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和分析数据大数据如何帮助社会治理?

收集和分析数据大数据如何帮助社会治理?

“大数据”曾经是大众眼中颇具距离感的专业词汇,但近年来,“大数据”已经成为人们身边的高频词汇:当你在网上购物时,平台总能精准推荐你想要的商品;当你下载一个APP或者打开一个程序的时候,总是要点击同意那些冗长的隐私条款;甚至当你使用不同的账户享受同样的服务时,你实际上发现你可能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导致了数据的快速增长,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经济运行机制和社会治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开启了未来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毫无疑问,大数据正在塑造未来,那么大数据将从哪些方面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前化解风险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村寨众多,这里有3922个连片的木寨,50户以上,88万间木农房。然而,随着当地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电气火灾也迅速上升,为了有效预防火灾,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向了“大数据”。

记者在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看到,这里每家每户都在正门安装了灭弧电气保护装置。“这些保护装置也是农村电气火灾监控大数据平台的传感模块。”当地工作人员在手机上打开一个名为“点叮叮”的APP,大数据中心全天候采集农民用电数据。一旦发现家庭用电数据异常,系统会通过手机APP自动发出预警,通知工作人员上门检查处理。不仅如此,大数据中心还会针对区域用电数据生成日报、周报、月报,分析用电规律,评估安全系数,为预测电器火灾风险、精准指导农电改革提供大数据支持。

“通过数据收集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将事后解决变成事前预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事前监控和事前解决。”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孟天光表示,大数据将给社会治理方式带来促进和改变。

这个例子,记者在深圳南山区也看到了一个例子。2017清明假期的一天下午,深圳公南山分局人流监测预警系统突然发出预警。在短时间内,地形狭长的深圳湾公园被过多的自行车挤满,导致“毛细血管栓塞”,很可能被踩踏。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实时动态监控、人群趋势分析、人群画像分析等信息,当地公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缓解了现场压力,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事故。

“大数据不仅为政府治理贡献了数据方面的理念、资源、技术和对策,还解决了政府在传统治理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孟天光认为,目前,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未来将努力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的网络化、智能化、系统化,最终有效解决政府精准治理问题。

享受政府数据:打破孤岛效应

近年来,简政放权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比如“证明我妈是我妈”。“奇葩证明”之所以会有生存空间,一个根本原因是政府信息之间的严格壁垒造成了“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为此,广东梅州公安局打造了“证明云”。通过与20多个政府部门共享数据,互联网提供的电子证明与传统证明具有同等效力,成为应对“奇葩证明”的特殊武器。

通过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解决“奇葩证明”问题只是小试牛刀,将沉淀在政府手中的数据向社会开放,将深刻引发大数据的创新应用和产业融合发展。专家介绍,如空间地理数据的开放,可用于指导矿业、林业、农业、渔业、能源、航海、交通等;气象数据的开放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旅游、灾害管理、保险预测、环境评估等。

对此,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将“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推进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和“稳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作为主要任务。其中,《纲要》还特别提到,优先推进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政府数据开放到什么程度,哪些数据集应该开放,不同数据集下的数据如何分类,大多由政府相关部门和政府官员决定,缺乏统一标准。”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表示,要明确政府数据开放的范围,完善政府数据开放的程序机制,明确政府数据开放的标准。“信息披露以公开为原则,不披露为例外。开放政府数据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大数据营销:提高效率,防止滥用

今年以来,“大数据杀熟”成为网络热词,是指在网上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显示给老客户的价格远高于新客户的价格。事件起因是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称自己在某网站长期预订了一个价格在380-400元之间的酒店房间,但实际价格只有300元左右,而有一次用朋友的账号查询,会发现同样的房间也在300元左右。这条微博在网上发酵后,很多人都曝光了类似经历的证据。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规制研究中心主任阿拉莫斯认为,大家都认可线下“砍价”等议价行为,因此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交易价格进行交易也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大数据杀熟”的问题在于,卖家通过掌握大数据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和预测用户,但买家却很难真正“用脚投票”,因为网络交易的用户粘性越来越大。“久而久之,自然会有自律不足的商家,利用用户的心理去做一些事情。”阿拉莫斯分析道。

如今,平台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从网上乘车、自行车享受、电商购物到社交媒体。与此同时,众多平台对海量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占有,也引发了公众对大数据是否会被滥用的担忧。

“仅仅从经济上来判断,数据归企业或平台所有可能效率最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小华认为,零散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只有通过大数据技术将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才会产生价值。但与此同时,这些平台对数据的占用也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所有权、数据交易、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当数字经济发展涉及伦理、公平、正义等价值判断时,市场未必能自发调节解决。这时候就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