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校漂族?
“校漂”和在校学生一样每天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很多高校周边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是考研失败的学生,有的是在职人员,有的是辞职回来充电考研的。这些人大多租住在学校附近,出现在学校的自习室和食堂。他们自称“校漂”。
“校漂”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生存,依然过着和学生一样的生活。这个群体主要包括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权重的“考校”;年复一年努力考上公考的“公考学校”不愿意离开学校的“爱校学校”;对求职不满或遇到困难回学校寻找出路的“无业人员”,以及少部分吃家财的“聪明人”。
“校漂族”在2004年之前是一个新名词,现在却为大众所熟知。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困境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所以,“校漂”们的背后总有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个要么等待就业,要么准备考研的群体,毕业后却选择了留下?
上海一些高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4.35%的学生表示,在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他们将成为“校漂”。
“校漂族”,一个时髦而独特的名词,指的是已经毕业但仍在学校周围“漂泊”的大学毕业生,甚至每天都要去学校“上课”。都是考研的考官。
“校漂”还有一个名字,就是“边缘人”,意思是他们既不是大学生,也不是在学校工作的人。有专家预测,北京、广州、郑州的大学周边有数十万“校漂”。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38万人,这是自65438年至0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
“校漂”这个群体到底有多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其整体的泛滥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还有一部分成年人,大学没毕业,但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了校漂,或者为了高考、自考或者成人本科考证而成为了校漂。
据统计,2009年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有6110万人。加上近两年未就业的200多万毕业生,今年有800多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解决。在这支大军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已经毕业,失去了学籍,却不肯离开校园,没有固定的长期职业,过着漂泊的生活。2010的数字会更大。