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央档案局的内阁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朝参照明制,将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改称堂馆,称之为“中和堂”、“保和堂”、“文华堂”、“武英堂”、“文远堂”、“东阁堂”(乾隆十三年,中和堂拆除,增体仁馆为三堂三馆)。大学士等级改为正五品,也是基于明制。怕大学生权力太重,特意降低了大学生的等级来遏制。此时内阁虽已具备掌握最高政治权力的中央机关的雏形,但由于大学士降级、减少文员,其权力比顺治初年的三院要轻。

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满汉都被评为正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朝的最高官员,就像历朝历代的宰相一样。《大学士年表清稿序》说:

清代大学者,历满汉两朝,荣誉极高,所以互相颁赠...他们的产品都是一流的。作为军机,既然太子,其首领必是大学士,唐元不如。

这说明清代大学生的地位是极其受尊重的。据《光绪汇典》卷二记载,他的地位是:“议天下之政,宣管宪法和大体平衡之职,以褒扬共事。每逢大典,必领百人办事。”其具体职责是:

第一,主管政事,宣布音乐(圣旨)。

内阁是一级衙门,排在六部之上。一个大学生被“尊重和重视”,他的职责首先是议事和宣曲。内阁大臣经常在天皇身边,充当顾问。他们不仅回答政治事务中的难题,还处理官方文件,为皇帝起草命令。内阁承办的公文包括制度、圣旨、专利、爵位、业绩、表格、注释等。据《光绪汇典》卷二:

那些发出尼龙之声的,如制、诏、圣旨、圣旨,都是按其风格进步的。仪式宣布百墓的地方,有文字。重大政事,公布科目,挂易献,有书信来往。钦恩赐官五人以上,世爵承袭未能顶替者,谓之命死。封外国诸侯,秦恩给六品以下官员,世爵两次进攻,就要命死。于叫外国诸侯和外国官吏以坐为名传道,称。

内阁是蚕丝纤维的重要场所,每日奉诏,军部承旨。任何应该发行纸币的人都从属于内阁。此外,内阁还负责记录奏章,分为三卷:凡此章每日签发,满汉签票处记录原因、详细记载圣旨时,分为一卷,称为“帛书”;特诏分为一卷,称为“圣旨书”;将奏章、服从命令、提交部里审议答辩的中外大臣和工人,分作一册,称为“外录本”。三册放在柜子里作为参考。

第二,处理本章。

内阁的日常事务就是为天皇处理这一章。《内阁录》说:“大学士在军中,一切统一。其实他们每天管的也是读书。”《科举通考》80年一卷,大学士的岗位主要是处理这一章。《清代内外官》这一章可分为总版和偏版两大类。各省将军、巡抚、市镇、学政、盐政、顺天府尹、盛京(今辽宁省)五章全部通过总政治部送至内阁,称为“通本”;北京六部及院、府、庙、监所的这一章,称为“部本”。通本到亭后,已无满人部分。先是被韩本方翻译成满文,转到这个房间审阅,后面写得清清楚楚,糊里糊涂的。原版是满文和汉文的结合体,和翻译版一起提交给中文签票处。票签由中书起草,服务员学士审核,大学生审核。之后签票完成,签中文票完成,签中文。由内部绩效办公室提供;皇帝批了之后,就交给我们办了。汉学士正面批汉字,翰林满汉书背面批汉字,成为“红宝书”。然后,下达执行:房子由满堂红拿出来交给红办,每天由中办接管六部,然后抄报衙门执行;每年年底,六部会交回红皮书办公室,交给北经堂,然后保存在红皮书库中。此外,内阁还处理一些奏折。

第三,办理祭祀相关事宜。

一切更为隆重的仪式和祭祀,如皇帝登极、立帝、祭天、祭祖等。,由内阁处理。《光绪惠典》卷二:

凡大祭,中祭,初书心愿版。如果本尊位于祭坛和寺庙,会被视为雕刻和装饰绿色。做书做宝也是如此。当皇帝登上极点时,他得到了一封信,一个盛大的仪式和一个宝藏。专辑发行是一个节日。生命会开始,海豹也会。文武百官传在列。凡大型会议,进桌,展桌如何宣布。

第四,组织图书修订,储存档案。

编纂史书是翰林院的职责。顺治初,国子监划归内蒙三院,图书馆也隶属内蒙三院。康熙以后,翰林院虽然单独设立,但所有书籍都是编修的,内阁学士仍然是总检察员,学士则分为副院长、总编、编辑。此外,内阁还负责保存档案和典籍。在东华门,有一本红宝书和一个记录库,是清政府的重要档案。另外,岗位也是保留的。光绪惠殿案含14。“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决定各省都要写这一章,都要加一张海报,送到聚聚注释堂。一旦记录下来,海报就会被送到柜子里保存。”内阁保存的档案数量最多的是红宝书,其他的也有记录和圣训。是内阁秘书部,10学士(满6,汉4),6经(满2,汉2,汉2),侍从22人。另外,上学士、学士、中文系等的人。而在经堂工作都是由大学同学任命的,没有名额限制。它的办公室分为两个大厅,南大厅和北大厅。南厅有四个位置:

(1)负责辩护。柜子没有印章,写的是外文,用古籍馆通关。

(2)接收和处理稿件。衙门来的信,直接送到两厅,再根据事务性质,分发到各房。

(3)官员绩效考核。负责服务员、经书、中书等官员的绩效考核。

(四)管理“公务”事务。获取助理事务的“口供”,治理皂役。

北厅也有四个位置:

①掌皇位。拟作请求笔录,进入祝贺形式。

(二)处理仪式事务。也就是关于大典的准备工作。

(3)以宝洗宝。请用国宝印和岁末印日洗宝。

(四)红皮书的收集,表章的保管。乾隆以前叫“弘本府”,位于皇宫内。其官员包括1名满洲国子监官员(从国子监各部中选拔)和7名中书官员,分别负责书籍的收发和审批。每天由中书在全签票处提交到审批处,再送到内部演出处提交。准备发送时,审批处会根据皇帝的宣读用满文签字,用红墨水背书,然后交给内阁。如有任何更改或“折叠”,将保存在文件中并每日上交。

清朝内阁从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设立内三院到宣彤三年(公元1911年)执掌朝政,历经270余年。内三院刚成立时,还在关外,有讨论处置权。它刚刚开始成形。入关后,为了增加内三院的权威,下令一切政事或外(洋)秘或奇策都要从内三院转出。还确定三院的等级和六部一样(先比六部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正式改为内阁,但只是沿袭了明朝的官制,并没有加强内阁的权威。反而降低了大学士(正五品)的等级,减少了其官职,权力低于内三院。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改回内三院,大学士同六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恢复入阁,大学士兼大臣。康熙上台后,军事保密,一直归内阁。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学士升为一等,在各部大臣之上(大臣从属于一等)。当时虽然已经设立了军部,但是军机大臣的领导,除了太子之外,都必须是大学士,所以当时的大学士都是德高望重的,因为他们称内阁为“宰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军部成立后(军部停办两年),机要章全部在军部打。所有重要的军务都要由军务大臣来执行,内阁权力会轻,只是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赵翼在《檐下杂记》中说:“兵部离宫近,便于传唤。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故皆在此。”《清稿大学士年表序》说:“雍正以后,军部被发函。内阁宰辅,名存实亡。”原本拥有首相地位的内阁大学士变成了一个晋升的虚拟头衔,内阁变成了处理日常政务和发布文告的机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改为八月奏,国内外大臣奏折一般采用奏折。改封号奏后,各省督抚无需将封号事件副本交给总政治部转交内阁,内阁就成了“闲曹”。这个时候,内阁办公室只是变成了存放文件的地方。宣彤三年(公元1911)四月,又组建了一个西欧式的责任内阁,旧内阁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