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卓敏简介?谢谢你。

韦卓敏(1888-1976),广东省珠海县人。1903随父亲来到武汉,就读于美国圣公会主办的文华学院“预备堂”(即中学部)。1907晋升为“正厅”(本科部)。1911年毕业。解放前曾任文华大学学科主任、文华大学教授、私立华中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兼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外语系和政剧教授,全国基督教反帝爱国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宗教学家。华中大学老校长(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通晓古今,贯通中西。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哈佛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学英国,师从霍布豪斯,历经欧洲著名的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深造,历时数年,获得博士学位。这位勤奋的学者只在外语方面精通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拉丁语等等。他一生致力于学习,坚持写作,为后人留下了近百种作品,约800万字。在担任华中大学校长期间,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大学聘为讲师和客座教授。1952后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古书神观》、《祭祀研究》、《孟子学说与思想》,翻译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魏卓民先生不仅精通中西,而且办学有方。他利用教会大学的特殊地位和条件,多方筹集资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严格管理,使华中大学成为当时华中地区有影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他的邀请下,、、游国恩、殷发如、鲍鲁彬、傅茂基、王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为了办好学校,魏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第一,学生入学后要有一个“筛选测试”,把外语水平相近的学生放到一个班里,进行不同的讲座。学校规定了期中考试。学生在四个学期结束时通过考试后,将参加为期两天的中文、英语和两到三门专业课的期中考试。学生通过期中考试后只能参加两年的毕业考试,而且还要依托四年所学专业的课程,同时还要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和工作方面的训练,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学到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研究、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图书、设备建设,鼓励学术活动。华中大学继承了著名的“文华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并不断丰富。还在各个系都设立了专业资料室或阅览室,有几个自然科学系有条件做好实验室。比如物理系建了中国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中国第一个地磁测量站。第三,注重民主法治办学。由于教会大学的经费大多来自国外教会,国外教会的经费也不全是现金,大多是带薪教师,有些是教会在国内的常驻代表,但在如何办好中国的一所大学上,往往是外行。针对这种情况,韦卓民先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试图将学校董事会定位在中国,逐步将学校主要行政负责人改为中国人,在学校成立教学委员会和教学会议等。

魏卓民先生以其一生的经历,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他在高等职业学校生活了几十年,但从未脱离学生和教学,成绩斐然。他治学态度严谨,教学生好,教学方法灵活独特。他特别提倡学生“思考”,反对读死书。他孜孜不倦的优良教风赢得了老师和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魏卓民先生长期从事国内外哲学和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在学术研究上,他能涉及到很多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他学识渊博,在海外享有盛誉。他熟悉许多外语,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和拉丁语。他以天赋和杰出的智力而闻名。他一边教书,一边投身于写书的科研工作。他的著作已在国外出版,包括《孔子伦理》、《中国文化精神》、《孟子政治思想》等。他有影响的著作和译著已在中国出版,包括《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阐释康德哲学》、《康德哲学文选》。还有很多未发表的手稿和论文,加起来有四百多万字。这些科学著作和论文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毫无疑问,韦卓民先生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刚毅”既强又广。刚毅寓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是指在困难或逆境中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永不止步于胜利或繁荣,不断前进,刚毅也意味着攀登科学高峰的坚持,在不起眼的工作中的坚韧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