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自律和他律是康德提出的一对哲学和伦理学范畴。康德、卢梭等思想家把自律作为道德主体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指为了通过自身的理性和良知追求道德本身而制定的伦理原则,而不是从某种外在要求(如神灵、世俗权威、传统或自然本能)中获取道德力量。不同的学科对自律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自律的本质在于它要求人们更加理性,信仰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和推动力,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自主性、自主性和自我教育,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和自学性的特点。
二、培养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必要性
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是高校提高学生学习和需求的需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教育高素质的学生,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他们形成社会认可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体系。学校教育的这种特定目的决定了学校的一切管理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都要为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质量保证。提高大学生自律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全面、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等良好品质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第三,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进行熏陶、教育和培养。严格自律精神和高尚自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在思想教育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较高的自律能力,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组织大学生自我管理,提高自律能力。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应强调自律素质的培养,建立自律管理机制,形成自律氛围,提升大学生的自律素质,并通过建立学生干部岗位责任制、班级考核制度、学生素质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促进。班主任要从繁重的常规工作中解脱出来,发挥更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