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世界难题,程教授23岁,为什么美籍华人数学家称刘璐只是幸运?

一、“数学狂人”刘路

都说天才总是与众不同的,但是对于刘璐来说,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也许唯一的区别是他对数学的特别关注。

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数学。当他的同学都在为数学挠头的时候,他总能在枯燥的数学世界里玩得开心,学得津津有味。

2008年,刘璐考上了大学,原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数学专业。但他的父母认为,如果他学的是纯数学专业,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于是阻止了他。

最终,刘路考上了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满足了父母的期望,也坚持了自己的爱好。

上了大学的刘璐一如既往的热爱数学。

还有的同学课后打卡拉ok,大学生活丰富多彩;而刘璐,一有时间就去图书馆研究各种数学问题。

有时候在图书馆呆一整天是不够的。他不得不借几本英文的数学书,带回宿舍继续研究,直到有了答案。

但奇怪的是,刘璐虽然对数学那么痴迷,但每次考试数学成绩都不是很拔尖。

刘路解释说:“因为我的计算过程太混乱,解法不够规范,影响了加分。”。

他不是不懂那些深奥的定理运算,而是求解过程不够严谨。

但对于刘路来说,比起纸上的结果,他更关心自己能否解决一个问题。

这可能就是科研人员和普通学生的区别吧。

前者为学习而学习,后者为成就而学习。

二、“数学天才”刘鲁

如果生活就这样下去,也许刘璐只是大家眼中对数学特别感兴趣的普通人。

但在2010,刘璐还是大三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当时的刘璐,痴迷于逻辑数学中落后的数学。

5438年6月+10月的一个晚上,刘路翎突然觉得可以用一种他以前用过的方法来解决西塔潘猜想。

西塔潘猜想是英国数学逻辑学家西塔潘在逆数学领域证明拉姆齐第二着色定理的基础上提出的猜想。

许多数学家试图证明这个猜想,但都失败了。

西塔潘猜想也成了数学难题。

但就在灵光一现的那一刻,刘璐突然觉得自己像个神,用自己的方式论证了这个猜想。

后来刘路也说:“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论证这个猜想。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的话,可能和我平时的积累有关。”

的确,无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不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怎么会有那一刻的灵感?

说到底,是刘璐孜孜不倦的钻研,让他证明了西塔潘猜想。

刘在证明西塔潘猜想后,用英文记下了证明的全过程,然后以“刘佳怡”的名义寄给了美国芝加哥大学主办的《符号逻辑》杂志。

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很多研究过这个难题的数学家都很好奇这个证明西塔潘猜想的“刘佳怡”。

当得知“刘佳怡”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时,很多人表达了对“刘佳怡”的不相信和由衷的赞赏。

丹尼斯·汉斯·杰弗德是芝加哥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也是《符号逻辑杂志》的编辑。他也曾多次试图证明西塔潘猜想,但都无果而终。

当他看到刘鲁的证明文件时,他非常惊讶,并写信给刘鲁说:“请接受我对你惊人成就的祝贺。”

2011年9月,芝加哥大学召开数理逻辑学术会议,邀请了12位重要的专家学者,其中刘路作为亚洲高校代表做了40分钟的报告。

刘路通过自己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终于走出了自己学习数学的小世界,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中国最年轻教授”刘路

随着西塔潘猜想的提出,刘璐一举成名。

只有中南大学的领导才发现,学校里竟然藏着这么一个数学天才。

出于对人才的关爱,中南大学尽力为刘璐创造条件,希望他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于是,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廷也收了刘路为徒。侯振廷在数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他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

刘璐能成为他的学生,无疑在个人发展上领先一步。

此外,为了让刘璐专心数学研究,中南大学还准予他提前毕业。

并且2012年刘璐被聘为正教授级文员,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惯例。刘路也因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不仅如此,中南大学还奖励刘路654.38+0万元,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做科研。

本来刘璐的父母担心儿子一心扑在数学上,会导致不好就业。结果刘路不仅靠数学出名,还当上了中南大学的教授,这让他的父母欣喜不已,也不反对他学数学。

然而伴随着鲜花的掌声,还是有很多质疑。

很多人认为刘路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格成为正教授。

就连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也曾说过:西塔潘猜想在数学中是很冷门的,它的证明起不到任何作用。刘只是运气好。

但对于这些质疑,刘璐从来不在乎。

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里,钻研那些神秘而深奥的数学问题。

直到2013,论文《避免计算——一个闭集的所有成员》再次发表。

中南大学老师说:这篇论文会比刘路上的一个西塔潘猜想更轰动。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在中国数学界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几年前还只是个学生。

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选择出国留学,而不是在国内学习。

比如13岁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岁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的天才少年尹,就曾表示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

现在,刘路和中南大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

选拔人才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不要用资历和年龄来“限制”新人的成长。只要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到处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