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和交流

(1)总体情况

2013年,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承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42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21次,占会议总数的14.8%;国内学术会议55次,占会议总数的38.7%;16个地区会议,占会议总数的11.3%;学术领域学术会议50场,占会议总数的35.2%。邀请国外专家学者265人讲学,国内学者专家490人讲学,43个重点实验室派出研究人员出国讲学,国内讲学146次。重点实验室参加国外会议293次,国内学术会议1746次(表20-22)。

表2013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召开的国内外学术会议

表21 2013年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

表22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13国际会议报告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继续的

(2)典型学术活动介绍

1.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例如,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地质科学世界研讨会、2013欧洲地质年会(EGU)并参观了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美国地球物理(AGU)秋季年会和第八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研讨会(HKT)。在国际科研平台上展示了实验室的研究水平,扩大了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图10,图11)。

图10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员参加第七届中国地质科学研讨会。

图11许志琴院士在2013欧洲地质年会上作报告。

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积极主办各类学术会议,2013年共主办(承办)学术会议6次,其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次,国内学术会议2次。如2065438年5月12日至2065438年5月17日,在IAEG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倡导和支持下,实验室主办了“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国际研讨会”,来自15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会议的七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实验室人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2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12次(图12)。

图12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润秋教授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国际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3.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013年,实验室共举办国际学术交流1次,国内会议1次,国际学术交流20次,国内学术交流25次。实验室现有交流学者40人,其中海外学者15人,国内学者25人。代表性的学术交流有:实验室参加“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全球变化——认识、减缓与应对”国际学术会议;袁道贤院士等人赴美参加“喀斯特地区碳与界面”学术会议;袁道贤院士出席第十六届国际洞穴大会;实验室研究员参加南非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张研究员参加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图13)。

图13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袁道贤院士在岩溶地区碳与界面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4.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的学术交流,如2013年6月4-5日在波兰什切青召开的中波合作项目“中国北部湾及其邻近地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与气候演变”第四次工作会议。会议在2012第三次工作会议的基础上交流了双方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下一步的联合工作计划。工作会议结束后,波兰科研人员带领实验室技术人员前往波罗的海沿岸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并参观了什切青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在沿岸设立的永久性野外环境观测站。2065 438+0165438 2003年10月20日至25日,中波合作项目组对海南岛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海南岛西部阶地的组成、分布和演化特征,并进行发光取样。同时考察了海南岛西部河流和乐东昌化江流域是否发育古河流,以进一步研究海南三角洲发育的源汇系统。2013 165438+10月27日上午,中波科技人员讨论下一阶段中波合作项目(图14)。

图14中波项目第四次工作会议后的海岸带调查。

5.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比如2006年3月22日,5438+03,18 ~ 22,实验室派人参加了在美国休斯敦伍德兰兹举行的第44届月球与行星科学大会。与会者包括几乎所有活跃在火星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他们以会议报告或展板报告的形式报告最新的探索和研究成果。实验室的参与者做了题为“中国青藏高原火星类比点——大浪滩盐湖地区的气象数据和地表温湿度数据”和“大浪滩沉积盐及其对火星盐形成和赋存的意义”的展览报告,并与同行进行了广泛交流。他还参加了关于地球化学和岩石学、行星环境类比、天体生物学和行星物质类比的专题会议(图15)。会后,我去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进行了短暂的参观和实验研究。

图15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人员参加第44届月球与行星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