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和措施
韩玉萍、贾菊才约1977字。
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和成熟,思想道德素质总体符合社会要求。但是也有很多缺点和问题。比如,在对与错面前,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巨大反差。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有学校德育的原因。从高校德育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和丰富德育内容。“三个代表”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一切理论和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创造性。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德育创新,仍然是关于市场德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第一,从市场机制出发,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道德需求,树立正确的经济道德观。高校德育要在尊重每个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经济行为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客观上要求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培养全民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和思维习惯。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丰富培育法治精神的内容,注重大学生法律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三是进一步加强和丰富与市场经济和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独立、自由、平等、竞争、效率、创新等理念的教育。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传统道德是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的,既表现为显性的道德文章,也表现为隐性的民族心理积淀。我们应该对传统道德进行必要的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充分发挥其现实指导意义和价值。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包含着对传统道德的积极扬弃,是对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再创新过程。因此,只有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自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优良道德传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加强德育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和体验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巩固道德认知的内容,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体验,磨练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高校应当统筹道德实践教育教学,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培养。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次,要组织大学生课外道德实践活动,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实践活动的考核和监督制度。再次,重新审视和挖掘校规的道德内涵,突出制度的育人作用,通过大学生自觉遵守校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4.加强校内外联系,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形成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大学生道德教育不是简单的数学推理,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土壤上,获得社会认可,才能成功。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第一,高校要加强与周边社区的沟通,与这些社区形成关系,优化高校周边的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事业和服务活动,将大学生德育延伸到社区。第二,建立大学生与本专业对口单位的关系,定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行业参观、学习、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提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采取介绍的方式,经常邀请各行各业有影响力的人来学校讲课,与学生座谈,加强大学生与社会成功人士的交流。第四,高校要鼓励和支持大学师生积极参与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坚定道德理想。
5.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信息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