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近代京昆丹行的杰出演员,位列“丹行四大名”之首。同时,他也是一位享誉国际的表演艺术大师,他的表演被推崇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第二,关于梅兰芳的勤奋故事
故事内容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跟一个老师学戏剧。老师说他有一双死鱼眼,呆滞无神。完全不是戏剧素材,所以我拒绝接受。
天赋的不足并没有让梅兰芳气馁,反而让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眼睛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低头看水底,眼睛紧紧跟着金鱼游动,追求立竿见影。
后来,梅兰芳的眼睛变得像清澈的秋水,波光粼粼,深情款款,终于成为著名的京剧大师。
梅兰芳(1894 10 10月22日-1961 8月8日)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灵贤为师,10岁走上舞台。后来他让秦之芬和胡二庚向花旦取经。1965438+2005年4月至1965438+2006年9月11《官潮》《狱中鸳鸯》《想范》等剧新排练。1949之前,先后在日本、美国、苏联演出,获波莫纳学院、南加州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任中国* * *,191。
享年67岁。梅兰芳在50多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女演员的唱功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在国际上被称为“梅派”。代表作有《宫女醉酒》《女神散花》《宇宙锋》《渔父杀父》等。,他已经培训和教授了超过65,438+000名学生。
关于梅兰芳的三个故事
1,梅派形成初期
京剧早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为京剧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成为梅派的重要创始人。梅派第二代传人梅巧玲的儿子梅竹芬很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演唱风格,他为梅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
2.梅学派的创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巧玲的孙子梅兰芳继承和发展了梅派艺术。当时京剧史上有“尚美成勋”四大名家,使京剧发展达到顶峰,是京剧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志。
梅兰芳创立丹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梅兰芳在京剧中表演得最好的就是丹,所以梅兰芳是中国丹教创立艺术机构的第一人。
在京剧中,女性被统称为“旦”,根据角色的年龄和性格可以细分为许多职业。演小康家庭、有地位的女子叫“郑丹”,郑丹在京剧中俗称“青衣”,因郑丹角色常穿蓝袍而得名。京剧《窦娥袁》中的女主角窦娥是一个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清丽淡雅温婉,以唱功为主。总的来说,青衣的唱腔优美细腻。
梅兰芳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融合了京剧的美术,将青衣、花旦、京剧蓝调等行业融为一炉,创造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风格,在国际上被誉为“梅派”,影响巨大。
3.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中国京剧乃至整个中国戏曲艺术的巅峰,也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然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北京精英云集,剧院、茶馆云集,梅兰芳御轩聚集的“梅党”也各显神通,为梅兰芳当时的梅派艺术立下了汗马功劳。
4.艺术与戏剧的融合
中国的剧,无论从服饰、道具、化妆、表演,都可以说是活跃的水墨画。梅兰芳知道要从画中学习,以助戏剧。于是他学习绘画,向一些著名的画家请教,包括齐白石,他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
齐白石是梅兰芳的老师和朋友。梅兰芳把艺术、生活、趣味融为一体,让中国传统书画进入戏剧,拓展了艺术领域,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艺术壁垒,开创了新的出路,把这个新生事物传播到了国外。
(3)梅兰芳故事延伸阅读:
励志故事
梅兰芳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剧的著名演员。父亲梅竹芬也是京剧演员。
梅雨田叔叔是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长笛演奏家,为京剧和昆曲伴奏,演奏很多。受长辈的影响,梅兰芳从小就喜欢看戏、看戏。
八岁开始学戏剧,也学过丹角色。男生要模仿女性唱歌、读书、做事,用假声唱歌、说话。这需要刻苦练习。起初,他的自然条件并不好。有时候老师教一个剧教了很久,还没学会。有一次,一个老师看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这碗饭不是我爷爷给你的!”"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怎么看,于是他反复琢磨,反复学习。一首歌一般唱六七遍,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就了一副宽、亮、圆、甜的嗓子,让人特别爱听。成名后,他又一次见到了最早教他的老师。老师害羞的说:“我那时候真的很懵懂!”"
“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从你身上受益太多了。要不是我被你骂,我都不知道怎么进步!”"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睛缺少空气。而丹丹在舞台上的眼神尤为重要。我们做什么呢后来他养了一些鸽子。每当鸽子飞翔的时候,他就随着鸽子的飞翔转动眼睛,看得越来越远。就这样,久而久之,他的眼睛,问题都消失了,他变得特别容光焕发。直到老了,他依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有人总认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自然条件好,其实应该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和刻苦钻研。
梅兰芳从十岁开始演戏。十四岁时,他随Xi连城剧团正式参加演出。
“Xi莲城”后更名为“傅莲城”,是中国最著名的京剧班,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京剧演员,如后、马、谭等。梅兰芳和这个剧团一起演戏,学了很多戏,丰富了她的表演经验。
梅兰芳在演戏之初,主要是唱工业戏,也就是在舞台上唱为主,比如二进宫、三母教子、祭河、玉堂春等等。这些剧只要声音好听,发音清晰,就能受欢迎。但是后来随着清朝的灭亡,社会的进步,老百姓对京剧的要求也高了。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听唱歌,而是要求看那些有内容有表演的剧。
梅兰芳心想:“看来只演二人转的青衣戏是达不到要求的。我想放松一下我的把戏。”
所以,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身材,表情和武术的知识,如木刻斋,梵将关和彩虹关,这些都很受欢迎。梅兰芳经常看同行的表演,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化为己用。昆曲是一种古老而高雅的戏曲,有着丰富的表演技巧。梅兰芳跟随前辈们学习昆曲,上演了《思范》、《春香》、《游园惊梦》等名剧。就这样,他的演技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于梅兰芳的四个小故事
年轻时的梅兰芳有一次去拜一位老艺术家为师。名师仔细检查后摇头拒绝,认为梅兰芳有一双“死鱼眼”:阴暗、呆滞、呆滞、无效。
梅兰芳没有气馁,反而坚定了学习艺术的信心。他坚持不懈地锻炼和矫正眼睛。他喂鸽子养金鱼,每天仰望天空,和鸽子一起飞翔,追逐它们,每天低头看水底,和金鱼一起游泳,寻找影子。
过了一会儿,梅兰芳又上台请名师亲自指导。看到梅兰芳的表演,他傻眼了,震惊了。梅兰芳的眼睛又黑又亮。像一泓清泉,波光粼粼,美不胜收,他马上收了高徒。
梅兰芳的故事
梅兰芳是一位京剧演员,名叫华,祖籍江苏泰州,曾长期居住在北京。梅兰芳在5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认真学习,勇于创新,塑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在国际上被称为“梅派”,深受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梅兰芳1894年9月24日出生于梨园世家。梅巧玲爷爷(1842 ~ 1882),著名京剧舞蹈家,“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1874 ~ 1897)也是昆曲和京剧的主要演员。母亲杨昌钰(1876 ~ 1908)是著名武圣杨龙寿的女儿。梅雨田大叔(1865 ~ 1912)是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的著名钢琴家。梅兰芳父母早逝,由她的叔叔梅雨田抚养。
梅兰芳8岁开始学习戏剧,9岁时跟随著名的吴单伶人学习唱青衣。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七月初七,10岁的梅兰芳在七夕节大戏《天河配》中首次以昆曲《长生殿·鹊桥秘誓》织女的身份登场。1908,大西在一个班表演。此时,他在吴陵县继续教书的同时,还向著名的秦丹知芬、小丑胡二庚等学习花旦戏,并刻苦学习昆曲,练武习武,广泛观看旦角地方戏等角色的表演,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梅兰芳第一次应邀赴上海演出,王凤青为第一卡(主演),何为第二卡。那时候王凤青是南北知名的学生,梅兰芳是菜鸟。王凤青热情推荐梅兰芳出演大轴剧。梅兰芳的第一次舞台表演是如来青老师教的《木刻斋》。他出色地塑造了穆的艺术形象,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期间,他观摩了上海以展示现当代题材为主的“新剧”,受到了启发。他还参观了上海新舞台的灯光,一些演员的化妆方法和服装款式的设计。这些都对他的艺术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年,他从上海回到北京后,出演伊文社,并发布了第一部新风尚剧《邪海惊涛》。1914年秋,梅兰芳再次应邀赴上海演出,上座率经久不衰,盛况空前,吸引了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众多观众,直至年底。南方的两场演出为他的艺术奠定了独特的基础,并开始了大量的新剧排练和艺术创新。
4月1915至9月1916梅兰芳新排练11。其中有新风尚剧《官潮》、《邓谷夏》、《一缕麻》;古装新剧,狱中鸳鸯,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女儿笑;还有昆曲的《思凡》、《春香扰校》、《礼抄红》等传统剧种,还有《惊丑》、《前婚》、《逼婚》、《风筝误婚》等。新风尚剧《恶海惊涛》、《一缕麻》和邓抱怨女性受压迫和婚姻自主的悲惨命运。《戴宇葬花》和《女儿笑》(又名《晴雯撕扇》)是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古装剧。此后,梅兰芳继续排演大量古装新剧,如《连进峰》、《霸王别姬》、《神女散花》、《麻姑献寿》、《洛神》、《Xi石》、《泰贞传奇》等。,编创演出传统剧目,如《宇宙之峰》、《贵夫人醉酒》、《怪替身》。
刘梅兰芳的故事
八岁的时候,梅兰芳开始学习戏剧,她还学习了丹焦。男生要模仿女性唱歌、读书、做事,用假声唱歌、说话。这需要刻苦练习。起初,他的自然条件并不好。有时候老师教一个剧教了很久,还没学会。有一次,一个老师看他学得慢,生气地说:“不行,这碗饭不是我爷爷给你的!”"
梅兰芳脸红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怎么看,于是他反复琢磨,反复学习。一首歌一般唱六七遍,他却要唱二三十遍。渐渐地,他练就了一副宽、亮、圆、甜的嗓子,让人特别爱听。成名后,他又一次见到了最早教他的老师。老师害羞的说:“我那时候真的很懵懂!”"
“别这么说。”梅兰芳说:“我从你身上受益太多了。要不是我被你骂,我都不知道怎么进步!”"
梅兰芳小时候眼睛有点近视,眼皮下垂,眼睛缺少空气。而丹丹在舞台上的眼神尤为重要。我们做什么呢后来他养了一些鸽子。每当鸽子飞翔的时候,他就随着鸽子的飞翔转动眼睛,看得越来越远。就这样,久而久之,他的眼睛,问题都消失了,他变得特别容光焕发。直到老了,他依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有人总认为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是自然条件好,其实应该主要归功于他的刻苦学习和刻苦钻研。
梅兰芳从十岁开始演戏。十四岁时,他随Xi连城剧团正式参加演出。
“Xi莲城”后更名为“傅莲城”,是中国最著名的京剧班,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京剧演员,如后、马、谭等。梅兰芳和这个剧团一起演戏,学了很多戏,丰富了她的表演经验。
梅兰芳有哪些故事?
申城的出道一炮而红。
1913年秋,上海丹桂一号老板许专程赴京,邀请著名演员王凤青、梅兰芳来沪演出。王瑶卿的弟弟王凤青起初是一名武术学生,后来变成了一名老学生。14岁入四喜班,后上三清班。王桂芬非常欣赏他,收他为徒。他亲自教他《朱砂痣》、《拿成都》等名作,并指点他《文昭关》、《鱼藏剑》等剧作。王凤青嗓音宽广明亮,气势十足,武术功底深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选入清宫。到民国初年,他已经是南北有名的大胡子学生了。梅兰芳只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决定王凤青留胡子挂顶卡,每月保底3200元;梅兰芳挂两张单角牌,保底每月1800元。事实上,起初,许对梅兰芳的艺术评价并不太高。银豹只出了1400元,但热心助人的名师王凤青坚持要提高到1800元,并说:“如果你不能承受这个价格,那就在我的银豹里平摊到400元。”许邵青听了他的话,勉强答应了。
到上海后,王凤青首先带领梅兰芳拜访了新闻界和文艺界的朋友,如《泰晤士报》的迪·、《申报》的史·、《新闻报》的王·,文艺界的吴昌硕、朱·、俞苏鲁、。在表演床戏之前,来自金融部门的杨邀请王凤青在婚礼上演唱《吴家坡》。许怕新鲜的人头被别人抢去,起初不肯答应。人处理完,就是同意了。会议地点在张家花园,也就是张远,也叫卫冲花园,位于南京西路和泰兴路。整个花园景色优雅,花木繁茂。文人墨客经常优雅地聚集在这里,中国传统戏曲和文明剧的展览或演出也经常在这里举行。教堂将设在花园的一个大厅里。这是梅兰芳第一次在上海亮相,不同寻常。不过他在这部戏里和王凤青合作过很多次,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并不慌张。那一天,大幕一掀,全场座无虚席。那[柔板西皮]和它的对应物[快板]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观众也非常认真的观看作品,出窑入窑的身影叫好。观众对这个陌生的角落非常友好和热情。王凤青的演唱更是受到观众的欢迎。演出很成功,可以说首战告捷。
10月4日,165438+在丹桂第一期正式演出。这家剧院位于闹市区的四马路(现福州路)大新街口。床戏第一天,梅兰芳的戏码是《彩楼的故事》,倒数第二。他很早就去了更衣室,有点紧张,但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她上台时,台上打起了小锣,视察现场的大幕掀开了。梅兰芳突然觉得台前的灯一下子全亮了。当他第一次踏上这个奇怪舞台的地毯时,他看到的是半圆形的新舞台,与旧舞台相去甚远,有两根柱子挡住了观众的视线。当时的梅兰芳满心欢喜,激动不已。他讲完引子后,坐下来读了一首诗并加以解释,接着是八个柔板,满座。在五光十色的地板上,唱着【西皮柔板】,转到【26】,“用手看栏杆……”唱到副歌“两边也站着兵、农、工、商”时,梅兰芳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唱法,观众热烈地叫好。上海的观众欣赏这位年轻演员优雅的外表、新颖的演唱风格和恰如其分的表演。梅兰芳在上海首次登台,一炮而红。戏演完后,许邵青满脸笑容地对梅兰芳说:“梅先生,今天观众的舆论对你很好。”第二天,玉堂春,取成都贴了,第三天是伍家坡。三天性爱场面火爆,卖得很好。观众普遍对新角色赞不绝口,会唱会做,有样子有声音,不挑剔。
梅兰芳生平事迹。
梅兰芳曾拒绝为侵略者演出。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以下是Zqnf.Com案例网的回答。我为大家精心整理和推荐了梅兰芳的生平事迹。希望各位读者会感兴趣。
梅兰芳生平事迹:
去苏联,拒绝踏上“伪满洲国”
1931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侵占中国东北,梅兰芳被迫从北京迁到上海。针对国内的抗战气氛,他倾注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先后编排了《抗金兵》、《生死恨》等剧目,以期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同时收到了苏联官方的演出邀请。但他如果坐火车去苏联,就必须经过“伪满洲国”。知道这一点后,他向苏方明确表示,绝不经由侵华日军占领的土地前往苏联,否则他宁愿取消行程。见他态度坚决,苏方只好出动专列先把他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在那里直接坐火车去莫斯科。到达苏联后,他的演出大获成功。原来的八场增加到15。苏联政治局大部分成员和文艺界名人,包括高尔基都到场观看,最后谢幕达到18次。
1937卢沟桥事变后,侵华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并迅速占领上海。从此,梅兰芳坚决拒绝上台表演,不给日本侵略者表演。由于断绝了经济来源,梅兰芳一家生活窘迫,甚至依靠经典度日。
活着的时候。在此期间,一个伪装成好人的叛徒几次上门纠缠游说。“演几部普通的商业剧,和政治无关。你现在生活在空虚的口袋里。只要梅老板出来玩,100根金条马上送到你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朋友劝梅兰芳演出几场,以此为生;但也有朋友强烈建议梅兰芳拒绝演出,以免给日本人找借口。多重压力聚集在梅兰芳一人身上。最后梅兰芳大叫:“这个口子开不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上当!”
胡拒绝为日本人登台。
1938年初,梅兰芳一家移居香港,深居简出,很少露面。他每天都画画。他喜欢画鸟、佛像、草虫、游动的鱼、虾等等。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梅兰芳开始思考对策,想出了一个“拯救发明之志”的办法。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只觉得情况越来越糟,必须想办法处理。一天早晨,当我在镜子前刮胡子时,我突然想到,要是我能像泰戈尔那样蓄起胡子就好了。于是我三天没刮胡子,胡子长得真快,小胡子很快就长出来了。虽然我没有变成浮在胸前的美男子,但没想到这真的会成为我拒绝表演的一张王牌。”
这期间,一个汉奸楚敏仪前来劝降。他自己也是一个资深球迷。梅兰芳拒绝后嘲笑他说:“你演得好,不如你自己演。”梅兰芳也对朋友们说:“别看我的胡子,以后有用。如果日本人不讲理,坚持要我出来唱歌,那他就得坐牢,得砍头。”
1942 65438+10月,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看见梅兰芳蓄起了胡子,惊讶地问:“像你这样的大艺术家,怎么能退出舞台艺术呢?”梅兰芳回答:“我是歌手。现在我老了,长相不好,声音也不好,不能再演戏了。这几年一直在家学画,养活自己!”几天后,酒井派人找到梅兰芳,坚持要他上台表演几场,以示日本统治香港后的繁荣。巧的是,梅兰芳此时患了严重的牙病,半边脸都肿了。酒井别无选择,只能放弃。
以卖画为生,打伤寒针,装病。
为了摆脱日伪军在香港的纠缠,梅兰芳一家决定离开香港,回到阔别三年多的上海老家。此举令侵华日军震怒,冻结了他们在香港银行的全部高额存款。梅兰芳一家的生活顿时举步维艰。梅兰芳夫人急中生智,提出像何香凝女士一样以卖画为生。当市民看到醒目的广告“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画作,欢迎光临”时,纷纷抢购。不到两天就卖完了,很多知名人士还主动提出要为梅兰芳办展览。
但日伪汉奸得知此事后,大闹一场,派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厅大闹一场,赶走前来参观的群众。当梅兰芳走进展厅时,她发现每幅画上都别着一张纸条,上面分别写着“王主席令”和“首长令”...其中一些写着“送往东京展览”。见此情景,梅兰芳夫妇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向画面刺去。
此后不久,汪伪特务头子吴世保主动提出为梅兰芳主持吊唁演出,并于次日对梅兰芳夫人说:“如今日本人当权,不如懂事些。”梅夫人马上回击说:“梅兰芳是中国人。她怎么能背叛祖先,放弃节操!”特务头子听后勃然大怒,强行带领梅夫人去看血淋淋的刑具,然后在酒席顶上用一铁罐硝水威胁。梅夫人毫不畏惧,心平气和地说:“硝水能毁了他的民族尊严和人格!”说着,就离开了。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梅兰芳夫妇想起了在香港赶走牙疼的日本人的经历。他们连续三次注射伤寒针剂,冒着生命危险连续几天高烧40度,假装病重。日本人来了,摸着梅兰芳滚烫的额头信以为真,只好摇头离开。
抗战胜利必须恢复青春。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就在全家庆祝的那一天,梅兰芳突然从客厅里消失了,老少都很惊讶,梅兰芳眉开眼笑地拿着折扇从里屋的下方半掩着脸,幽默地笑道:
“看!我给你一招!”然后,他像魔术师一样慢慢地取下折扇,露出了青春的脸庞,小胡子顿时不见了!这引起了全家人和在场许多老朋友的欢呼。
历史追求
梅兰芳纪念馆
梅兰芳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梅兰芳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0年。故居向公众开放。有一些梅兰芳用过的服装、道具、图书馆资料以及国内外朋友赠送的字画等纪念品。
补白
梅兰芳入党了。
1959 3月16日,梅兰芳加盟中国。入党时,他谈到自己时说:“抗战时我表现出了一点爱国精神。我感到极大的安慰,因为党肯定了我,人民鼓励了我。我知道党和人民鼓励我是因为他们体谅我当时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能够保持正直是难能可贵的。但我意识到我做得还不够。比如国家危难的时候,中国人和我一样隐居。中华民族能解放吗?所以,比起八路军、新四军,特别是那些为中国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牺牲生命的文艺战士,我感到惭愧。我以后会向他们学习的。”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关于梅兰芳的九个短篇故事
1,梅兰芳砸盆得真意
梅兰芳总是不满意她演的一个女人的“突如其来的惊喜”。一天,梅兰芳下班回家,发现妻子傅芝芳在专心致志地整理衣服。
他想,此时如果让她听一声巨响,会出现什么惊喜呢?于是他拿起一个兰花瓷盆,扔在地上。
果然,那位女士惊喜地叫了起来,把手里的衣服扔得远远的。过了半响才开口。在这一声巨响的瞬间,梅兰芳准确地捕捉到了夫人惊讶的表情和动作。
2.善待他人的挑剔
1917 12,梅兰芳唱了几遍《女神散花》。当地一位富商赞不绝口:“这部剧太俗太死板了。与其看不死不活的女神,不如看骂大街的婊子。
男人假扮女人是什么感觉?我强烈建议你不要再装神仙了,下流!”这话传到梅兰芳那里,他只是一笑置之。不久,梅兰芳的一个好朋友李伟成来看他。李伟成是一个“铁杆”戏迷。
他看了《女神散花》说:“我今天唱得不太好。两部昆曲中的丝舞动作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段落和层次。这样一直唱下去,很容易走上湿滑的路。建议你改正。”
梅兰芳听了,深感惭愧,确实随意增减了身段舞姿。后来梅兰芳定了身段和丝舞,唱了《规矩》。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连续三天观看了《神女散花》。
3.面对批评时降低自己的身份。
有一次,梅兰芳在一家大戏院表演京剧《杀人惜》,全场欢声雷动。这时,剧场角落里传来一个声音:“不!不好!”梅兰芳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穿着便衣的老人。
散场后,梅兰芳找到老人,用车把他带到住处,作为客人等着他。梅兰芳恭敬地说:“说我是好老师的,也是我的老师。如果老师说我不好,我一定有好的看法。请给我建议。学生们决心要弥补。”
看到梅兰芳如此谦恭有礼,老人严肃地指出:“按照梨园的规定,角走楼上楼下应该是上下的。你怎么上上下下的?”梅兰芳听到这里,突然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于是低头致谢。
4、明白大义,存大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侵华日军全面侵华,不久北京沦陷。梅兰芳不想生活在日本占领下,所以她把家搬到了上海。不久上海也被攻占了。日军为了粉饰太平,笼络人心,派人劝说梅兰芳出来演戏。
梅兰芳果断拒绝了日寇的要求,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日军未能争取过来,就把梅兰芳抓起来审问。面对恐吓和利诱,梅兰芳不改初衷。日本高官大怒,骂道:“在台上,你就是装腔作势!”
梅兰芳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回答:“台下,我是男人!”梅兰芳把民族大义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抗战期间,梅兰芳从未为日寇表演过。
5、与蒋介石暗语对峙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恢复演出后的第三天,蒋介石去剧院观看。演出结束后,蒋介石见到梅兰芳,对他说:“你是一位爱国艺术家。今天很高兴见到你。”
临走时,蒋介石亲笔题写了四个大字:“民族的中国”赠梅兰芳。从此,梅兰芳和蒋介石相识。随后,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公然挑起内战,国家再次陷入战争。梅兰芳急得不得了,想劝蒋介石。
1947年8月,梅兰芳在上海美琪大剧院演出时,恰好蒋介石也在上海,于是人们送了两张票给蒋介石,还附了一张纸条。
它说,“这里有两张票。你可以带一个朋友来,如果你还有朋友的话。”很明显,梅兰芳暗示蒋介石会失去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蒋介石看完当然明白意思,但还是固执地回答:“我很忙,就不亲自去看这个了,但我会去看你的下场,如果你有个好下场的话。”
蒋介石的回答一语双关,毫不客气。梅兰芳看了纸条叹了口气。大家什么都懂,话都到这个地步了。从此,梅兰芳再也没有和蒋介石接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