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明的景观生活是插图。
中秋,桂花飘香。2008年9月17日下午,我受武清区文联委托,驱车前往区教研室采访一位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画家”——张英明。
毅力和丹青缘
祖籍河北赵县的,1963年6月1963出生于天津武清云贝河畔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天资聪颖,喜欢画画。小学的时候,李增斌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幅《喜鹊夸梅图》深深吸引了肖英明,一双圆圆的小眼睛,饶有兴致地盯着画中的喜鹊和梅花,眼睛久久舍不得离开...
正是这幅画,给肖英明稚嫩的土地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隐隐约约有一种长大后要当“画家”的愿望。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农村相当贫困,普通农民没有经济收入,肖英明一家也不例外。那时,他经常用树枝、铅笔或粉笔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写生”。他的“作品”陈列在地上、墙上、门上,他院子里的花草都是他年轻时临摹的对象。家里没钱给孩子买画画用的纸,颜色,笔。学校老师经常带着学生打芦苇卖钱,换取孩子画画用的纸、颜色、笔。小学时,肖英明经常为班级画海报,经常赢得同学们的羡慕和老师、校长的赞赏。他努力学习,取得了进步。在村里,每到过年,他就给村民们写春联、画雕像。他的年画《长生不老》和模仿《红楼梦》《三国》《西游记》《水浒传》等古代故事中人物的作品,让邻里乡亲们大为惊讶和称赞,深得相亲对象的喜爱。人们互相竞争,互相要求,互相赞美:“这孩子长大了要当画家。”村民们的称赞也让肖英明越来越有干劲。
当时放学回家,英明一头扎进房间画画。我妈让我干活或者吃饭,我听不到。我气得我妈大喊:“你不能再吃了。你在画什么?”有时候停电了,我就点个油灯继续画画。此时,尽管张英明的生活充满艰辛,但他完全沉浸在绘画的快乐中。
1977,一年级暑假期间,张英明参加了县文化宫举办的少儿艺术培训班。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系统的训练。在美术老师王绍棠的悉心指导下,英明接受了素描、速写、临摹、写生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通过学习,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获得了市级优秀奖。
初中毕业时,张英明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艰难的选择:将来是上高中还是去美术学院?还是考个艺校,毕业就去工作?英明在家走五趟,虽然年龄最小,但是很懂事。由于英明家孩子多,家里很尴尬。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想学艺术,解决吃饭问题,于是选择了师范。1980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专业。进入师范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经常熬夜,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直到看门的老头多次把他赶走。为了学习绘画,张英明甚至省下了所有的生活补助,用绘画材料取而代之。因此,教美术的特级教师张玉明很受重视,为他学习绘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老师的信任、鼓励、关心和支持总是激励着有智慧的人努力学习绘画。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专业课永远是第一。老师高度评价《挤羊奶》毕业作品:“生活气息浓郁,民族色彩浓厚,造型独特,基础扎实”。
老师对练习题的点评和表扬让张英明充满激情和兴奋,他的激情和坚持让他对绘画艺术更加着迷。
单鑫于人陶方莉
1983年9月,张英明中专毕业,分配到杨村第四小学教美术。那时,才二十多岁的英明还是一名教师。他的艺术兴趣是强烈的,热情的,充满豪情。他的座右铭是:“园丁毫不犹豫地种植幼苗,并把它们变成春天的泥浆来保护花朵。”
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一些用笔和涂色的基本技巧,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的书画知识和实践中都有所收获。他因材施教,对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特别照顾。自己买纸、笔、颜料,让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杨金丽学生加入美术组,耐心集中辅导培训,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参加全国、市级少儿作品展览和比赛。有志者事竟成。梅峰反映交通安全的作品《红绿黄》获得市级一等奖。杨金丽的作品也获奖了,受到了市领导的接见。二十年后,杨金丽在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到母校,问她对母校印象最深的人是谁。她脱口而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术老师和鲜少大队的辅导员。”。90年代初,县教育局领导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于是将张英明调到县教研室,负责全县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艺术是一种情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艺术教学的深切投入,对人生和名利的平常心,不仅带入了英明呕心沥血凝结的艺术作品,也带入了他呕心沥血的教育事业。
张英明的父亲以前是副县长。他有过几次在政府和司法部门获得好工作的机会,但因为对艺术教学和绘画的热爱和痴迷,他放弃了这些机会。20多年来,我一直在美术教学的三尺讲台上努力而执着地工作着,哺育着桃李。
张英明致力于艺术教学和研究,同时精心培养艺术教育人才。采用“给任务”、“压担子”、“集中辅导”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讨论-实践-反思-总结”的教研模式,于洋、刁玉雄等4名教师分别获得天津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评优一、二、三等奖。崔月华、陈伟获天津市双优课程评估市级一等奖,英明获指导奖;孟春燕等6名青年教师获天津市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小学一等奖,闫睿获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比三等奖。
由他撰写的《注重创新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等hit floor理论文章获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改革成果二等奖,并发表在《天津市中小学第九届教研改革成果集》上;《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新机制》获天津市中小学艺术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17学术年会三等奖。”挖掘运河文化资源,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获天津市中小学第十一届教研改革成果一等奖,并发表在2007年第4期《天津教研》上。
2006-2011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由英明主编,联合编写了《谈运河》、《看运河》、《画运河》、《编织理想》、《放飞未来》、《彩墨画故乡》等5本校本美术教材,受到区领导和市级专家的好评。
20年来,张英明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和100名骨干美术教师。他们有的考上了省市和全国的艺术院校,也有不少人从事美术教学或书画工作,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因为张英明在美术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被天津市教委65438-0998评为优秀教研员,还被市教研室授予荣誉教研员称号。2001、2003年被天津市教育协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武清区课改实验先进个人;连续六年获得天津市双优课程导师奖;我获得了很高的荣誉。2008年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项目“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先进个人。
因此,他不愧为“优秀的艺术教育灵魂工程师”。
水墨纵横写素心
张英明在学校学的是油画,后来转向了风景画。他认为山水画可以借景抒情,融景为一体。但“纸所获,浅也”,保持眼观天象,心观天象,胸观人间,是山水画家的必经之路。为了创作画作,他和旅伴们每年都要安排行程,在遥远而广阔的地方放纵自己的思绪,“搜遍奇峰画稿”,在写生中寻找创作灵感。他五天去太行山,六天去山西黄土高原,跋山涉水,自费写生。这些年来,出去写生的花费已经达到一万多元。我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体会到了泰山、黄山、太行山、险、奇、美、幽、阔的意境,体会到了黄土高原的野性与粗犷。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积累了一万多张素描和照片,为山水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黄土高原,是一个非常辽阔和令人振奋的地方。怀斯一到那里,一种历史感无边无际,让人身在山水之中,心有余悸。在这个地方,英明得到了山川的美感,宽广、无边、涩、空、坚。
更何况还有太行山,华夏大地上的“华北屋脊”,四季的奇山怪水,那只鸟,那棵树还是一块石头。在这座大山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实用和谐,让他觉得天地自然中的自然,其实是一幅“开天辟地的画卷”。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大画家郝静就隐居在太行山红谷,完成了中国山水画、书法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郝静画太行,写太行,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英明重视传统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他曾痴迷地研究过郝静的绘画风格和理论。
泼墨丹青山水间
专攻山水画的教师画家张英明,所见所闻所想都只是山水,是一个痴迷于画山水的“画痴”。
他抓住了艺术生命的绳索,奋力攀登。晚年虚心向名师求教。曾拜天津美术老师张玉明、画家辛福茂为师,又师从已故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在名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不断吸收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同时也不忘给业余自学充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先后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得大专、本科文凭。
为了找到自己的笔墨语言,他苦心临摹历代名作,潜心领悟艺术真谛,我持之以恒地研究分析传统笔墨技法,鉴赏经典笔墨风格,如郝静的《匡庐图》、范宽的《西山行》、巨然的《问秋山》、唐力的《万和宋风图》,研究黄、李可染、的艺术思想、构图和笔墨特点,每次拜访需要十天半月。正是这些必备的基本功,让他一遍遍感受经典的魅力,体会到笔法的奇妙。在众多凝聚心血的山水佳作中,他的山水画风格充满了朝气、活力、自然的锤炼和凝重。
《深院》描写的是黄土高坡上农家大院的春天。画面借助北宋欧阳修词《庭院有多深》的意境,采用墨与色、清与浊、明与暗、有意与无意的对比,使近景树的“绿”与背景洞门、窗、墙的“灰”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画面的宁静感和灵性,传达出一种清新、朴素、舒适的和谐之美。别墅的青云,梦幻的远山,绿色的影子,诗意的洞穴,还有...都展现了别墅的美丽和魅力。把人物念出来,白云绿树环绕的别墅自然闲适淡雅之美。
张英明因他的风景画而出名。2006年,区电视台以《热爱山河,热爱绘画》对他的艺术成就做了个人专题报道。区教育局还推荐他为天津市第一届教职工艺术家候选人。
面对成功的智慧,他从不止步。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他仍然精益求精。创造中国画的美,如同描绘精彩的人生,需要勇气,需要坚持,需要灵气,需要无尽的磨炼。Wise就是这样的人,其实——画人。
画如其人,人更如画。在我看来,张英明先生是一位来自梦想的画家。他能让人回归自然,在他的画面中释放情绪。他把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恬静的自然和沉重的情感中,融为一体。在青山绿水的交融中,他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美。
古人云:“天地为我师”。我们期待着睿智老师的山水画,汲取中国大地的精致之美,展现来自美丽运河的无穷灵感,用他的坚持和努力在艺术的世界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注:本文发表于著天津市文联出版的《邱春花史》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