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浴桶

“跨界训练、跨项目选拔”:新一代优秀运动员的成就——北京冬奥会引发的思考。

专栏作家:一些谈话。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在短短的17天里,中国代表团不仅实现了全程参赛的目标,而且在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数上都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

参加北京冬奥会的177名中国运动员来自20个省(区、市),其中约1/5的运动员从运动生涯开始就没有进行过冰雪专项训练;雪上项目近一半是跨界运动员。闫文刚,天津人,原本是跳远运动员。经过近六年的钢铁雪车专业训练,他成为中国唯一一位通过跨界跨项选拔获得奖牌的运动员。2065,438+06年严文刚转型冬季项目的时候是65,438+09岁。

受到全民追捧的00后冬奥小英雄顾爱玲和苏,凭借两金一银和一金一银的辉煌成绩,以及在公众媒体上的出色综合素质表现,无疑成为了目前滚动体两个领域的顶级明星。

严格来说,年仅14的苏在2018年加入“国家队集训体系”之前,只是一名热衷于演艺事业的滑雪运动员。天才少女顾爱玲的特长和爱好比较广泛,田径、篮球、芭蕾、钢琴、唱歌、模特表演、数学等。,每一个都可以轻松掌握。和顾爱玲的奥运奖牌一样耀眼的,还有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众所周知,两位天才选手在北京参赛期间,各自都遇到了不少“挫折”。但面对失利,他们的信心并没有被击垮,而是敢于挑战——通过提高技术难度系数,后续项目动作完美呈现,成功反击。虽然都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但两位天才少年在世界大赛上表现出来的自信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拿奥运金牌对他们来说,似乎是那么的轻松自在。

那么,在世界竞技体育的巅峰舞台上真的那么容易赢吗?

2004年8月,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体育学院(AIS)的科学家们把所有的筹码都押在了与具体项目本身无关的整体运动能力上。他们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体能训练,培养出一名有资格参加2006年意大利都灵冬奥会冰上雪橇项目的女运动员。但当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曾经参加过田径、体操、滑水或冲浪的女运动员。整个雪地车行业都说,“你永远不会成功。这个项目是一门艺术,需要时间去理解。」

的确,澳洲体育学院招收的运动员之前没有任何冰上运动的经验,但都是各方面条件综合的顶尖运动员。梅丽莎·霍尔是世界冲浪救生运动会的世界冠军,艾玛·谢尔斯是世界滑水锦标赛的冠军。他们被带到加拿大的卡尔加里进行冰上试训。

事实证明,冰的“感觉”似乎不那么重要。在第一次踏上冰面10周后,梅丽莎·霍尔在第23届世界滑冰锦标赛上击败了一半的选手,赢得了下一场比赛。前沙滩短跑运动员米歇尔·斯蒂尔(MICHELLE STEELE)也一路晋级,获得了意大利都灵冬奥会的参赛资格。澳大利亚体育学院的科学家发表了题为“14月,冰上新秀出征冬奥会”的论文,训练计划被载入体育史册。

澳大利亚在“跨项选择和跨境训练”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1994开始,为了备战2000年悉尼奥运会,他们启动了“全民寻星计划”——重点测试14-16岁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在当年的悉尼奥运会上,只有654.38+09万人口的澳大利亚体育代表团获得了58枚奖牌,也就是说,每654.38+00万公民就有3.03枚奖牌,几乎是美国的654.38+00倍。

2012伦敦奥运会前,英国也效仿澳大利亚,系统地重新规划了奥运选材策略:突出跨国选材,也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个传奇运动员的故事引人深思。她就是克里斯·威林顿(CHRISSIE WELLINTON),英国传奇铁人三项运动员,知名作家和慈善家。

惠灵顿在英格兰东部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了她的童年。从小她就对激烈的运动不感兴趣,但她确实参加了很多运动,比如跑步、曲棍球、五人篮球、游泳等。15岁时,惠灵顿为了准备学校考试,拒绝了父母安排的专业游泳俱乐部训练。后来,惠灵顿以优异的成绩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并在曼彻斯特大学国际发展中心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她加入英国政府,参与起草了英国援助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政策。然而,在推动政策改革的过程中,惠灵顿对政府部门的各种官僚主义越来越感到厌倦。

2004年,她只身来到饱受战乱的尼泊尔,开始帮助当地的污水清理项目。但在喜马拉雅,她渐渐萌发了从事职业铁人三项的想法。那时候的她完全没有公路骑行的经验,第一次坐上自行车座椅竟然是27岁!她骑着自行车穿越海拔45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从事自然的高强度训练,同时开始发现自己在耐力运动方面的天赋,决定向该项目的巅峰发起冲击。

2007年2月,30岁的惠灵顿成为职业铁人三项运动员。经过短期专业训练,她于同年6月65438+10月65438+3月获得世界冠军,将距离最近的运动员甩在身后近2分钟,受到英国铁人三项协会的称赞。

在整个职业运动生涯中,惠灵顿参加了13次正式比赛,其中包括四次世界冠军,从未输过。在德国世锦赛上,她以8小时18分13秒的成绩完赛,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比她2007年开始参加铁三职业比赛前的世界纪录快了半个小时,成绩仅落后于世界四大优秀男运动员。

惠灵顿后来提到,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自我发现、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她凭借自己的天赋和自觉主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案例。

另一位家喻户晓的世界体育明星,传奇网球巨星费德勒的成长故事也堪称经典。

费德勒的南非母亲是一名网球教练,但有趣的是,她从未教过自己的儿子。当费德勒蹒跚学步时,他在母亲身边踢足球。我小时候开始和父亲一起打壁球。后来尝试了滑雪,摔跤,游泳,滑板。我还打了篮球、手球、网球和乒乓球。直到进入青春期,费德勒才决定放弃自己最喜欢的运动——足球,专门练习网球...未来他能有出色的运动天赋和高超的手眼协调能力,都得益于他在多项运动上的经验。

同时,事实也证明,虽然费德勒后来明确了自己的特殊目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后来的发展。很多网球巨星通常在30岁左右退役,而费德勒在40岁(2021)依然活跃在网球赛场,并跻身世界前十。

目前,国际运动科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过早地进行针对性或专门性的训练,对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没有意义或有害的。

尤其是在CGS运动项目(如自行车、田径、帆船、游泳、滑雪、举重等。),科学家发现,如果以15岁为分割线,像费德勒这样接受过广泛运动训练的孩子,成年后的表现要比分割线年龄前接受过特定运动训练的孩子好。

当然,那些体育方面的优秀教练也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道。又名迪耶夫,苏联早期的传奇足球教练,不仅年轻时踢得好,还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教击剑。他深刻理解击剑中的“招架、招架”战术与足球中的防守反击类似,并将这一类比描述放在1946出版的专著《足球战术》中,多年来被东欧各地的教练奉为圭臬。

现代足坛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2003年,英超查尔顿俱乐部主教练阿兰·柯比什利(ALAN CURBISHLEY)任命南非运动医学专家韦恩·迪塞尔(WAYNE DIESEL)为俱乐部医疗总监。在此之前,韦恩一直在一家知名的职业橄榄球俱乐部工作。永利很快给球队带来了各种变化,比如训练后的冰浴。在当时没有过硬硬件设施的情况下,找了一个大垃圾桶临时代替。即便是俱乐部最大牌的球星保罗·迪卡尼奥也不解不甘,只好“跳进冰浴桶”——其实这样的康复措施在足球界早已司空见惯。

永利的跨界创新至今仍未停止,他将运动研究部门与运动医学部门进行了整合...同样,这些想法后来也被他成功带到了热刺俱乐部,这也是穆里尼奥加盟热刺时只带了少量助教的原因——所有的专业后援团队都已经准备好了!

永利在英超俱乐部的惊人工作,让他有机会在2015年转会到NFL的迈阿密海豚俱乐部,成立了一个强大的运动表现部门——其实比德国前国足主帅克林斯曼从美国为德国国家队引进康复训练师和特别教练晚了11年。克林斯曼还力劝德国功勋冰球教练彼得斯加入教练组,这不仅在德国足球界引起轩然大波,也引发了对他本人的质疑。直到2006年欧洲杯德国国家队取得优异成绩,质疑声才逐渐平息。

再比如,2003年之前的英国自行车队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在过去的110年里,我们没有在环法自行车赛或世界大赛中获得一枚奖牌。但在仅仅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英国队横扫60%的金牌;在2012的环法自行车赛中,英国人获得了第一个冠军。2014伦敦奥运会,团队打破9项奥运纪录,7项世界纪录...从那以后,英国队在项目的各个领域都应接不暇,包括道路、场地、山地和小轮车。

所有这些辉煌的成就都归功于英国自行车协会在2003年任命的体育表演总监戴夫·布瑞斯福德。

戴夫以前从未当过职业教练。他是天空自行车俱乐部的总经理,在此之前,他是一名推销员,这意味着他是一名体育经理和商人。但正是他开阔的视野,给球队的整体训练策略带来了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戴夫有序地将能为团队实现卓越绩效的要素分解为硬件和软件中的无数模块,每个模块每天都需要1%的改进。虽然每天只有微小的进步,但在“时间的复利效应”下会变得优秀,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世界差异,所谓“一日千里”。

更重要的是,戴夫促进了与许多领域专家的跨界合作,如心理学、医学、环境色彩学、材料科学和动力学。他致力于推动与F1团队的技术培训、设备研发、科研数据,甚至商业模式的合作。戴夫在自行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使他在2008年和2012年两次获得BBC最佳蔻驰奖。他倡导的“1%理论”得到了体育圈内外的高度评价,并广为传播。英国教育部将其作为政策制定的原则之一,哈佛大学甚至将“1%理论”写入工商管理教材。

透过这些世界顶级运动员和教练的生动案例,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思考:从史前时代开始,在人类早期生活中就开始出现以取胜为目的的原始原始的体育比赛,然后在古希腊以摔跤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起点,直到近现代各种名目繁多的体育“竞技体育”比赛...除了不断挑战人体运动的极限,在我们近120年来一直追求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各种竞技比赛的制胜之道还有哪些领域可以深入挖掘?

话题很大,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发:

作为现代智人,我们最大的优势其实是高深度专业化的对立面——广泛整合各种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在各行各业,很多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所谓“成功人士”,能够从各种渠道学习知识,然后在各个领域找到潜在的“连接点”,并通过类比,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其他领域,同时善于打破“认知壁垒”。

毋庸置疑,现代社会需要能够将看似遥远、毫不相关的领域连接起来的通用人才。比如回到竞技体育领域,这意味着运动员“训练”的广度很可能预示着转型的广度。也就是说,培训者/学习者拥有的知识或背景越多,他们创建的抽象模型就越丰富,对具体例子的依赖就越少。

顾爱玲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跳台决赛第三跳中,完成1620的超高难度,获得最高分94.5。赛后她说:“我上周训练时想到这个(动作),我从来没有在雪上做过。第二跳后我只排第二,所以我选择这个动作作为第三跳。”她成功了。这种无意识的模拟现象在运动心理学中被称为“冥想”。是的,虽然顾爱玲在训练中从未练习过这个特定的动作,但她利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如田径、芭蕾、数学等。)并刺激一些肌肉记忆将意识概念中形成的抽象模型完美而具体地呈现出来。

同样,影视表演对苏在奥运会上的推广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显而易见的是,表演首先要求演员具备模仿自己肢体和语言的能力,以及在舞台上或镜头前的角色代入感,甚至进入一种“忘我”和“忘我”的状态;同时,作为爱好,吉他弹奏和歌唱天赋表演训练对他的单板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都有积极的影响。

遗憾的是,在我国传统的运动员体系中,像顾艾玲和苏这样背景的天才实在是凤毛麟角。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另一位同样受到大众喜爱的体育英雄在冬奥会期间出现了:中国女足教练水。

2022年虎年伊始,水带领中国女足在多年后夺回亚锦赛奖杯,为中国足球带来了一丝光明和尊严。如果你看看她的辉煌成长史,你会惊讶地发现,水教练直到17岁才改练足球。在此之前,她是职业田径运动员,主攻跳远和五项。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空前成功,全国各地掀起了新一轮全民健身、热爱体育的热潮。尤其是在00后年轻一代中,在顾艾玲、苏等树立的新一代体育偶像的影响带动下,只要秉持科学精神,保持开放的态度,就一定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掘出更多具有优秀潜质的运动员。也许他们现在“无所作为”,也许有的还在“朝三暮四”,有的甚至“为时已晚”...但谁能说,当上帝为他们打开成功之门时,他一定会先关上那扇窗呢?!

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未来或许可以期待,能否在主教练领导运动员选拔训练的岗位上,或者在体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上,聘用更多具有跨界思维、具有通识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伯乐人,以及不畏“奇思妙想”、能“出奇制胜”的行业领军人物。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