产业项目不限;高层次人才可申请最高500万元的“人才贷款”。
面对层出不穷的人才引进新政策和越来越多的人才补贴金额,马庆斌指出,“短期来看,经济补贴是吸引人才的利器,但长期来看,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还是会更多考虑发展前景和机遇、子女教育和养老资源配置。未来城市群要考虑人才,而不仅仅是帮助一个城市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层面出台的放宽落户限制新政还提出,在城市常住人口654.38+0-3万的二类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I型大城市,全面放开落户条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记者注意到,江苏共有13个区市,其中南京、苏州实施了积分落户政策,其他11个区市正在逐步取消落户限制。在马庆斌看来,户籍应该逐步回归其登记功能,而不是与社会待遇挂钩,未来个人能力应该是社会待遇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