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高分考生背后的原因是无奈还是炒作?

2009年7月24日高考时,“只要高考成绩在浙江省排名前100,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奖励20万元。文科生前150名,理科生前200名,奖励15万元...浙江省外省市区文科生前1000名、理科生前2000名,本科期间给予学费奖励……”浙江师范大学发布的招生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家长、考生、学生。一些支持者坚持认为,我们应该给浙师大的“大奖招生”一些掌声,认为这是对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一次整治;一些反对者坚持认为奖励高分新生的钱没有用在“刀刃”上,称用高额奖学金吸引高分考生其实是一种“不正当竞争”。

招生过程过半,我们来看看浙江师范大学此举的效果。7月17日,记者联系了浙江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学生主任朱剑,了解到截至当天,虽然有多名考生和家长电话咨询,但最终,浙江省100名前几名考生无一人报考浙江师范大学, 而省外的招生情况是,江西省只有两个免四年学费的考生和五个免一年学费的考生报考了这所学校,也就是招了两个文科生排进了6500强。

这样的举动,这样的结果,有什么问题?往前看,浙师大此举是无奈之举还是有炒作之嫌?通过奖励学生来吸引学生的方式是高校之间的合理竞争还是一种有害的教育病?很多在招生上不占优势的高校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吸引优秀学生?

奖励注册背后的原因-

是无奈之举还是炒作?

朱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受学校类型、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浙江师范大学的生源质量与学校的办学实力相比并不尽如人意。另外,在平行志愿填报的大背景下,录取分数线持平,高分考生相对比往年少。

记者了解到,生源不理想确实是近年来困扰国内一些高校尤其是省属师范类高校的问题。以今年山东的招生情况为例,曲阜师范大学文科招生545人,实际只录取了133人,而理科招生620人,实际只录取了70人。华南师范大学的理科招生计划是9人,但只放了5人。山东师范大学的理科招生计划也出现了一些空缺。几年前,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负责人呼吁对师范大学的两个误解。一个是师范大学只培养教师,一个是师范大学教学水平不高。这些误区对师范院校的招生工作非常不利,特别是对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以及一些偏远省份的师范院校。

冷热不均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师范院校。记者了解到,今年安徽的录取情况也是忽冷忽热。“天京(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就业机会多,仍然是高分考生的首选。宁夏、贵州、甘肃、新疆、陕西等西南、西北地区部分高校“遇冷”,甚至文科的宁夏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都没有生源,理科的宁夏大学也没有符合条件的学生报考。

评论

优秀生源过度集中,不仅不利于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格局,一方面要靠教育政策的引导和教育资源投入的平衡,另一方面要靠普通高校的努力,结合现有条件不断进行改革。

(吴媒体评论员)

高校之间的竞争形势越来越表明,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着力于寻找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高分考生去清华,北大不可怕。可怕的是,学校为了争夺学生上清华北大,忽略了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

(北航教师王小慧)

用奖励的方式奖励学生合理吗?

是合理竞争还是教育弊病?

“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这是我们政策的初衷和基本点。”朱健介绍,考虑到生源质量决定高校教学的起点,影响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出台这一政策,希望通过奖励政策改变学校的区位环境和平行志愿对吸引优质生源的不利影响。同时,此举也是借鉴香港及国外高校奖学金制度,总结前几年免费新生奖学金政策实施情况的结果。

高额奖学金一直是国外高校和港澳高校招生的“杀手锏”。香港一些大学甚至奖励高分内地考生40多万。澳门理工学院内地优秀新生特别奖学金金额澳门币230,320;新加坡TMC学院为所有在格林威治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并获得一级荣誉学位的学生提供4000新元的奖励。

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国内很多高校在几年前就开始采用重金吸收生源的方式。2006年,华南理工大学对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一、二、三等奖并以保送生资格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分别给予3万元、2万元、654.38+0.2万元的奖励。2008年Xi交大招生的时候,也是说高考成绩在本省前三的考生,奖励8万到1.2万元。今年奖励招生的势头大有燎原之势。仅广东省就有5所高校设立“状元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考状元报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奖金65438+万元。

对学生的竞争也从大学蔓延到了高中。广东省湛江市雷州一中一位负责人说,“学校刚刚放假,投入到生源争夺战中,既难过又心痛。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是教育界的悲哀!”该负责人解释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有限,学校需要正常收费运营。学校为了留住自己的优质生源,别无选择,只能给高中的高分生免费三年。在无奈的“生源争夺战”中,学校为了弥补流失的优质生源,也不惜代价从其他学校“抢”来优质生源,无形中造成了学校的两败俱伤。

评论

“学生选择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是教育质量,一个是教育服务。”奖学金政策是一种教育服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许多高校在奖学金上的花费约为总收入的1/3。目前中国高校离这个水平还很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除了成绩和兴趣之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择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高额奖学金的出现,其实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我们应该允许和鼓励这种教育竞赛。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年复一年,奖金逐年增加,高校也纷纷跟上,开出更高的价格。这种恶性竞争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重奖招生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鼓励考生考高分,也就是鼓励他们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从而加剧应试教育。

(王媒体评论员)

奖励入学的未来趋势-

是坚持下去还是另辟蹊径?

朱健说,浙江师范大学多年来一直用奖学金吸引优秀新生。去年吸引了浙江、江西、贵州等地的22名高分考生。他们入学后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为周围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这就是“有钱难买”的效果。该政策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实施。

浙江当地一家网站对浙江师范大学的招生做法进行了公开调查。结果显示,会被该政策吸引,46.11%选择报考;53.88%的人在选择不被回报打动的情况下,依然会报考心仪的院校。当地一名649分的理科考生表示,即使省高考考进前100名,也不会向学校报奖金。在他心目中学习是考生的梦想。学生陈远海评价,高考志愿是双向选择,最终决定权在考生。大学的高额奖励给一些贫困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这是可以理解的。

“奖励政策”被误认为是浙江师范大学吸引优质生源的一种方式。朱健强调,奖励政策只是浙江师范大学吸引优质生源的一系列措施之一。其他措施包括优先考虑选择专业且单科优秀的高分考生。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实现生源质量、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

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国内很多大学也在很多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2009年,清华大学对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较大调整,力求兼顾“通才”和“偏才”;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增应用心理学等3个专业,在京提前增加外语招生名额,增设财税实验班。中山大学今年新增5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华南理工大学今年新增交通运输等4个专业,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贯通培养。

评论

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国外大学和香港大学屡屡吸引高分考生的原因不仅仅是高额的奖学金,还有其国际化的背景和教育管理模式。从这个角度看,国外大学和香港大学的挑战也提醒内地,要重视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

(徐斌媒体评论员)

只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招生,高校学生的竞争才能从录取时间和优惠政策的竞争转变为教育服务和质量的竞争。谁提供了优秀的教育服务和高质量的教育,谁就会赢得考生的青睐。这样的竞争可以促进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