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的“大学”“中学”“小学”是什么意思?
大学,也就是商学院。在古籍中,“大”、“太”、“太”等字往往是假的,所以“大学”就是“太学”,是古代帝王将相设立的教育场所。
《礼记》:“小学在共工南左,大学在郊。”
《戴··富宝》:“束发上大学,学得多,成全大节。”鲁争辩说:“大学在皇宫的东面。扎头发叫成子。”
《汉书·礼乐志》:“古之君以教育为大任,立大学教国,立急令改城。”
“小学”原指贵族子弟的小学。“小学”最早见于《大戴国李记富宝篇》:“王子知少,姑娘入小学,小学生学宫。.....古人八岁离家,学小艺,做小工。”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是分等级的,当时只有贵族才能够接受教育。这种学校应该教学生读书。许慎《说文解字叙》云:“李周八岁入小学,保师教国,始有六书。”段玉裁注:“国之子,大夫之子,师之所教,宝之家所养,国之子也,轻贱也。六书也是字音合流。”关于小术,《李周鲍氏》一书说:“鲍氏谏王之道,育国之子,是教六艺:一是五礼,二是六乐,三是五射,四是五控,五是六书,六是九数。”也是“六教之仪:第一是祭仪之能,第二是客仪之能,第三是朝廷之能,第四是丧仪之能,第五是军仪之能,第六是车马之能。”可见,在周代的教育中,小学最初是指学习六艺(小艺)和六器(小节),后来小学的含义逐渐缩小,仅指六艺之一的“书”,即特指语言文字的学习。
中学,清末指中国传统的治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