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学认知心理学试题203
单元1A。大多数心理学家经常把故事、言语和语言代码结合起来,称之为AVL单位。
2 Stroop效应:当人们对某一具体事物做出反应时,由于无法阻断刺激情境中对无关特征的影响,因此很难注意到它,也很难对某一具体刺激做出反应。
3编码:从一种刺激形式到另一种刺激形式,或者从一种符号系统到另一种符号系统。
类别大小效应是指当谓语的类别变大时,判断句子需要更多的时间。
精致复述就是把要复述的材料组织起来,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这种复述,也叫整合复述,可以将信息转移到长时记忆中。
8可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感知或记忆中的可用性来评价一个物体或事件的相对频率,容易被感知或回忆的被判断出现的频率更高。
9控制加工:施耐德和希夫林提出的两种加工工艺理论之一。这是一种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处理,容量有限,可以在变化的环境中灵活使用。是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所以叫控制加工。
10两个记忆理论记忆不是单一的东西。有两种不同的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两种记忆理论的典型代表是由Waugh和Norman首先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模型。13模式识别模式(pattern recognition pattern)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照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当一个人能够确认他感知到的某个模式时,它就与其他模式相区别,这就是模式识别。人的模式识别往往表现为将感知到的模式放入记忆中相应的范畴并命名,即给刺激起一个名字。
11的内隐记忆:其根本特征是被试并不自觉地知道自己有这种记忆,它只能在一项具体任务的操作中自然表现出来,并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12启动效应:指前期加工活动对后续加工活动的有益影响。
13启发式:指凭经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称为经验法则。不能保证问题一定会解决,但往往能有效解决。常见的启发式方法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和计划法。
14情景记忆:根据储存信息的类型,长时记忆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境记忆是个体对某一时刻发生的事件的记忆。
15双作业任务:注意研究的一种常见范式,要求被试同时做两个作业任务,研究者的兴趣通常在于两个作业任务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16的词优势效应:该效应最早由Reicher在实验中确定。识别单词中字母(如work中的K)的正确率高于识别单个字母(如字母串orwk中的K)。
17自动加工: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了两种加工工艺理论。其中,自动处理是不受控制的处理,没有应用关注,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18自上而下加工:加工是从关于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由此可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限制了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特征检测器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19组块:是指将几个较小的单位(如字母)组合成一个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单词)的信息处理,也指这样形成的单位。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的米勒在1956年提出的。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获得的比特为单位,而是以块为单位。
典型效应:是指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速度快于非典型成员。
六、简答题
1.简述集合论模型。答:模型是迈耶提出的。这是一种语义记忆的特征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位是概念,每个概念由一组信息或元素表示。这些信息集可以分为样本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样本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本。属性集或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称为语义特征。这样,语义记忆就由无数个这样的信息集组成了。但是,这些信息集或概念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我们要从语义记忆中提取信息来判断一个句子时,可以分别搜索属性集,然后比较两个属性集,根据它们的重叠程度做出决定。两个集合的* * *相同属性越多,重合度越高。当重合度较高时,可以做出肯定的判断,否则可以做出否定的判断。
2.简述记忆信息加工的三层次模型。
要点: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出的记忆系统模型。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存储方式: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在该模型中,外界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语域,根据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听觉等,即图像记忆和视听记忆。感觉注册信息丰富,但是很快就能消失。一些信息进入短期存储。进入短时储存的信息可以有不同于原始感觉的形式,即需要转化或编码,编码单位是AVL单位(听觉、口语和言语),信息也可以很快消失,虽然速度比感觉登记慢。没有重复,信息可以在短期存储中保存15-30s。短时储存是一个加工系统,它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登记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以及作为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处理器。信息在复述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真实的信息库,信息有听觉、口语、言语和视觉的编码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是相对永久的,但由于褪色、干扰或强度降低,它们无法被提取出来。当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被提取出来后,就转移到短时记忆中。
该模型还认为,信息从一个存储转移到另一个存储主要是由人控制的。人们扫描暂时存储在感觉寄存器中的信息,被选择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被识别和存储。此外,有些信息也可以直接从感官登记到长时储存中,不需要短时储存的中介。信息从短时存储到长时存储的复述也体现了人的控制。总之,对记忆信息流的控制是这种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3简述加工水平理论。
答案要点:Craik和Lockhart从信息加工的操作看记忆系统,最早提出了加工水平理论。根据加工水平理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经过深入分析并参与精细联想和表征的信息,会产生强烈的记忆痕迹,这种记忆痕迹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只经过表面分析的信息,只产生微弱的记忆痕迹,持续时间很短。Craik和其他人用一系列实验来支持他们的理论。这些实验的典型形式是所谓的非自愿学习,即要求被试完成某项任务,而不要求他们去记忆。任务完成后,他们会意外地接受识别或回忆测试。实验的关键是安排的任务需要反映不同的加工水平。一些实验结果支持加工水平理论。
4.简述衰减模型。重点回答:Treisman对滤波器模型的改进模型。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以一种“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工作的。它不仅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者耳朵)的信息通过,而且允许追随者耳朵和非追随者耳朵的信息通过。只是非随耳的信息衰减了,强度减弱了,但有些信息还是可以进行高级处理的。非跟随耳的信息必须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被进一步分析。一个常见的例子是“鸡尾酒会效应”。按照特雷斯曼的说法,教义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刺激的特性,还取决于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
5.简述信息处理的一般原理。答案要点:1。信息处理是对符号的操作。2.信息处理系统的一般结构:(1)处理对象:符号结构;(2)加工的组成:受体、效应器、记忆和处理器;(3)处理器的功能:A、一套信息处理过程;b、短时记忆:保持基本信息输入或输出过程中的符号结构;c .解释者:综合A和B,确定一系列基本的信息过程。关于程序:对基本信息处理系列规则的解释是信息处理系统行为的机制。3.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信息输入、输出、存储、复制、符号结构建立和条件迁移。11简述知觉的直接理论。答案重点:刺激理论主张感知只是直接的,否认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其著名代表吉布森认为自然界中的刺激是完备的,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人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经验,而不需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并进行检验。
12简单介绍一下中心能理论。答案的关键点:中心能量理论把注意力看作是人们能够用来执行任务的有限的能量或资源,通过分配这种能量或资源来解释注意力。卡尼曼的能量分布模型更好地体现了中心能量理论。他认为人的可利用资源是与唤醒联系在一起的,其数量也会因情绪、药物等因素而发生变化。决定注意力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资源分配方案本身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觉醒因子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志、个体的长期倾向以及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估。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了谨慎的选择。中心能量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同时执行两项任务所导致的各种复杂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
14有哪些生物学证据支持特征分析理论?
答案要点:特征分析是指在模式识别的过程中,先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将这些提取的特征进行组合,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匹配,外部刺激被识别。(1)Pritchard利用该技术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位置在眼球运动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得到了物体的固定净像。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对物体的感知并没有立即消失,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消失,消失的是完整的特征,留下来的也是某种模式。(2)D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将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每个神经元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产生强烈反应,有一个特征检测器。
2试评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异同。
要点: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地位的看法不同。根据知觉选择模型,起重要作用的过滤器位于知觉和识别之间,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高级分析识别。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根据反应选择模型,注意的机制介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即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都能被识别,但其中只有一部分能引起反应。这个模型也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这两个模型还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也可以同时被注意到,即两者都认可注意的分布。
从目前的实验研究来看,有两点需要改进:1。在迄今为止进行的实验研究中,主张知觉选择的人大多使用附加耳朵的双耳听技术,研究的是集中注意;但是,大多数主张反应选择的人应用的是不遵循程序的双耳听力程序,他们研究的是分配注意力。两个实验的区别会体现在实验结果上,影响理论分析。对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改变这种偏重于某一种方法,应用多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2.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听觉感觉通道中进行的,很少涉及其他感觉通道。因此,利用其他感觉通道,特别是同时利用不同的感觉通道,会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有利于揭示学说的本质和机理。
试论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答案要点: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理论为代表,主张知觉只是直接的,否认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著名代表人物之一的吉布森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吉布森认为,观察者可以直接从环境中丰富的信息中提取出与深度、大小和运动相关的感知。他强调观察者和环境是不可分的;感知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一个积极的、互动的、连续的、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说法,距离是我们直接感知的东西。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微分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上述观点。
感知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感知时,接受感官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对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感知是在这些假设和预期的指导和规划下进行的。根据布鲁纳和格雷戈里对知觉的假设检验,知觉是一个包括假设检验的建构过程。人们接受信息,形成并检验假设,然后接受或搜索信息,检验假设,直到一个假设被验证,从而对感官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在有意识的时候是不会意识到假设的参与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条件下,比如在弱光下看东西,有时会经历这种假设检验。
知觉间接理论关注观察者的内部加工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关注外部环境的信息内容。然而,知觉的直接理论忽略了视觉分析和表征的过程,因此不能完全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然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乏对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讨论。
试论等级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要点:层次网络模型由Collins和Quillian提出,是认知心理学中第一个语义记忆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性实际上是概念,但它们说明了其他概念。相关概念按照逻辑层次关系进行组织,形成层次网络体系。层次网络模型相应地存储不同层次概念的特征。在每个概念的级别,仅存储该级别概念的独特特征,而在同一级别概念的* * *相同特征存储在下一个更高级别概念的级别。因为概念按照层次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每个概念和特征在网络中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是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决定的。Collins和Quillian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该模型,实验结果支持语义记忆具有层次网络结构的观点。
层级网络模型的核心是概念是通过逻辑获取上下级关系而形成的网络。这使它变得简单,但它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层次网络模型涉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类型非常少,概念之间既有纵向联系,也有横向联系。在分层网络模型中,主要的联系是“是”、“你”、“会”,其他各种关系都不涉及。其次,分层网络模型节省了存储空间,但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此外,分层网络模型不能解释典型效应。
活化扩散模型是由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在该模型中,概念通过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来组织。模型中的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概念之间的连接线代表它们之间的联系,连接线的长度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接线越短,联系越紧密,两个概念就越* * *相似。在激活扩散模型中,一个概念的意义也是由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概念决定的,尤其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概念特征并不一定要分层次存储。该模型假设当一个概念被处理时,它在概念节点被激活,然后沿着该节点的所有连接同时被激活并向周围扩散,首先到与其直接相连的节点,然后到其他节点。启动效应支持该模型。
激活扩散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它用语义模型代替了层次结构,因此比层次网络模型更全面、更灵活。激活扩散模型更适合人,能容纳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5哪些实验可以证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较晚的阶段?
答案要点:1。注意选择的模型开发。注意的心理机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最早的实验课题之一,其研究目的主要是找出注意的选择机制。实验方法主要是双耳听技术。自布罗德本特首次提出早期选择模型以来,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中期选择模型、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资源限制理论。
2.注意反应选择模型的选择。De utsch和Deutsch(1963)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然后Norman(1968,1976)支持了这个模型并做了一些修正。基本假设:所有感官通道输入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层次,得到知觉加工,被识别。而注意选择介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是选择知觉刺激,而是选择对刺激的反应。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
注意的晚期反应选择模型和早期(知觉)选择模型的区别:瓶颈的位置不同。立场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早期(感性)选择模型是前认知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
3.支持反应选择的实验。为了找出瓶颈在哪里,并行加工停止,串行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实验一:哈德威克(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听目标词的实验。在实验中,一些刺激同时呈现在受试者的耳朵上,包括一些目标词。这些目标词以相同的数量出现在右耳或左耳,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在左耳或右耳听到目标词时做出不同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目标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速度非常接近。支持响应选择模型
实验二:Shiffrin等人(1974)进行了类似的实验。
他们要求受试者在白噪音的背景下识别一个特定的辅音。实验条件分为两种:一种是双耳听,不确定辅音出现在哪只耳朵;第二,用一只耳朵听,确定辅音出现在哪只耳朵。结果表明,在上述两种条件下,特定辅音的识别率没有显著差异。支持注意选择的反应选择模型。
实验三:刘易斯(1970)的听力实验。让受试者注意跟随他们听到的单词,忽略任何他们不跟随的信息。不是跟随着耳朵呈现的信息,而是词,但有时候这些词和跟随着耳朵的词没有语义联系,有时候是同义词。该实验要求被试在执行听的任务时对随耳单词做出反应,并测量从随耳单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前的反应时间。结果表明,当非随耳呈现与随耳词同义时,被试对随耳词的反应时间会延长,而当非随耳呈现为无关词时,则没有观察到这种影响。
6.HAM不仅是人类的联想记忆模型,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它的基本表征单元是一个连接概念的命题,而不是单个概念本身。Anderson和Bower区分了四种主要的联想1语境-事实联想2地点-时间联想3主谓联想4关系-客体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